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传媒行业迅猛发展,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日渐式微,而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则日渐"走红",传媒市场竞争已然白热化。面对社会的各种诱惑,新闻从业者出现了违反新闻法规和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为了片面追求点击率,某些媒体甚至不惜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夸大其词的评论,甚至是假的图片,造成新闻报道失实,从而使新闻失实现象不断增多。本文以两大媒体的"2015年度假新闻"为案例,列举了假新闻的特点,剖析了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朱金平 《军事记者》2009,(10):53-53
假新闻与失实报道.是新闻媒体时常出现而为受众所诟病的极为相似的“双胞怪胎”.因而有不少人把二者混为一谈。从某新闻学术期刊每年评出的“十大假新闻”来看.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尽管这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厘清彼此的关系,对有针对性地防治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消费文化与虚假新闻——新闻失实的社会语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盛芳 《新闻界》2006,(2):74-74
虚假新闻报道可说是世界性的顽症,坚持新闻真实性、探讨新闻失实成因及相关的防范措施一直是新闻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就在国内新闻界对2005年“十大假新闻”进行盘点时,又一条假新闻新鲜出炉,说的是央视名嘴王小丫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结婚一事,此文吸引人们的眼球,毕竟名人隐私比纯属虚构的故事要来得过瘾、刺激得多。本文试从传媒生态学角度,将虚假新闻的屡禁不绝置于消费文化的社会语境下予以分析,探讨当前新闻失实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学界,关于虚假新闻、失实新闻的研究文章已经很多了,学者们从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做了很多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新闻失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去市场竞争、广告商策划驱动和记者个人的虚荣心等方面的外在社会因素外,纸媒体的符号特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文拟从技术层面分析一下纸媒体假新闻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浅议近年我国假新闻的发展趋势及新闻职业精神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丽华 《新闻界》2008,(5):56-57
比较近几年的假新可以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假新闻之风越演越烈,不但数量增、媒介增多,而且故意失实也增多。究其原因在于把新闻当作一般信息传播,完全忽视了新闻的本源观,这是新闻职业精神缺失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从2001年开始,虽然国内有人对每一年度的假新闻进行“评选”和曝光,新闻界反假新闻的呼声也很高,但虚假新闻依然层出不穷。综观2004年的失实新闻,其中新闻采访不规范和记凭空捏造新闻的现象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7.
现在报刊上出现的一些失实新闻,有作者采写稿件方面的原因,也有编辑编稿方面的原因。许多假新闻确实是作者为追求发稿量或为获取稿费杜撰出来的,这肯定是作者的责任。这方面我不谈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报刊的个别编辑也应反思,媒体出现失实新闻也有他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正《新闻记者》刚评选出2013年"年度十大假新闻",《新快报》记者陈永洲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等案例赫然在列,这为业界再度敲响了警钟。如何防范虚假新闻,捍卫舆论监督再度引发热议,这里,笔者也略作浅谈。虚假新闻的源头虚假新闻包括"新闻事实"没有真实依据,通过臆造、捏造的假新闻和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而成的新闻失实。虚假新闻产生的源头概括起来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报业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新闻从业人员由于急于在第一时间刊发稿件,常常出现因采访不深入而引起的报道部分失实甚至全部失实的情况,影响了报社的声誉,也误导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客观判断。本文从笔者长期的采访实践中归纳出了一些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新闻从业人员防范新闻采访、编辑失实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所谓伪新闻,是指那些表面上看似新闻而实质上根本算不上新闻的报道。为什么现在有不少读者对报纸出现“审美疲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毫无看头的伪新闻泛滥成灾,麻木了他们的神经。然而,当人们口诛笔伐某些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时候,伪新闻的问题却没有引起媒体人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自从《纸做的包子》这一虚假新闻被揭露以来,新闻界掀起了一股打假的热潮,违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铁律的教训,让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有了深刻的认识。应该说,像《纸做的包子》这种完全虚构、导演的假新闻,已经走到了新闻失实的极端,是非常恶劣的故意失实行径,这种情况并不是很普遍。但从无意失实走到蓄意泡制,从事实失察走到虚构导演,  相似文献   

12.
曹梦媛 《新闻世界》2014,(7):199-200
媒体行业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早已有之,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失实的问题,结合当前案例探究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诱发因素,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若干拙见。  相似文献   

13.
新闻欺骗及其与新闻失实的关系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然而,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并非都是真实的,新闻失实现象屡禁不止。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新闻失实现象具有明显的故意性,这就是新闻欺骗。即,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利用新闻媒介捏造事实或掩盖事实真相而欺骗广大受众的新闻传播行为。新闻欺骗与新闻失实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新闻欺骗行为导致的新闻报道肯定是失实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欺骗是新闻失实的一部分。但新闻失实与新闻欺骗不是等同的概念,新闻失实的范围更广。新闻失实包括故…  相似文献   

14.
论新闻失实的体制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4,(11):13-16
新闻体制是指新闻事业的组织制度,它包括新闻事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内部结构、组织体系、干部制度等。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体制构成了新闻政策的制定、实施的一个规范性、边界性环境,制约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日常报道活动。新闻传播当然由具体的新闻工作完成,他们决定着传播内容的真假,但是,新闻工作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不可能不受到新闻体制的影响。有些新闻失实,媒体并无失实行为的主观恶意与客观失误,即此类新闻失实的产生是非媒体过错,而是由媒体无法抗拒的体制性外力引起的。也就是说,根治此类失实新闻的有效方法是进行体制性创新,实现制度的有效供给。具体而言,造成新闻失实的体制性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反转新闻"或舆情反转事件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不少人把"反转新闻"同假新闻、新闻失实直接混为一谈。通过对比分析"2015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和"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可知三者在内涵和危害上存在较大区别,需要采取分类治理,进行源头的"疏"与"堵",以达到系统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6.
一、九成“造假人”是职业把关人《新闻记者》从2002年起开始评选“十大假新闻”,历时四年,其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四十篇假新闻的出笼说明了什么?为此,我们根据公布的相关材料, 对2001至2004年四年的“十大假新闻”的失实原因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失实与侵权都有着前因后果关系。因此.媒体或者记者常常被人告上法庭,也就难以避免了。但是,在诸如侵权的诉讼中,衡量新闻失实和侵权的客观标准是什么?又如何去把握?这是原被告双方都非常关注的法律问题。在本文中曾雨楼就新闻失实和侵权的事实构成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谈起新闻失实,人们就会想到编造假新闻的“客里空”和动机不纯的虚假报道.其实,这只是新闻失实的一种表面化现象.新闻失实还有一种隐形化的表现,即在新闻内容部分真实掩盖下的部分失实.这种表现虽然与假新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同样能给读者以不真实的感觉,而旦,它的出现频率较之内容全部失实的假新闻要高得多,更不易被察觉.它对坚持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的新闻工作会造成经常化的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19.
假新闻剖析     
假新闻剖析杜宝风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介上失实报道和假新闻屡屡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败坏了新闻工作的声誉。为此,摆在新闻界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假新闻给社会、给新闻事业带来的严重危害,积极进行新闻“打假”。纵观这些年来在一些新闻媒介上...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核实是记者的基本功。这是新闻业的ABC。对于人名、地名、数字及专业术语等,记者与编辑均会认真核实,但对于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布的新闻通稿,常常是不疑而用,结果出现了新闻失实,成为近年来我国假新闻激增的一个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