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会认真     
老师们也许都有过这样的苦恼:写近义词,学生却写成了反义词;给词语造句,却不见这个词的踪影;有的甚至做漏了题也浑然不觉……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要认真、认真,可类似这样的毛病却总也断不了恨。  相似文献   

2.
上学期,我们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某公社中学初中二年级三十八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能力的情况作了一次调查。为了考察听的能力,我们出了两道题。第一题是听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能根据读的语气停顿加标点和分段,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教师朗读三遍,第一遍从头至尾朗读课文,第二遍逐句分读,每句读一遍,第三遍全文再读一遍,然后收卷。第二题,我们选了一篇题为《老模范高庆利二三事》的文章,以缓慢的速度读两遍,然后让学生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什么事,主要说明了什么。第一题,全班没有一个人能完整地听写下来。能听写三分之二的有九个学生,能听写二分之一的有十四名。其余的学生仅能听写三,五句。普遍不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遇到一个应用题,一遍一遍地读题,看着问题发愣,却无从下手;而有的学生面对一个应用题立刻意识到,此路不通,另寻它径,迅速列出合理简洁的算式。前者思维呆板的表现,把着眼点放在一点上。而后者就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它一般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等几个方面。灵活性占主导地位,只有灵活了,才能敏捷,才能独创;而灵活是思维发散的结果。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变问题。根据条件,让学生补充问题,在多形式变问中,训练学生综合法的思路,从而培养学…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这样的现象摆到了我们面前:有的数学教师讲课井井有条,例题分析透彻,学生听得清楚明白,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学题时竞不知如何下手;有的数学教师设置了许多问题,课堂上有问必答,热闹非凡,但检测一下学习结果,却很不理想;有的数学教师风趣幽默,并能精讲有关重点内容,留出时间让学生练习各种花样的习题,但学生对一些形式训练题解决迅速,  相似文献   

5.
王美华 《生物学教学》2006,31(12):17-18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些共性的问题:做过多遍,讲过多遍的试题仍有学生出现差错;不少学生经常会感叹自己粗心而无谓失分;将试题稍作改动后会出现卡壳现象。于是,教师责怪学生,学生在不知所措中埋于题海,教师竭尽全力地寻题、拼题、批题、讲题,学生拼命地做题、听题,用辛劳的拼搏换来成绩的点滴提高……这些与新课程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进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应用相比照,有较大偏差。笔者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大胆地在学生作业布置方面作了尝试,削减了传统作业量,减少了单调重复的操作训练,通过引导学生写反思日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减少盲从性,使学习活动有的放矢。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爱写;有的觉得平平淡淡.千千巴巴不好写……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下面是全校组织的一次听课比赛中一位老师的授课教学。  相似文献   

7.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几乎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慨:有些不仅讲了,而且还是课堂中讲了很多遍的题,但学生却依然不会做.我们也都听到过来自学生的抱怨:我们一天到晚的做题目、做练习,但考试成绩却一直得不到提高;也有学生说:老师讲的我都能听懂,但自己提笔做题,稍微有点闲难的问题就做不出来了……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应该是方方面面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考试的重心逐渐转向对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考查。因此语文课上要不要对字词教学提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师会持不同的见解。有的老师认为都是中学生了,字词教学已不再是重点;有的老师喜欢留给学生自己在课下解决字词问题;还有的老师只是在课上检查预习环节时,象征性的检测一下写法和词义。而现在的课程改革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有的老师干脆把字词一项忽略不计,留给学生自己去消化理解。而今年的期末测试中有一题是让学生看拼音写词语,结果有85%的学生很多字都不会写,这一结果足以让老师们反思一下自己的字词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杨世贤 《甘肃教育》2009,(11):26-26
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让学生做得又对又快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梦想。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题学生做过了,考过了,有的还不只考过一遍,最终学生还是做错了。学生在同一道题或同一类题上,错了改,改了又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出错的原因分析得不透彻,对出错的环节抓得不准,缺失的知识点没有补上,学生只满足于把错题改正过来,  相似文献   

10.
怎样仿写     
语文仿写题是最近几年中考常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其分值在2-4分之间。有的还与书写题结合在一起,既附加了分值,又增加了难度。仿写,重在语言的实际运用,是对考生的生活积累、联想和想像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形式看似简单,写好却不容易,然而只要抓住要领,掌握方法,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1.
一年级新生的读题、审题习惯没有培养出来,由于识字量少,做作业和考试时,都是由教师或家长读题讲解。到了二年级,放手由学生自己读题时,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差距很明显。有的学生读题磕磕巴巴,一道题里有好几个不认识的字,根本连题目都读不通顺,何谈理解题意?有的学生求成心切,读题速度很快,常常一目十行地将题目要求扫视一遍,怎能不出错误?有的学生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做题,根本不看题目要求,岂不知此一题非彼一题,岂能这样迁移?审题是解题的基础,从低年级就培养学生好的审题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作文题目大多数都有引言材料,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一般都有。引言材料在作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犹如做甜酒时引以发酵的酒药,有了它,才会把酒酿得满缸香甜;引言材料还像开山放炮时引爆的导火索,有了它,才会让炮炸得四面开花。可是有的同学作文时往往不注意读题审题,不重视引言材料,一看到文题就急匆匆地写了起来,不管是否跑题,是否离谱。  相似文献   

13.
优秀作品总是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立意上打破了常规,独树一帜。这类作品有的安排了似乎不合常理的情节;有的表现了人物感情或心理上的变态;有的写出了人物超出常规的表现;有的还设置了不同寻常的环境、气氛;有的甚至以乐写哀或以哀写乐。我们通常把这种写法称为反常立意。  相似文献   

14.
期末考试,有一道写成语的题,有一些学生写了“机智勇敢”“努力学习”“意志坚强”等。阅卷时教师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成语,有的认为这不是成语。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干脆“放宽政策”:像这些辨别不清的四字短语都算成语。  相似文献   

15.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成绩优良,但后进生的存在却是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正确对待后进生,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很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做到正确看待后进生,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一样。在智力发展上,有的学生先天早注,有的则大器晚成;在思想表现上,有的先觉早悟,有的则顽钝后田。此外,从人才方面来说,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却长于抽象思维;有的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能力较弱,动手操作能力却很强;有的学生在文化科考试上拉了班上的平均分,但在文体竟…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课堂上已经反复强调的东西,学生似乎都“理解”“掌握”了,可一考试学生却做错了;一道阅读理解题,学生写了很多但不得要领,看了答案后却觉得自己也想到了,只是表述时不够到位罢了。学生也常常反映,语文课一听就懂,语文试题似乎比数理化题容易,可考试分数老是没有较大的变化,语文素养似乎也没有真正提高。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严重影响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消解了语文的魅力。而有的老师没有思考此类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也没有探求解决之道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更没有引导学生去反思解决。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里,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作业本上,在写错的字、造错的句和做错的题旁边老师有这样的批语:改十遍(甚至一百遍)。紧接着就是学生照老师批语改正的作业,满满地写上几大篇。  相似文献   

18.
经常听到有教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这道题我已经在课堂上反复讲了不止三遍了,可有的学生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做,真是感到自己越来越不会教了……”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因工作关系,笔者在对一些中小学校进行教育督导检查时发现,个别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极不认真,只批不改,大而化之。“重作三遍”、“罚抄十行”等批语还不时出现。某校有一个学生的数学作业几道题全部错了,老师批语:“罚作五遍”。第二天,这位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每道题都作了五遍。笔者发现,重作的五道题,大部分不对,可老师这次却全部判了对号。这种做法,其害处显而易见。由此笔者想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作业中写错了字,老师动辄就“罚抄十行”、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讲授~种新知识,总要补充若干问题,黑板上指了又写,写好了又指;有的教师为了巩固一种新知识,选择大量的习题,小黑板挂过来换过去,小卡片翻过来复过去.上一道题有的学生还没有读懂,下一道题又盖上来了.如此“习题浪费”现象,新课有之,练习课、复习课更为突出,其负效应是:学生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大量的习题阅读上,分散了学生在理解概念和进行推理思考上的主要精力.如何提高数学习题的利用率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