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雅》是曹魏时期张揖为"广"《尔雅》而著,其释亲篇目不仅增广了《尔雅·释亲》的亲属称谓,还扩充了有关妊娠过程以及人体器官的条目。《广雅》不只是对《尔雅》的简单模仿,还体现出了自身的时代特色。它在我国辞书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对我们研究汉魏时期的语言和词汇系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广雅》是继承《尔雅》而作的一部重要的训诂著作,作者是三国时代曹魏明帝大和年间的博士张揖。晋郭璞的《尔雅注》、陈隋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唐玄应《一切经音义》等,都曾引用此书的材料。隋曹宪为它作了《音释》。可见它确是一部重要的训诂书,但唐以后却渐冷落了。清代训诂学大盛,乾嘉时,卢文弨曾作《广雅注释》,但未传下来。钱大昭(大昕之弟)作《广雅疏义》,但仅有钞本,为日本人所得,据说后有影本,我未见过。我所读的只有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影印本)。  相似文献   

3.
训诂就是解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有解释词义的,如《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之类的训释;有解释古书的,如古书的注解。训诂也叫诂训。《诗·关雎诂训传》疏:“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又:“诂训者,注解之别名。”训诂要运用文字、音韵的知识,所以训诂学要以文字学、音  相似文献   

4.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汇释经典用语的训诂工具书,它汇集了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间训诂研究的丰富成果,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因而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成书以来,有不少人对它进行研究,并为之作注,流传至今最有代表的是晋人郭璞的《尔雅注》,但由于训语过于简练,所以到了宋代,随着《尔雅》经学地位的提高,邢昺等人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尔雅疏》疏通相关训义,特别是其注  相似文献   

5.
书讯     
<正> 《尔雅翼》 [宋]罗愿撰,中文系石云孙教授点校,黄山书社出版。这是一部有关动植物的博物书,它以《尔雅》为资,略其训诂、山川、星辰,而专门研究动植物,分释草、释木、释鸟、释兽、释虫、释鱼六大类,共三十二卷。《尔雅》只释名称,该书则进而“名原其始,物徵其族,肖其形色象貌,极其性情功用。”其体例谨严,考证翔实,王应麟称它“物即精思,体用相涵,本末靡遗”。书中还保存有许多佚文材料,尤为珍贵难得。  相似文献   

6.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沟通“正统语言”与其他语言系统间的词义关系的词学专著。它在语词训释实践中。反映了诸多训诂原则和训诂方法,开创了中国训诂中的“词义互释”方法和“义界释词”方法,为训诂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在古典经学史和汉语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学者黄侃先生称之为“诸夏之公言”、“经典之常语”、“训诂之正义”。自汉代《尔雅》成书后,学者纷纷为之注疏,最著名的有: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北宋初年邢昺的《尔雅注疏》、清代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其中,郭注、郝疏等倍受称颂,独以邢昺《尔雅注疏》,所受贬斥多于褒扬。本文作者初涉训诂领域,在研读《尔雅》的过程中,从邢疏中多受启发,感到对它贬抑过甚,似有不公,特为浅析,以就教于前辈学者。  相似文献   

8.
“开卷有益”是勉人勤读的一条名言。据辞书所释,“开卷有益”的意思是打开书本就有好处。王(?)之《渑水燕谈录》卷六中指出:“太宗(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大型辞书都把《尔雅》异名训诂作为释义的重要依据,代表了现今辞书释义的最高水准。但也略有瑕疵。《尔雅》异名训诂在辞书中有所疏漏,表现在四个方面:异名在辞书中一个失收,另一个解释不准确或有误:异名中的一个或两个词在辞书中解释错误;异名在辞书中作书证,自相矛盾;异名在辞书中解释模糊、不准确。通过这几个问题反映出《尔雅》提供的不仅仅是简单释义,更重要的是它在释义中显示了一个个同叉词系统。现代辞书若能关照这种系统,在系统中收词释义。可能会有更大进展。  相似文献   

10.
戴震说:“古故训之书,其传者莫先于《尔雅》,六艺之赖是以明也.所以通古今之异言,然后能讽诵平章句,以求适于至道.刘歆班同论《尚书》古文经曰‘古文应读尔雅,解古今语而可知.’”①可知《尔雅》一书,所以疏通故训,通古今的语言,在我冈语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实为一部极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其后如《小尔雅》、《广雅》以下七八种“雅类”的书,都滥觞于此.《尔雅》作者,过去计有三说:一是郑玄谓为孔子门人所作;二是张揖谓创自周公,曾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三是欧阳修《诗木义》说;“《尔雅》非圣人之书,乃是秦汉之间学者所为.”我以为欧公所言,最有卓识.晚近学者,多主此说.先师吴兴钱君“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谈到《尔雅》时说:“此书当是秦汉时人编的一部《名物杂记》.清《四库提要》说:‘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文’,此论最确.”②杨遇夫(树达)师说;“……汉武帝以前,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云周公孔子所为者,皆依托之词.若然,《尔雅》之作,当在战国秦汉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的“罗锅儿”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相当于古汉语的“偻佝”。《广韵·侯韵》:“偻佝,短丑貌”。“偻佝”的较早形成是“痀偻”、“伛偻”或“偻句”等。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广雅·释诂一》:“伛偻,曲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云:“曲脊谓之伛偻。” 《广雅·释器》:“枸篓”条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释:“枸篓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山颠  相似文献   

12.
《河北自学考试》2006,(1):25-2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1、我国最早的训诂专著是……………………………………○①《说文》②《尔雅》③《广雅》④《骈雅》2、“宴乐新昏”中“昏”,今写作“婚”,两者之间的关系是…○①通假字  相似文献   

13.
第二章《尔雅》旧注 一、从汉到南朝的旧注 在第一章第一节里,曾说到西汉平帝王莽执政时,曾通今天下通《尔雅》者诣公车。这就说明了在西汉末年,《尔雅》已渐通行于世。到唐初,大儒陆德明著《经典释文》。这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音义训诂之作。但据近人考证,此书实始作于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因为他到唐初,年纪太大,已写不成这样繁重的著作了。在《释文》卷一的《注解传述人》里,记载《尔雅》的旧注,有:犍为文学注三卷,刘歆注三卷,樊光注六卷,李巡注三卷,孙炎注三卷,郭璞注三卷,共有六家。但郭璞《尔雅序》上说:“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可惜他没有写出这十余家的姓名,我们只好根据《经典释文》所录的五家来说一说。  相似文献   

14.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15.
郭璞《尔雅注》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小学史中,训诂之学首推《尔雅》,邢Bin说,为《尔雅》作注“惟郭景纯用心几二十年,甚得六经之旨,颇详百物之形,学祖焉,最为称首。”《尔雅注》的体例是:一、引证群书;二、以今释古;三、以当时的口语方言训释古语;四、以今地证古地;五、指明虚辞;六、注明历史典故;七、指明通言常语;八、相反而兼通;九、释其功用;十、展转相训;十一、绘形释义;十二、未详未闻则阙。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的训诂著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训诂专著,一为古籍诠释。训诂专著是按照词义的类别或部首的不同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如《尔雅》、孔鲋的《小尔雅》、刘熙的《释名》、张揖的《广雅》以及许慎的《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等。古籍诠释是就某一部古书而为之作注,又可分为个人注释和“博采各家,汇其指归”的集注。前者如毛亨的《毛诗诂训传》(下文简称《毛传》)、郑玄的《毛诗笺》、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等;后者如何晏的《论语集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郭庆藩的《庄  相似文献   

17.
<尔雅>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为训诂名物之书.它的以义训为主的释义方法开创了按意义分类编排的辞书体例,体现出模糊的整体词汇系统观.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以<尔雅·释乐>为研究对象,借鉴现代语义场理论,试图分析<尔雅·释乐>的词义系统,并构建出其语义场结构,以便于人们更直观、更明晰地理解古词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19.
《博雅音》作成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现在所见各种《广雅》或《博雅》刊行本,曹宪音释皆散次于正文之后。至清代,王念孙疏证《广雅》,才将曹宪音释与正文分开。按王氏的说法,曹宪音释本与“《广雅》别行”,“特后人合之耳”,音释与《广雅》分开,不过是“从其朔也”。王氏整理后的《博雅音》附于《广雅疏证》之后刊行,此本有清嘉庆年间  相似文献   

20.
梁任公在《二戴礼记解题》一文中,谓《尔雅》为《礼记》“百三十一篇中之一篇或数篇,而大戴曾采录之。”他的主要根据是: 一据张揖《进广雅表》所谓“‘《尔雅》篇,叔孙通撰置《礼记》。文不违古’也。”二据臧庸《尔雅古注》序中列举汉代人引《尔雅》称《礼记》之文:“如《白虎通·三纲六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