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后,残酷地摧残和镇压上海的新闻事业。然而,那些爱国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利用手中的笔,宣传抗日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阴谋。抨击汪精卫伪政权的卖国罪行,歌颂我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业绩,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爱国抗日的斗志,推动了我国的抗日大业的发展.为此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美晚报》副刊《夜光》主编朱惺公就是其中之一。朱惺公原名朱松庐,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一个中医家庭里.他自幼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多少学.但他刻苦好学,靠业余自学能写一手好文章。他当过衣庄小店员、报馆广告课职员,办过出版社,摆过旧书摊,在四处奔波,穷困潦倒的生活中,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种种罪行。激起  相似文献   

2.
九、重返金陵在抗战胜利声中,中央电台显得更加忙碌起来:着手“接收”敌伪广播电台,并迁回它的创始地——南京。早在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断取得重大胜利,日军败象已呈,中央广播电台即拟定“接收”和“复员”计划。1945年8月10日,获悉日本以降求和,即考虑到广播器材价格昂贵,为了事业发展,必须对敌伪电台予以控制。于是,8月14日晚,中央电台向敌伪各广播电台发布广播命  相似文献   

3.
《档案》1999,(3)
关于“片纸只字不得再有损毁”的规定问题,陈兆 在1999年2期《兰台世界》发表的《必须狠抓档案保存价值的鉴定工作》谈到,1955年中央在一个文件中针对一些地方对“敌伪政治档案资料”重视不够,不少地方因为无人负责管理,使大批档案失散或受潮发霉或虫蛀鼠咬而损坏,个别地方还有擅自焚毁、变卖以及私自抽走档案的严重现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将“敌伪政治档案资料”经过初步分类登记以后,“应妥善保管起来,片纸只字也不得再有损毁和遗失”。1956年4月公安部、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清理敌伪政治档案的(修正案)》第十三…  相似文献   

4.
(一)科目:新闻理论与中国新闻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开元杂报”,2、暂行报律风波,3、《申报·自由谈》,4、“新生事件”,5、朱惺公6、新闻批评中的“开、好、管”方针,7、“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8、新闻选择,9、“合理想象”,10、便士报。 二、论述题(每题15分)。 1、关于新闻的定义,说法甚多,归纳各家的说法,主要可分哪几类?你认为哪类较为科学,较为符合下定义的要求?而被你认为不宜作为新闻定义的那些提法,其不妥之处又在哪里? 2、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指什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的功能,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哪些变化?所谓新闻事业的负功能(尤其是有关电视的负面影响),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5.
杨权 《图书馆论坛》2005,25(6):349-352
《杨惺吾先生年谱》是香港已故学界名宿吴天任的手笔,谱主则是清末民初的舆地、金石、目录学大家杨守敬。《杨惺吾先生年谱》围绕《水经注疏》这个学术核心,在《邻苏老人年谱》的基础上,对谱主的事迹做了大量的增订,对近世“郦学”的重要事件亦做了详细辑录,并对疏校《水经注》的多宗学术公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一)科目:新回理论与中国蒲口史3、新闻标题制作的虚实关系是泅.标题可实可虚;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b.标题必须是实的K.标题以实为主,以虚为辅。1、“开元杂报”,2、暂行报律风波.3/申报·自由4、新闻真实性原则通常解释为:a.新闻报道不能谈》,4、“新生事件”,5、朱惺公6、新闻批评中的“开、好、弄虚作假巾.新闻报道以事实为基础,可以适当合理想管”方针,7、“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8、新闻选择,9、象X.新闻报遭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合理想象”,10、便士报.5、新闻评论的要素通常为;a.选题、立意、论证巾.二、论述题(每题16分)…  相似文献   

7.
《春秋》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及霄。”杜注云:“公叛晋助范氏,故惧而城二邑也。”据此,则莒父者,鲁邑也。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都邑表》曰:“莒系以‘父’,鲁人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是也。子夏为莒父宰,即此。”按其地即今之山东莒县也。 顾氏以为“莒”系之以“父”字,是鲁人发音,犹齐人语“得来”为“登来”之比。《公羊传》隐公五年:“公观鱼于棠。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休《解诂》曰:“登,读言得(原文作“读言得来”,阮元校曰“来当误衍”,今据改)。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  相似文献   

8.
羹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杜预曰:“食而不啜羹,欲以发问也。”杨伯峻曰:“羹,肉汁也。《尔雅·释器》及《仪礼》郑《注》并云:‘肉谓之羹。’此即指上文所舍之肉,盖熟肉必有汁,故亦可日羹。”按:“羹”即肉。上言“肉”,此云“羹”,《传》变其文耳。《尔雅·释器》:“肉谓之羹。”《说文·(?)部》: “(?),鼎实。”段玉裁注:“肉谓之羹,菜谓之芼,皆主谓孰物实于鼎者。”《说文》又云:“(?),五味和羹也。从(?),从羔……羹,小篆从羔,从美。”古代食肉,用鬲、鼎之类的器具烹煮,食用时  相似文献   

9.
《“朱”“墨”之间》的“快语”,刊于1990年7月20日,见报不久,四川日报社主办的《文摘周报》摘登在一版报眼。作者王德勋(淮安师范学校教师)在兴奋之余,寄给编者的一封信中说:“叹服您的眼力和手笔……现寄上《文摘周报》一张,让您同我一道分享欢乐!”这些言词,倒使编者不安起来,重新把原稿翻了出来,从题目到结句,仔细比较,寻找长短,以求一得。一是题目。原题是《“朱者”应乐于近“墨”》,改题为《“朱”“墨”之间》。编者改时出于这样的考虑:题目要能表达文章主旨。“快语”的题目,要求“短小、新颖、形象、含蓄”。这篇文章所说的“朱”  相似文献   

10.
荐羞僖公十七年:“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亦有宠。”竹添光鸿曰:“羞,食味也。”①杨伯峻曰:“荐羞同义连绵词。……雍巫职在烹割,故进所食之品物。”②按:《说文.丑部》:“羞,进献也。”“荐羞”同义连文。隐公三年《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僖公三十年《传》:“荐五味,羞嘉谷。”皆以“荐”、“羞”相对。《史记.齐太公世家》作“因宦者竖刀以厚献于桓公”,正以“献”释“荐羞”。既曰“厚献”,则所献未必为肴馔可知。欲鞭之僖公二十三年:“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王叔岷曰:“案《国…  相似文献   

11.
那天,《无极县志》总编刘宗诚打来电话说:你见到3月22日《燕赵都市报》“时事凝眸”版上的《朱基言论录》了没有,其中录有朱总理喜欢一条古训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明。廉则威。”对于这天的《燕赵都市报》我还真的没有注意。找来细读才知道这家报纸是摘自《特区文摘》。朱总理喜欢的这条古训,在十几年前已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1980年吧,听说无极县人民政府院内扔着一块方石,石上有字,我与朋友占国、归国去看,才知上面的文字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眼吾公。谦则吏不敢慢;公…  相似文献   

12.
正《明诗综》一百卷,系秀水朱彝尊(1629—1709)编选之明代诗歌总集。其中,卷八一上收录明遗民程用楫《雨宿桃源庵》《慈光寺神庙赐额》《月夜宿院中小阁》《汤泉》《喝石居》《祥符寺即轩辕宫》《初冬送友游浙》《巨门楼》凡八首诗作。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清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刻本《国朝诗别裁集》卷二六,均收录郑鉽(1675—1722)《月夜宿院中小阁》《送族弟瀛洲之官安县七十韵》《扰龙松歌》《夜光木歌》《题殉节录》《寒蝉》《题陈南麓都谏匡山读书  相似文献   

13.
梵夹装不是经折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在我国书史学术界,关于书籍的装帧形式,一直流传着“经折装又称梵夹装”的说法。即认为:梵夹装=经折装;经折装=梵夹装。以至于《辞海》、《中国书史》等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辞书和教科书也以此为定论。如:郑如斯、肖东发先生编《中国书史》1987年版104页,《辞海(缩印本)》1979年版,1304页中均说:“梵夹装即经折装。”经考证,实则不然。笔者最近在豫南地区进行古籍考查过程中看到了国内唯一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半部唐代《贝叶经》,此经装帧形式完好,是真正的梵夹装。共262叶,重2393.5克,长50公  相似文献   

14.
1982年,被迫寝刊17年的上海《新民晚报》复刊了。新组建的财务部门在清点旧账目时,发现报社的工会基金,原来是《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夫妇的私人钱款。那是在1953年,上海《新民报》公私合营时,报社工会没有任何资金来源,他们就垫出钱来,作为全社100多位同仁的借款基金的。于是,财务部门就致函在北京的陈、邓夫妇,请他们收回这笔钱.报社很快便接到由邓季惺执笔写来的复信,信中说:“过去怎么做,现在也就怎么做。”至今,报社四五  相似文献   

15.
《大众报》创刊于一九四○年二月八日,是江南中共东路特委的机关报。从创刊至一九四一年七月敌伪对江南“清乡”为止,根据已经征集到的史料统计,大众报总共出版了二百一十五期。  相似文献   

16.
《闺意献张水部》为唐代诗人朱庆馀的名篇,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对首句中的“停”字,各说不一.有释为“放置”者,如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云:“停,停放.”②又有释为“停留”或“留”者,意在强调红烛之通宵不灭,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云:“停,,留,即不吹灭.通夜长明之意.”③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与《唐诗选》同,云:“停,停留.  相似文献   

17.
薛凤云 《青年记者》2016,(17):14-15
“问政”,即咨询或讨论为政之道,最早出于《礼记·中庸》第20章“哀公问政”.而后,三国时期魏国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王肃在《孔子家语》中对其进行了改写,即《哀公问政第十七》一章,“哀公问政于孔子”.因此,从词源上分析,“问政”最初是执政者向那些“大家”们或有名望的学者询问治国之道,为王之道,用人之道,是“由上向下”的咨询,而且“问”与“被问”者皆有一定身份限制.可见,最早时期的“问政”是在一定阶层内进行的简单的人际传播活动,可使用的传播媒介也仅限于语言或者书信.“问政”发展至今,从“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到“微博问政”,“问政”已经拆除了阶层和身份的藩篱、突破了传播媒介技术的限制而走向大众,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8.
好的标题除了必须具有确切、鲜明、简洁的特点外,还应注意标题的艺术性。下面例举报刊标题常用的十种修辞。一、比喻;如《生命,象火一样燃烧》、《阳关道与独木桥》、《“牵牛鼻”与“放腿”》。二、对比:如《要“文”教勿要“武”教》、《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三、借代:如《赤道非洲看“熊”迹》、《“光棍汉”的喜悦》。四、对偶:如《沉痛地告别过去勇敢地面向未来》,《睿智而勤奋博大而精深》。五、引用:如《润物细无声》、《近水楼台先得月》。六、回环:如《母爱与爱母》、《“算了做”与“做了算”》。六、倒装:如《飞奔吧,金色的车轮》。八、谐音:如《以“职”论价》、《有“礼”走遍天下》。  相似文献   

19.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有《赠震山主》诗云:“震公住山年,与我共壬子。”(《于湖居士文集》卷五)用这种句法表年岁,已见于前人文集,如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引谱主《赠长芦长老》诗云:“与公同丙子,三万六千日。”《东坡七集》《前集》卷十四《送沈逵赴广南》诗云:“嗟我与君皆丙子,四十九年穷不死。”《后集》卷七有诗,题曰《永和清都观谢道士,童颜须发,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均说明苏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岁次丙子。张诗句法与苏诗同,意谓震公长老始住持震山寺之年,与己之生,同在壬子,即岁次壬子的高宗绍兴二年;与《于湖居士文集》附录《宣城张氏信谱传》所言“绍兴甲戌,廷试擢进士第一,时年二十有三”相符,知孝祥生年为绍兴二年(1132)无疑。 徐鹏先生校点之《于湖居士文集》,一九八○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前,《宣城张氏信谱传》传播未广,而《宋史·张孝祥传》未载传主生年,故有关论著于张孝祥生年,大都存疑或有误。《信谱传》随《文集》得广传后,有关论著大都对张氏生年作了审订,但仍有一些论著未予订正,订正了的也未引用可作为内证的上述诗,故略志于此。  相似文献   

20.
《新闻出版报》发表文章指出:时下,一些出版物经常将“年轻”、“执著”误写为“年青”、“执着”,如:(1)“将儿子自小送入寺庙,皈依佛门,称为沙弥(即年青的和尚)。”(《人之初》1994年第5期,P28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