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柳子厚先生贬居永州所作的《三戒》之《黔之驴》 ,虽不过百余字 ,但流传广泛 ,影响深远 ,并时有争议之声。年初 ,笔者便从《名作欣赏》上看到了对《黔之驴》寓意的新解 ;前不久 ,又从《中语参》2 0 0 2年第 3期上看到陕西韩尚东老师对“好事者”一词的新释。我对质疑胆略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的《黔之驴》选入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一语文课本。“黔”地,课本注解为“贵州省”。由此而演变的成语“黔驴技穷”,过去也大多将“黔”解释为贵州一地。这种解释,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3.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第二篇,柳在这组文章前面写了个小序: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殆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很明显,上述引文中“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这三句话是分别指麋、驴、鼠这“三物”的,而“出技以怒强”指的正是“黔之驴”。《黔之驴》原文末尾有“卒章显志”的几句话:“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可以看出,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原意,是要告诫人们:①要有真本领,真才实学;②如果没有真本领,千万不能轻易  相似文献   

4.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则寓言故事《黔之驴》。长期以来在解释这则“黔驴技穷”成语时,不少文章甚至辞典都把这里的“黔”说成是今贵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贵州之名,始于宋朝。柳宗元写《黔之驴》的时间是公元805年。他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之后,其时离贵州单独建制尚早六百多年。“黔”作为一个地区名称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黔中地,秦朝的黔中郡,其辖区主要在今湖南西北部分,包括今四川东南、湖北西南、贵州东北一小部分。由此可见,柳宗元所指的“黔”,只能是今湖南西北部或四川黔江流域…  相似文献   

5.
“黔驴技穷”、“黔驴之技”两个成语皆源出柳宗元的《黔之驴》。长久以来,人们在解释这则寓言或成语时,往往把“黔”当怍“贵州”。其实,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有悖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6.
学生学习古文时,从难易程度上看,常接触下列两类词语:一类是明摆着的“拦路虎”,如《黔之驴》中的“阚、《狼》中的“尻”、《李愬雪  相似文献   

7.
名词活用例谈巢湖卫校刘经宇一、名词活用的一般动词(一)名词后面有代词,此名词常活用为动词。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②针之不过四分《华佗传》例①中的“蹄”,例②中的“针”,都在代词“之”的前面,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蹄”是“踢”的意思;“针...  相似文献   

8.
有一篇课文,叫《黔之驴》;有一个人,叫黄厚江。笔者在观摩了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课堂之后,对黄老师所提出的"本色语文"进行了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知网上有关《黔之驴》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分类、总结,并分析了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教学流程,最后从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学习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心得。  相似文献   

10.
在我区进行的“第二十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中,其中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节课的课题是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之一《黔之驴》。课堂设计环节大致如下:一、用动漫歌曲《狼爱上羊》导入新课。导语:刚才大家共同欣赏了一首动漫歌曲《:狼爱上羊》,是的,狼爱上羊,自有它的道理,我们且不管它,我们今天来研究另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一只虎如何爱上了一头驴。只是,这爱的方式有些特殊:爱它,就吃掉它。二、寓意新解。师《:黔之驴》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名篇,其寓意一般人理解为: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  相似文献   

11.
《黔之驴》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所作的一组寓言《三戒》中的一则。另两则是《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相比而言,《黔之驴》最为人们所熟知。它以极富讽刺性的深刻寓意和生动鲜明的形象塑造,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一)名词处于谓语地位,并与它后边的代词连用,形成动宾关系,如①驴不胜其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作动词,相当于“用蹄踢”,“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它”。②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孙膑》),名词“烛”用作动词,相当于“用火烛照它”。说明:代词“之”一般是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前面的名词作为动词。  相似文献   

13.
荡倚冲冒。《黔之驴》 课本注: “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似乎言未尽意。荡,放纵;倚,靠近,冲、冒在这里同义,即触犯。“荡倚冲冒”可译为:(老虎)放纵地靠近驴触犯它。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后狼”、“前狼”,课本未加注释,有的资料译为“后边的狼”、“前边的狼”,不妥。“后狼”应是“后得到骨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以前的初中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唐代柳宗元写的寓言《黔之驴》。就这篇文章的寓意而言,教材的编者和教学参考书的观点,是让学生通过这篇寓言了解两个成语含义:一是“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二是“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作者柳宗元的意图,由于政治斗争的原因,大概是讽刺这两种人的吧!从文学作品欣赏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不尽然。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主题是多方面的,《黔之驴》这篇寓言,我以为还有一个“黔之虎”的问题,应该给它一个评价,“黔之虎”的行为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传达给…  相似文献   

15.
语课本中有多处用到“好事”。初中课本中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人。”课本注“好事:喜欢多事的人。”《大铁椎传》:“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皆来学。”“好事”也被“教参”译为“喜好多事的人”。高中课本《促织》:“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教参”也将“好事”译为“好事的年轻人”,还有的译为“爱闲荡的少年”。  相似文献   

16.
说“三”道“四”○山东张兴龙在文学上有许多与“三”“四”相关的作家、作品并称的通俗说法。与“三”相关的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苏:苏轼、苏辙、苏洵。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  相似文献   

17.
《黔之驴》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相似文献   

18.
一、名词后紧挨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1)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两句中的名词“蹄”和“名”都紧挨代词宾语“之”,且构成了动宾关系,由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分别翻译为“用蹄子踢”和“命名”。二、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短语的条件下,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9.
代词“之”在文言文中常充当动词的宾语,指代某一具体的人或事物,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如. ①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②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相似文献   

20.
《三戒·黔之驴》是柳宗元的著名寓言。这篇寓言流传极广,影响很大,因此,历史地客观地阐明其主题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说,黔之驴影射外强中干的保守势力,认为寓言表现了作者对政敌的鄙视和不屈服于压力的政治品质。还有人说,《黔之驴》讽刺了那些徒有其表,并无真正本领,还要假装威势吓唬别人的人,指出了他们必然失败的可耻命运。这些论点都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作品的实际,因而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