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奥运中手机与其他媒体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本身是一种通讯工具.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的附加功能越来越多。拿手机的付费功能来说,由于手机媒体本身还是一种具有小额支付功能的随身携带的电子金融工具.因此可以作为“手机钱包”使用,用户只要发送一条赋予了特殊代码的手机短信即可完成付费.用户在每月缴纳手机通话费时一并支付费用.或者直接从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中扣除。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公交系统从2002年夏天开始就可以使用手机短信购买车票。包括英国一家企业在内的4家欧洲运营商.联手组建了移动支付服务协会,一种开放式的,通用品牌的手机支付解决方案已经在欧洲各国试运行。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媒科技》2011,(1):70-70
网络技术使得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手机支付与远程交易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钱袋网一直以来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手机第三方支付平台。平台已经集中了包括手机充值卡.游戏点卡.电子机票以及电子彩票等受众群体极大的数字产品.具备了完善的产品线。  相似文献   

3.
随着一卡通手机的出现,人们对手机支付的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人的指纹具有唯一性和不变性,所以利用指纹进行身份鉴别,将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本文从指纹识别技术出发,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于一卡通手机,介绍了手机指纹识别,用于手机支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3G在媒体上已热闹了很长时间了.大家在关心它什么时候能用上72006年中国通信产业最为重大事件之一.是3G技术标准及其牌照发放.3G真的在走来了。关于3G.人们在探讨其技术、组网等问题外.最关心的无疑是3G的应用了。广大用户关心的是:3G有什么用?什么样的业务能成为适合中国3G市场的主流应用?什么时候用合适?我们就从3G的应用来谈。最近成立的“中国移动增值业务研究方阵”组织.发布了“3G”时代最具潜力的十大应用预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次发布的十大最具潜力的3G应用是:手机音乐、手机电视、手机游戏、手机上网、可视电话、视频下载、即时通信(IM)、多媒体短信业务、手机支付、位置服务。其中手机音乐位列第一。  相似文献   

5.
今天,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传统的各个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版业当然也不例外。为了应对新的形势,传统出版机构纷纷采取措施,以使出版行业与网络这种新型媒体结合起来。 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所说的“网络购书”还都是首先在网上查看出版商的书目,然后通过信用卡或汇款支付,几天后收到书商寄来或送来的书籍。尽管这种方式也给读者带来一些便利,然而,却没有体现出“网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子电信等技术的发展,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而迅速成为获得各种资讯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等正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2005年5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获得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放的第一张经营手机电视的牌照。手机电视给人们接受信息带来了新的便捷。人们可以在上下班的路途上用手机适时收看最新资讯,或是在等人排队时通过手机来收看视频节目.充分利用这种时间缝隙。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和传播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手机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对传媒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本文从四个环节论述了手机媒体如何在3G时代进一步显现“精准传播”这一优势.从而使其成为受众获取资讯和娱乐的最便利终端,成为集数种传媒形态于一身的“掌上传媒”。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手机媒体起步最早、最发达的国家.在日本,不少人会用手机看电视、听广播、阅读杂志,用手机扫描购买商品或者在便利店支付费用,还可以通过刊登在杂志上的二维码来预购商品或上网.手机已经成了很多人不可缺少的“个人专属服务器”.  相似文献   

9.
鲁茂亮 《视听界》2013,(5):63-65
在这个移媒体蛊行的时代,手机媒体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改变传媒的市场格局。本文主要探讨手机媒体触发性的物理功能改变了人们对待和处理信息的观念和方式。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的兼容性,使得手机更像一个“碎片化传播”的媒体,这种碎片化的局限如何弥合,是人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手机媒体内容形态发展态势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欣洁 《新闻传播》2010,(7):122-124
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移动通信设备.并高速媒体化.成为新媒体时代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影响着媒介生态、更影响着用户的媒介选择。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对这一新兴媒体力量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我们尝试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新媒体时代的语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新兴技术语境与社会传播语境与手机媒体有一定的契合点。“弥合缝隙”的手机媒体在技术与社会传播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内容形态呈现出较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移动支付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已经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3G时代的重要应用,其发展潜力将超过电子商务。对于电信与金融的融合.移动商务的一个关键点是把手机作为一种支付手段一一移动支付,这种新支付方式的出现既方便了消费者,又能彻底解决各种银行借记卡、支付卡普及程度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交往中,手机已经取得了“元媒介”的统治地位,手机的交往特性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手机的在场方式是一种“想象性”的在场和“共时不共空”的在场的结合,它造成人们在信息交往中是处于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之中,给双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造成一定的限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共同的语境,共同的生活经验,可视手机的出现等因素在...  相似文献   

13.
2002年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PT/EXPOCOMM CHINA 2002)在众人的瞩目下终于召开了。此次展会总展出面积超过55000平方米,吸引了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家信息通信企业参展。这次为期5天的业界盛会是近期举办的IT展会中最热闹的场面,它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也将给持续低迷的IT界注入些许活力。 走进展区,各厂商新颖的展台设计就扑面而来,还有时入系统、Topeng OSS解决方案。 手机“抢眼” 3G的成功必将带来手机的昌盛。摩托罗拉充分展示了其在多媒体短信、无线支付、i250嵌入式技术、对讲机、半导体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发展状况。例如:CDMA1X新技术、MOTO1X概念手机、远程图片传输、VOD视频点播、KJAVA图片下载、WAP95A网上浏览、移动支付等。  相似文献   

14.
手机网络传媒的本然状态与应然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网络传播是继电脑网络传播后又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它快捷、方便、随时随地,而这种传播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手机网络传播,还手机网络一个净化、纯洁的交流平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到今年4月底为止,我国手机用户达到了4.8743亿,较去年年末新增2635万,全国手机普及率达到35.3%。通过手机获知最新的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媒体,使得传统媒体纷纷建立自己的手机平台,以应对这种变化。2008奥运会的举办,体育信息如何更好地利用手机平台进行传播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SMG)与中国银联日前签定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电视终端、手机终端和互联网平台的“三屏融合”在线支付业务。此举意味着电视、手机、互联网平台的支付环节将被打通,观众可在电视上一并完成购物与支付过程。  相似文献   

17.
自2004年7月18日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正式开通来,由于手机报明显的渠道优势,用户订阅手机报的费用不用专门到有关机构去支付,只需要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即可。因此,手机报短期内在国内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与电信运营商联手共同打造手机报的传统媒体。国内已有几百家。由于手机具有便携性、交互性等优势,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此外,由于手机是和消费者个人直接“绑定”的。还具有很强的定向营销优势。  相似文献   

18.
硬件、软件、网络、内容等多元利益主体将其产业链条向手机相关领域延展的同时,手机阅读存在的“三低”——“低龄、低俗、低质”现象,却也给手机阅读产业良性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现象,笔者尝试对手机阅读的定义与行业边界进行界定,并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手机阅读的发展脉络,结合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对手机阅读“三低”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19.
“微时代”——从日本的手机小说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视听界》2009,(5):116-116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质在近些年来逐渐展现,即媒介生产与消费都进入了“微时代”,内容生产是“徽创作”,内容消费是“微支付”,内容:体验是“微阅读”。:微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媒体文本先前的“宏大叙事”与“意义承载”,媒体生产与消费变得越来越切片化,娱乐与体验也越来越即时性。日本近些年发达的手机小说可以说是这种媒介“微时代”的一个影像。  相似文献   

20.
周波 《声屏世界》2011,(4):53-54
在由互联网、手机、IPTV等营造的自由、开放、共享、个性的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曾为之自豪的“快捷”“低廉”“互动”等优势已经不明显。重大新闻发生,特别是突发性灾害事件、群体事件发生,也许一段手机视频消息就被发出去了。人们似乎习惯了“听”电视,看“视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