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四个方面将《史记》与《战国策》的人物描写艺术进行比较,认为《史记》继承和发展了《战国策》的人物描写艺术。  相似文献   

2.
“之”是《战国策》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用法复杂灵活,对《战国策》思想内容的表达和语言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论述“之”的动词、代词、助词等多种词性及意义,从而得出“之”是一个兼类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的史料汇编。其中的谋臣策士的说辞,铺陈夸张,雄辩恣肆,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说服力。本文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对部分说辞作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可以看出在《战国策》中运用逻辑推理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4.
歌谣与谚语是先秦社会两种重要的言语形态。《战国策》中歌谣、谚语运用的状况反映了战国时代歌谣与谚语的传播与接受。相对于春秋时期歌谣以集体演唱为主,战国时期的歌谣以个体吟唱、抒发个体情感、展现个体内心世界为主。因此,《战国策》中的歌谣具有重要的艺术功能,它是展现人物冲突、展示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段,有的歌谣以丰厚的意蕴扩展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相对于春秋时人的谚语,《战国策》中的谚语俚俗化色彩增强,说理效能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5.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其中触龙高超的说话艺术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中论辩语言华丽恣肆、极具文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策士们通过论辩充分展示了沟通艺术。秘书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工作中承上启下,联系内外,沟通左右,辅助领导,因此,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有沟通的地方就需要艺术,而在《战国策》的生动历史故事中及策士的精彩论辩中展现的高超沟通能力中寻找沟通艺术,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沟通逻辑、沟通语言、沟通心理可以更好地开展秘书工作。  相似文献   

7.
“冯谖客孟尝君”一段文字在《史记》和《战国策》中都有,到底是《史记》撷取《战国策》,还是后人以《史记》文入《战国策》,不能简单定论。从两篇文章的主题看,《战国策》主题更集中,更有意义,似在前文基础上的改进。从内容情节的差异看,《战国策》文章细节的取舍、结构的紧凑、抑扬手法的运用等都比《史记》略胜一筹。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史记》中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是原创本,《战国策》的冯谖篇段是在《史记》基础上增枝加叶而成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刘向《战国策书录》所述,对《战国策》的“国别者八篇”和六种“中书”资料进行分类考辨,进而参照《战国策集注汇考》和《战国策考辨》,对其编订体系进行简略考辨。  相似文献   

9.
在《战国策》所有的人物形象中,反秦形象鲁仲连、唐睢、荆轲、苏秦的塑造,集中代表了先秦历史散文文学形象的最高成就.本文着重研究《战国策》中的反秦形象,探索这一形象系列产生的必然性,并且对它作思想与艺术方面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0.
《冯谖客孟尝君》是《战国策》中的一个重要篇目。在这一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足智多谋,不卑不亢的谋士冯谖的形象,表现出其非凡的政治才能与性格特征。分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可以使我们对《战国策》中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有一具体、明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战国策》常用词研究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选取了《战国策》中的“讲”、“让”两个常用词,并对其在《战国策》中的用例、词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高诱注在注释内容、方式、方法、术语运用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现存高注对《战国策》的词义、文意、校勘等进行了较准确的解说;依据高注推知今本《战国策》的部分讹、脱、衍情况,也可帮助我们了解刘向本《战国策》的某些原貌。  相似文献   

13.
先秦历史散文写人艺术的杰作──《战国策》文学成就之一邱永山《战国策》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由于其本身内容的复杂、叙写方式的特殊,造成后人对此书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歧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春秋”类内,地位在经籍类的“六艺”之中。...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众多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本文拟从策士进言艺术的三个彼此独立且又相互掣肘的方面,即从思维支撑、内容建构、目标指向三方面阐发,以期有规律地解读《战国策》中有关策士的相关篇章,其中包括《苏秦始将连横》(以下简称《苏》文)、《庄辛说楚王》(以下简称《庄》文)、《冯谖客孟尝君》(以下简称《冯》文)、《鲁仲连义不帝秦》(以下简称《鲁》文)。一、因果推理:论辩的思维支撑《战国策》中策…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战国策》的书名和编著者,历来说法众多且各执一词。本文首先根据刘向《战国策书录》所述,对之进行分析辨缪。其次,依据《战国策》原文,对其编著者进行简略考辨。  相似文献   

16.
《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两文都选自《战国策》,是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篇目。由于情节动人,文笔犀利,具有发人深省的思想启迪和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因而深深地为广大师生所喜爱。  相似文献   

17.
张祥云 《学语文》2002,(5):14-15
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把握本篇叙事散文讽谏的特点,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进而了解《战国策》长于叙事,文笔流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战国策》引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引诗较少,反映了《诗》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并不受重视。和《左传》相比,《战国策》所引之《诗》皆为断章,引诗者自我明确引诗之义,而且常辅之以史实论证。《战国策》的引诗从一个侧面表明,战国时期《诗》、《书》的界限并非判若鸿沟,《诗》尚未形成一个完全确定的文本。  相似文献   

19.
《史记》以人为纲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继《左传》、《战国策》之后,以其精湛的写人艺术、娴熟的写人技巧,成为史传文学的丰碑,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后世文学的“土壤”。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选自《战国策·赵策》,题目是后人加的。《战国策》是先秦时代的历史散文集,初为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纂集的一部书,汉朝刘向重新编校,定三十三篇为《战国策》。它的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截止六国灭亡时为止。《战国策》的内容多是谋臣策士的策划或纵横捭阖的说辞等。它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它的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