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善于在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在自己驾驭教材的同时,创设方法,细心品味当咬文嚼字品语言,从无字处读懂作者;细心品味当思前想后,探求照应与伏笔,融会贯通,去引领学生把握文本以外的信息,从文本内外走几个来回,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我们要善于在偏离点处、重难点处、想象处、对比处、关键词处提问,促进学生理解课文,走近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勇攀智慧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教材选文中的矛盾无所不在。教师要善于挖掘,借助文本的句子矛盾、布局矛盾和内容矛盾,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理解感悟文本的主题、表达的艺术,主动探究文本;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于嵘 《上海教育》2009,(9):60-60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先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并与文本对话。为此,笔者在“抓”字上下功夫,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触摸文本、解读文本和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留白”,这些留白有时是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有时则是言已尽却意无穷.这些留白处给了学生披文人情、感悟文本、发挥想象的无限空间.因此,阅读教学中的适当补白,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能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和组成规律,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从"字理认字、字理辨字、字理析词"三方面阐述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巧妙地依据字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并引导学生在字理识字的过程中感悟文化、丰富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倒逼式阅读,就是在初读文章时,通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情节脉络、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用原文中的字词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或者一个字,然后以此为细读文本的源头或线索,倒逼学生向文字表达的细微处探幽、向文本意蕴的深广处漫溯。实践证明,这种类似提纲挈领式的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往往会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感悟、理解文本。但是,目前却很少有教师会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的分析上,即使让学生去感悟,也是教师设计好一个又一个问题或线索让学生去感悟,学生感悟文本的思路总是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这样,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自主感悟了,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样的感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两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一课的教学片断来谈一谈如何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9.
文本教学价值丰富多彩,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的文字符号信息,寻觅文本解读的关键处、突破口,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腹地,真正感受文本深处的美丽。下面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例,谈谈文本解读的有效抓手。一、抓住文本疑惑处,追根溯源阅读文本时最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往往是文本语言的前后矛盾处和逆情悖理处。面对疑惑处,教师要用"追问"来引导研读,教会学生联系背景、上下文和生活来探究思考,品味感悟,帮助学生厘清文本疑惑,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浮躁的阅读风气中,细读文本找出文本中的“闲处”,培养学生对文本和语言的嚼劲.笔者通过中学语文经典名篇的文本微观分析,品出文章闲处的情趣、机趣与理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读书法.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感悟、理解文本。但是,目前却很少有教师会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的分析上,即使让学生去感悟,也是教师设计好一个又一个问题或线索让学生去感悟,学生感悟文本的思路总是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这样,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自主感悟了,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  相似文献   

12.
不动笔墨不读书.有效的批注.能为学生与文本架起~座沟通的桥梁.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教师应把批注当作课堂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激励学生积极展开批注.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学生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里.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是学生凭自己的感悟、智慧、生活经验.在与文本进行对话。预习批注.走进文本.重点词语批注,体会语言的温度i围绕主题批注,积极展开探究,菩补空白批注.激活个性想象;困惑处批注,柳暗花明又一村:课后延伸批注,澈起心灵共鸣。  相似文献   

13.
文本作者常常通过对事物矛盾之处的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整合文本中矛盾处,并注重激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并获得思想认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在《书法练习指导》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还应举一反三,让学生感受汉字结构之美,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因为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书写和审美基础,因此,在《女字旁与女字底》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女”字由来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汉字演变的规律与女字旁、女字底在构字搭配时的变化,同时讲练结合,融一通十,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感悟汉字之“妙”。  相似文献   

15.
当代诗词创作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入声字还要不要区分。入声不但依然存在于吴、粤、闽、客家等方言中,而且当代诗词创作也是以熟读、感受、研习经典诗词文本为前提的。对经典文本越是熟悉,积淀越是深厚,对入声字的认知越深。入声字和平声字混用,对熟悉经典文本的读者,感觉会相当别扭。《诗韵新编》可资当代诗词创作之参考,因为它依据了现代汉语,又区分出入声字。  相似文献   

16.
张紫红 《教师》2014,(27):113-113
正词语的应用最重要的特征是依赖语境。教学词语,要根据文本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选准教学切入点,在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关注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迁移和运用。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写的过程中,"让词深入儿童的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下面列举几例:例一:《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破烂不堪"一词的教学。师:这里的"破烂不堪"形容——生:形容衣服非常破烂。师:我们汉语中有许多带有"不堪"  相似文献   

17.
张志公先生曾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然而,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语文老师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出文本感到很迷茫.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继而在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呢? 一、披文入情,感悟...  相似文献   

18.
一次在讲解柳永的《雨霖铃》一词时,有学生问“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字到底当作何解。笔者这才发现,这个“处”字不太好训释。  相似文献   

19.
万文俊  余新志 《教师》2013,(9):121-122
"一字通篇"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对文本核心字的破、识、解、立四个环节完成文本的教与学,降低语文学习的门槛,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开放式优化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文章通过语文教学设计实例,具体分析了"一字通篇"教学法的操作步骤和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文本细读"这个词多年来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话语系统,并占据核心关键词的位置,表现出教师对语文学科的高层次追求,对文本语言文字的重新审视。笔者所理解的文本细读,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读,细细品;要有一种智慧的眼光,从一个字读懂千字文、由一个词感悟万言书;是一种从字词走进文本,融入生命体验,从狭隘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认知走向体验的一种阅读方式。以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为例,谈谈文本细读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