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记文学的性质传记是从人类纪念前辈、怀念英雄中产生的一种文体。在中国古代,传记是属于历史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史部中有“传记”,但它把“传”和“记”是分开的;“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在西方,最早的传记作品同历史、哲学著作没有明确界线,也没有“传记”一词。“传记”一词在英国是1683年才开始使用,他们给“传记”下的定义是“特定的人的生平的历史。”这时候,人们把传记看成是历史科学的特殊的分支。《牛津辞典》给传记文学下的定义是:“作为文学分支的个别人的生平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叶永烈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长篇传记文学作品。其中,近150万字的《“四人帮”兴衰》经重新修订后,分成《王洪文传》、《张春桥传》、《江青传》、《姚文元传》四卷本分别出版,加上第五本《陈伯达传》,构成了他自称的“黑色系列”文学传记。这是近年来传记文学从“五四”以来从“现代性”倾向向“后现代”的稗史化与世俗化的倾向转型时期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他所谓的“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上,而且在创作主题和创作方法上对传记文学  相似文献   

3.
将帅传记文学在整个当代文学特别是传记文学中具有特殊性。文章论述了当代将帅传记文学的发展及其突出成就,并较详细地评析了何晓鲁、铁竹伟的“陈毅文学传记”三部曲和点点的《非凡的年代》。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2 0 0 4年 11月 2 8日至 30日 ,全国第九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世界传记中心、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 ,会议主题为“传记文学的经典化” ,意在汲取外国传记文学的创作经验 ,促进中国传记文学的经典化过程。围绕“经典言说” ,许渊冲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谈了“我怎样写经典人物” ,他预言“传记文学的黄金时代就要来临”。韩石山 (山西省作家协会 )谈了“花岗岩上的雕塑———传记文学写作”。张大可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和赵白生 (北京大学世…  相似文献   

5.
高斯的自传《父与子》是英国传记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派传记。高斯在这部自传中一反隐晦和溢美的维多利亚时代传记文风,围绕父子之争,建构了一个偏执、狭隘的父亲形象,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父权至上的伦理观。《父与子》在传记艺术层面融入现代小说的写作手法,改变了传统传记的书写规范。作为英国"新传记"的前奏,《父与子》开启了现代派文学"杀父"的反传统之风。文章拟从伦理学、文学和心理学三个方面揭示《父与子》的杀父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史记》以其如椽大笔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过对史料的必要裁剪、加工,将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鲜明生动。因此,后世的诸多研究者纷纷将它作为传记文学的典范加以研究探讨。从文学的角度看,《史记》确实具有不少文学特征,然而从中国“文史不分”的传统来看,“史”的特征自然就应该包含“丈”的特征,《史记》的文学性不能简单等同于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它具有本身即有的“传记特色”。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文本、美学、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渊源,指出中国传记文本可分为史传体“纪传”模式、“列传”分类模式、“论赞式”叙述模式、“序传式”自传模式四种。两汉时期出现的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以其鲜明的美学风格,影响后世的中国传记文学创作,成为“撰述”与“记注”这两种传记艺术风格的美学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人生之“三不朽”。撰写传记以求“不朽”的文化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章家心中,代不乏人且成为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文化渊源。这强烈地显示了中国文学文化不同寻常的延续性,并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8.
《史记》与中国古典传记(三)张新科《史记》对中国古典传记的影响《新大英百科全书》“传记文学”条目中说:“虽然传记在搜集事实,对真实负责这方面与历史有关,但它实际上是文学的一个部门。它试图通过选材、构思,从事实中得出生活形象,在给定的材料范围内,传记作...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传记文学发展很快,改革开放后一年出版的作品相当于以前10年出的总和。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的创作,不断地形成的一个个热点有:历代帝王将相传、当代政治领袖人物传、中外名人传、文学家传、企业家传……这些传记已经成为人们探视历史了解现实的窗口。但是,传记文学的研究还不成气候,很多概念不清楚。由历史学家,文学家,甚或记者写的这些传记文学作品,熔史学与文学的内容于一炉,从而,引出了一系列可以加以探讨的话题:传记文学是否即可成为现代人的通俗晓畅的“历史书”;传记作品的真实性应该怎样理解;写实与虚构应  相似文献   

10.
《张居正大传》作为朱东润先生的第一本传记作品,在创作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列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该文拟结合文本从理论准备、学者型创作风格、时代意识、文学笔法四个方面探讨《张居正大传》创作的成功经验,总结传记文学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史记》的一些纪传中,使用了类传方式写人叙事,但《史记》中到底哪些传纪属于类传,至今人们没有完全搞清楚。《史记》中的类传共有《外戚世家》《刺客列传》《循吏列传》《儒林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货殖列传》等11篇。《史记》中的人物类传具有先议后叙、详略结合两个鲜明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屈原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史记》中的《屈原列传》。他以历史传记的形式,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屈原的家世、生平,建构了屈原生存其间的历史语境,为研究屈原的思想、创作提供了历史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当前出现了多种版本的陈布雷传记,这些不同版本传记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陈布雷的兴趣,增强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传记的出版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与资料条件影响,目前陈布雷传记不尽人意,真正有学术价值的陈布雷传记并未出现。  相似文献   

14.
明人瞿九思所撰《万历武功录》中人物记载讹误比较多见.卷10《堵剌儿列传》记述明代蒙古左翼部落首领都剌尔的事迹,但所记不止一人.《小歹青列传》所记是察哈尔万户敖汉部首领小歹青事迹,没有混记其他人物.《堵剌儿传》中所记的一部分也是小歹青的事迹.这样,《堵剌儿传》与《小歹青传》是一人两传,辨析后两传更方便人们使用.  相似文献   

15.
周是汉武帝时代政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班固为这样的政治人物立传,却各具匠心。《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与《汉书·杜周传》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一是形制有别,二传皆为纪传体,但形制稍有差别,司马迁将杜周与其他酷吏合为一传,而班固并没有把杜周列入《酷吏传》,却另为《杜周传》。二是取材有别,司马迁单取杜周事迹,连缀为传,而班固却附记杜周子嗣,资料丰赡。三是立意之别,司马迁主要着眼于个体之"士"与大历史观,认为杜周是依赖于汉代酷吏制度而存在的,班固则着眼于宗族发展和西汉历史,认为杜周是武帝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杜陵杜氏家族的崛起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史传历史的国家,中国文化的特色决定了东方传记的公家性与短篇性。西方史学由于国家色彩弱,就诞生了偏重个人生活的传记,而到了近代自由社会,才终于产生了长篇传记。长篇传记是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来的舶来品,在中国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此种变化,从深层的社会背景来说,就是中国社会,从“大历史”到“小历史”的转型,从而丰富了书写历史的方式。传记有传记的市场,大历史有大历史的市场,这将是中国未来史学的两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传记理论体系的创立人,其传记理论对中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了胡适传记文本的语言形式,并对胡适传记文本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剖忻了胡适传记文本在语言方面的特色,揭示了胡适对中国传记的伟大贡献及深远影响,探讨了胡适传记文本语言的文体观,阐述了“胡适之体”给传记带来的新生。最后,分析了中西传记文本的异同,从叙述人称、写作手法、材料选取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也探讨了其不同的根源以及在语言层面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中国20世纪传记文学发展的主要发展阶段(即从古典传记向现代传记的嬗变。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突破和发展,以及当代传记文学的马鞍形发展)和主要作家作品,论述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传记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并进而总结了中国20世纪传记文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展望了中国21世纪传记文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康熙十八年至康熙二十四年,毛奇龄参与《明史》修纂,他在史馆草拟弘治、正德朝纪、传及诸杂传二百余篇。考毛奇龄《西河集》中的《传》十一卷其实并非全是他在史馆时所拟的史稿,其中还杂有他撰写的部分清人传记。毛奇龄出史馆后,仍然继续关注《明史》修纂,进一步阐释了对"大礼议"的见解及《梁储传》的辨证。毛奇龄还撰成《胜朝彤史拾遗记》六卷,经王鸿绪审定后,收入他的《明史稿.后妃传》中,而殿本《明史.后妃传》的取材主要依据王鸿绪《明史稿.后妃传》,毛奇龄是殿本《明史.后妃传》的实际修纂者,他对《明史》修纂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0.
陈蒲清的《陶澍传》是陶澍传记研究中出现的一部新作,它准确地评价了陶澍的历史地位,具有鲜明的特色。陶澍传记研究的奠基人是魏源。在沉静了一个半世纪之后,20世纪的最后20年,先后产生了《陶澍在江南》、《陶澍评传》、《陶澍与嘉道经世思想研究》等著作。2010年《陶澍全集》的出版,为开展陶澍传记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