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捻军起义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851年(咸丰元年)到1863年(同治二年),其领袖是张乐行.后期从1863年到1868年(同治七年),到1866年(同治五年)以后又分为东西两路,赖文光是东捻军领袖,张宗禹是西捻军领袖.张乐行、赖文光和张宗禹,是捻军起义在两个时期和三个方面的代表人物,结合他们的历史事迹,这里将捻军起义的产生、发展和败灭的全程,作一全面的概括的叙述.  相似文献   

2.
1853年至1868年,清朝统治者为镇压捻军起义,频频更换剿捻统帅。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清政府攻捻政策的变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及其与捻军兴亡的关系等。这15年中,清政府共遣派33员大吏出任剿捻统帅,其中汉员17人。他们更迭的情况大致可分为6种类型:(1)死于攻捻前线的,有周天爵、伊兴额、滕家胜、僧格林沁等。(2)剿捻无功而被参革的,有西凌阿、毛昶熙、曾国荃、翁同书、李世忠、刘长佑等。(3)调度无  相似文献   

3.
1868年7月,西捻军在东直战场连战连败,8月,经荏平南镇最后一战全军覆没,捻军领袖张宗禹的生死下落各说不一。一说张宗禹突围后,在徒骇河投河自杀。此说源于李鸿章的《查明张总愚实已投水淹毙直东肃清折》和《张宗禹投水确实并各军裁撤片》,但更多的说法是认为张宗禹没有死。具体说明上又有差  相似文献   

4.
1853年至1868年规模巨大的捻军起义失败之后,其余部不屈不挠,一再掀起斗争。表现了贫苦农民的顽强反抗精神。在这此捻军余部的抗争中,史学界提出有:“1883年(光绪九年),河南固始地方王觉一、胡豹子起义”。这一说法所据为何,未见注明。查阅有关档案及其他资料,疑窦甚多,似是混两事为一事而编写出来的。现将其中史事加以考释,敬请大家赐教。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大量史料,进行科学考辨和论证后指出,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于1868年1月初受伤被俘后,在狱中写下了“自述”,其真实性不容怀疑。它对研究赖文光个人历史、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还对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宣传鼓动起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西大学历史系江地教授的《捻军史论丛》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地同志多年从事捻军史的研究工作,自五十年代起陆续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专题论文,1956年和1959年三联书店相继出版过他的《捻军史初探》和《初期捻军史论丛》两个论文集。这些论文包括了自1808年到1868年捻党的产生,捻军起义和最后失败的全过程,涉及了整个捻军史中许多重要问题。本书中的每篇文章既是独立的,各自成章,各自有中心,时间上又互相衔接,形成一部以论文形式写成的捻军史。本书共收论文十四篇,约三十万字,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与捻军运动异点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太平天国与捻军运动是19世纪50年代发生的反清农民运动。两场农民运动各有自己的特点。文章就起义目的、起义组织形式、斗争目标、领导人素质、对待联合态度、根据地的做法等不同特点作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8.
定远县,清朝时隶属于安徽省凤阳府。凤阳府地处淮北,定远县在凤阳府东南部。1853年三月,定远县捻党首领陆适龄在他的家乡,定远县城西南七十里处的荒陂(沛)桥旗杆村(现属长丰县沛河乡)举起反清大旗,率领捻众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曾发展到二万人,势力影响到凤阳、颍州二府,给清朝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1853年,由于中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捻党开始脱离地下状态,而采取以武装起义为抗清斗争的主要形式,捻党向捻军转化。陆遐龄起义正处于这一转化时期,是这一时期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捻军起义。这次起义无疑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大规模捻军起义时代的到来。这次起义刚刚失败,著名捻军领袖张乐行等就很快摆脱清政府的节制,走上了坚定的反清道路,无疑也受到这次起义的  相似文献   

9.
1868年8月清朝政府镇压了捻军起义之后,为了和缓社会矛盾,安定其统治秩序,采取了“严缉起义军余部与处理被收抚者”,“挑选劲旅,驻扎要地”,“修理圩寨,整顿乡团”等十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封建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对立是无法彻底消除的,农民的反抗斗争并未停息。  相似文献   

10.
鲁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捻初探池子华捻军并非安徽独有,山东也是捻军的发源地之一,“兖、沂、曹所在有之”①。19世纪中叶,太平军、捻军(指安徽捻军)起义的烈火燃遍大江南北,山东亦有结捻抗清者。有关鲁捻的抗清斗争,学术界未曾作过研究。笔者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粗作概述,冀有稗于...  相似文献   

11.
近阅《翁同和日记》.在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上旬,他缕记着西捻军失败的经过."初二日,早晨,李鸿章六百里加紧捷报.少顷闻捻匪悉数荡平,惟张总愚未得,或云投河,或云自尽矣.军机见时即贺喜.""初十日,晨入而李鸿章红旗六百里加紧报至.退闻张总愚逆尸已获矣.""十一日,捻匪既平,策勋懋赏."在农民大起义失败,清王朝"喜庆"的日子里,翁同和却反常地波动不安起来.就在初十日,他写道:  相似文献   

12.
荣禄     
荣禄(1834—1903年)字仲华,瓜尔佳氏,满州正白旗人。出生于官僚之家,咸丰年间由荫生以主事用,因捐输军饷奖候选道。同治初年,赏五品京堂,充清廷禁卫军神机营翼长。同治七年(1868年),张宗禹率西捻军由陕西出发,经山西、河南等省进入直隶,逼近北京。清廷一面急令各省督、抚火速带兵勤王,一面由恭亲王奕訢率神机营出京驻涿州,准备共同围歼捻军。荣禄参加了此次围攻捻军之战,有功于清廷,赏加头品顶戴,擢左翼总兵。后经大学士文祥推荐,改任工部侍  相似文献   

13.
(一) 江地新著《捻军史研究与调查》即将出版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江地同志新著《捻军史研究与调查》一书,即将由山东齐鲁书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关于捻军史研究的第四部专著。本书从横的方面对捻军史有关重大问题,如起义始末、作战方法、人物评价、性质剖析、起义分期、史迹调查等等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书中并附有《涡河北岸初期捻军活动图》和《淮北捻军圩寨战图记》,以及两篇调查记。全书约二十余万字,是关于捻军史研究的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读物。各地新华书店正在征订中。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运动对河南社会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河南社会的对抗,其中主要的社会对抗有:捻军起义,连庄会起事,教军起义和兵变,太平军和捻军攻占了许多城池,不少官吏被杀或逃亡,地主,富商被杀被抢更是难以计数,人民的生活也遭受极大的影响,战后,河南地方政府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重新恢复统治,采取了一些善后措施,但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5.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是清末著名的淮军将领。早年,他曾积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北方捻军起义。因其屡建军功,深受朝廷重用。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时,他以福建巡抚督办台湾军务;一八八五——一八九一年期间,又首任台湾省巡抚;一八九○年时,还以兵部尚书帮办海军,名噪一时。在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捻军起义之后,刘铭传从军事上学习西方先进火器发展型工业上仿效西方各国的先进技艺,大力推进洋务运动。在巡抚台湾期间,他整顿和加强台湾的海防,“鏊山治铁作驰道,俯海列炮屯坚营,宅中议设都护府,坐控南北如建瓴”(梁启超:《游台湾追怀刘壮肃公》,  相似文献   

16.
捻军雉河集会盟究在何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捻军历史上,雉河集会盟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比较明确地提出反对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奋斗目标,而且将分散的各股捻军联合起来,使之初步形成比较集中组织、统一领导和严格纪律的军队,从而将他们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次会盟究竟于何时举行?史料的记载歧异,史学界的见解也不一致。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清朝统治末年各种弊端暴露,全国各地受压迫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苏天福经常与捻军领袖接触,最终于1852年结捻,正式加入农民反清起义的斗争中,成为捻军中重要领袖,使得捻军阵营不断壮大,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不断增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清朝政权的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8.
豫南陈大喜捻军起义,在后期捻军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关于这次起义的真实情况,却长期被淹没于史乘之中,而且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尽力勾稽各方的有关史料,加以整理归纳以求重现这一壮丽斗争的全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还望史家给予指正。  相似文献   

19.
一,赖文光加入捻军还是捻军加入太平军。罗尔纲先生认为后期捻军的人数多于赖文光的部队,但组织的主体、骨干是赖文光的基本队伍,而最高的领导又是赖文光本人,所以说是捻军投入太平天国队伍。实际上,赖文光领导的西北太平军于1864年11月与清军进行总决战后,几乎全军覆没,赖只好率残部加入捻军。《求阙斋弟子记》等文献资料都记载了赖文光加入捻军的史实;捻军是一支独立的抗清队伍,有自己的组织制度,即“五旗军制”。这五旗军制并没有因赖文光残部的加入而发生丝毫改变;赖文光在捻军领导集团中的地位,也居于张宗禹、任化邦之下。所以,组织的主体、骨干并不是赖文光所率西北太平军残部,而是捻军;赖文光本人也并不是最高领导者。赖文光加  相似文献   

20.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清代甘肃固原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倡集团练;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率部反清。期间与各路回民军、西捻军联合作战,共同抗击清军。同时为牵制清军、使西捻军顺利东渡黄河作出过重要贡献。自同治七年十月开始,清军围剿东线西捻军的主力陆续调回陕北,陕北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十月十三日,钦差大臣督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