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0世纪西方学所创造的惊世骇俗的“写作的奇遇”,很大程度缘于反传统的现代学思潮的推动。为有助于揭示学发展的复杂性,在对学思潮的研究中,需要对思潮与流派准确地加以区分。如何按照学现象本来的状况展开研究,也十分重要。研究学思潮时,绝对不能脱离作家作品,也不能受某些作家作品研究的限制。20世纪西方现代学思潮的出现,与本世纪西方化思潮和哲学意识的巨变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西方历史发展带来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现代文学方面研究文学思潮的文章逐步增多.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思潮着重于探讨一定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作家的创作意识、读者的阅读意识和批评意识.研究文学思潮更能反映出文学的发展流变的规律.但在研究中却存在着概念、界限不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主体的现代文学思潮,在文学思潮发展史上空前成熟,具有文学活动主体的自觉性、系统结构配置的完整均衡性、文学观念反传统的强烈创新性和影响的广阔深远等基本一致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性是相当突出的。因此只有深入地研究他创作中的悲剧意识,才能探讨他作品中那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冰山”的内涵。为此本文力求对他创作中的悲剧意识及其艺术作一探讨,以便更全面、透彻地理解他的作品。 海明威的悲剧意识是建立在他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基础上的,并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他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消极方面的抛弃和反叛,对西方传统文学观念精华部分的吸取。关于西方现代文学意识我们不妨引用弗索的观点来说明。弗素曾借用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费瑞的“三阶段文学模式论”来分析现代文学意识。这种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现代主义本是西方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产生和盛行的文学思潮。在本世纪20、30年代,它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应当说,它已经不算什么新潮了。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前期,却成了中国文坛上的一股新潮,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学中最令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潮涨潮落,许多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思考。新时期文学中出现现代主义思潮,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一样,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也是不可能在封闭的与世隔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学学科与现代大学具有密切的关联,它的研究可分“作家作品-文学思潮一文学史一学科”四个序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建设成为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学科。由于社会政治因素、近距离观照以及其他各种复杂因素,当代文学现有的学科地位与实际成就是有差距甚至是有颇大的差距的.它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较之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甚至现代文学更突出.也更严峻。为了改变现状,提升学科的层次和水平,当代文学有必要在当下理性地处理好与现代文学、自身内部、经典与雅俗、意识与事实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学思潮特性的研究和文学、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社会思潮、文学思潮存在状态等有着内在的紧密关系,厘清了文学思潮和上述诸要素之间以及诸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客观地提炼、归纳、把握文学思潮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当代文学研究应当走出19世纪,走进20世纪。本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西思潮,一走进19世纪,一走出19世纪;一移向西方的理性主义,一亲近东方的神秘(直觉)主义,流程正相对逆。这种对逆态势在80年代被遏止,代之而起的是走进20世纪,中国的文学和文学批评继向“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复归之后,出现了追逐20世纪西方人文思潮的方向性转换。本文先界定人文,再推究西方人文背景的世纪性置换,后推知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转向,由此推导出当代文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寻根思潮兴起.寻根文学是作家们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怀着对人类和民族未来的空前热情,在现代背景下对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挖掘和剖析,他们试图在世界文学中确认民族个性,因此,寻根文学在主题内容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开掘与弘扬,同时,作家们也十分看重在审美意识与艺术精神上对传统文化的重构.本文站在90年代的文学立场上对这一文学思潮重新进行梳理,力图突破原来仅仅从社会学意义上论说的局限,从创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其作品的艺术思维过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新的审美品格,归结其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是积极的、主动地吸纳,"有意味地模仿"。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权力话语欲望,使西方文学中作为主体的个性意识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被民族意识所遮蔽,现实主义成为主要思潮。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是现当代小说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欧美文学思潮渗入的阶段性特征,展示着20世纪中国文学在开放语境中的自我丰富与文化断裂。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寻根思潮兴起。寻根文学是作家们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怀着对人类和民族未来的空前热情,在现代背景下对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挖掘和剖析,他们试图在世界文学中确认民族个性,因此,寻根文学在主题内容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开掘与弘扬,同时,作家们也十分看重在审美意识与艺术精神上对传统文化的重构。本文站在90年代的文学立场上对这一文学思潮重新进行梳理,力图突破原来仅仅从社会学意义上论说的局限,从创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其作品的艺术思维过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新的审美品格,归结其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是积极的、主动地吸纲,“有意味地模仿”。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权力话语欲望,使西方文学中作为主体的个性意识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被民族意识所遮蔽,现实主义成为主要思潮。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是现当代小说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欧美文学思潮渗入的阶段性特征,展示着20世纪中国文学在开放语境中的自我丰富与文化断裂。  相似文献   

13.
黄庭月 《天中学刊》2007,22(4):90-93
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强调主观精神、个性主义和批判意识,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和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二者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追求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王达敏先生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理论著作,通过“十七年文学”人道主义思潮、启蒙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和世俗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三个不同阶段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研究,掀开了当代文学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面纱,在善与爱中生发出对同情人道主义的准确阐释,完成了对当代人道主义文学的全新解读。这是第一部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它的面世,必将对当代文学研究与作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定当会引领一代人文价值潮流。  相似文献   

15.
两三百年前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以中国特有的形式出现过。而京派作家群则是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载体。因此不能同意目前流行的将京派作家划归浪漫主义的做法。京派古典主义的形成,既受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启发与影响,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进的必然产物。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在理论和创作上表现为推崇理性、崇尚古典、追求自然人性。这些都与欧洲古典主义既有着时代与民族的差异性,又有着深层的相通与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学现象,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王权专制、反对压迫奴役,要求民主、自由、解放的性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对中国“五四”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皆不相同,因此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与“五四”新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追求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颓废主义》对西方一百多年的颓废主义研究做了系统的细致爬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本土西方颓废主义接受与阐释的历史与现状有的放矢,就“颓废”概念的辨析、“颓废审美”的阐发、“颓废源流”的清理以及颓废主义与19世纪西方诸现代文学思潮关系的考辨全方位地推陈出新,大大拓进了这一论题国内研究的边界与深度。在对19世纪西方颓废主义文学做了正本清源的描述之后,对以“反自然”“反摹仿”相标榜的颓废主义诗学的阐发构成了该书的中心题旨。在“躺平”与“抑郁症”等“颓废情绪”弥漫开来成为本土重大社会问题的当下,深入探究“现代性”与颓废主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其现实意义尤为昭彰。毫无疑问,这一最新成果对提升本土学界颓废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准,加强本土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文艺理论建设,均具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现代文学是研究阿拉伯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途径。阿拉伯作家以文学引导文化复兴,强调文学作品中使用统一的语言来唤醒阿拉伯世界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在阿拉伯现代文学中,民族主义逐渐取代宗教因素成为主旋律,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谐并存。旅美派和阿拉伯本土作家都把文学作为反抗殖民主义侵略的阵地。阿拉伯现代文学也反映出阿拉伯民族国家构建进程中凸显的种种问题。阿拉伯现代文学是增强民族认同与团结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文学思潮中,我国女性作家的面貌逐渐以崭新的形式崛起,特别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我国女性文学的话语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其文学思维潮流也在不断进步,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女性文学作品的质量以及数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男权文化传统的结构以及私人欲望写作的狂欢三个方面来分析20世纪八九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20.
从"人性张扬"到"世俗关怀",显示出新时期以来文学思潮历时性的嬗变轨迹。对其特征描述与深层根源探讨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我们客观把握近三十年来文学思潮发展的总体面貌,深刻认识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社会生活对文学思潮样貌及走向的巨大影响、"人性化"思潮对恢复五四传统与文学回归"人学"的意义,以及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世俗化潮流所具有的促进艺术民主化、大众化与反文化、粗俗化的矛盾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