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班有一个男同学,人虽聪明,但贪玩,不爱学习,因此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一次我在课堂上布置作业,同学们都认真完成了,而他却一个字也没写。我十分生气,训斥了他。课后,还将此事告诉了家长,希望家长配合老师进行教育。没想到,其父教育的方式就是将孩子痛打一顿,并且不让孩子吃饭。老师和父母的做法都是恨铁不成钢,可谓好心,,但是这种好心却差点带来不可弥补的恶果。这孩子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幸亏被人及时发现,避免了一场恶果。  相似文献   

2.
“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者。”真的行吗?记得在我上中学时。有一位代数老师。要论他的著作、文笔。那简直是没得说,可是一站到三尺讲台上,他就懵了,两眼要么盯着天花板,要么盯着水泥地,要么四处张望,背自己写的教案……当时,我们班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代数老师哪儿都看,就是不看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也是“什么书都看,就是不看代数书”。同事很是替他惋惜。都说他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相似文献   

3.
他是个出了名的问题孩子。逃学、捣蛋、捉弄老师、欺负同学,可谓“无恶不作”。同学怕他、讨厌他,唯恐避之不及;老师也对他渐渐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他的父母,一个重病缠身,一个苦于生计,想管也管不了。除了偶尔被老师拿着花名册点到名字外,他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这是个偏僻的山区学校,贫穷是笼罩在很多孩子身上的共同特征,每年,学校都会拟定一份名单报给当地教育局.以方便那些好心的捐助者选择资助对象。很显然,并非每个孩子都能上这份名单,有幸被选上名单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学校会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附一份该同学学习和表现情况的材料,这是关键的一张纸,很多捐助者就是据此选择他们要帮助的孩子。因此,能上名单,就意味着不但可能得到一份资助,而且,也是一份“荣誉”,它说明了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月考已经过去了,试卷陆续发到了学生们的手中。对分数一向比较重视的学生们各自都在暗地里紧张地进行着计算。考试结果出来了:叶凡同学四科总分成绩全班第一名。这对于屡次想夺冠的他来说可比过节都高兴啊。我也为他能取得好成绩而感到高兴。可事情并没有因他的成功而圆满结束,接踵而来的是他可怕的骄傲。据我观察和科任老师的反映,叶凡同学最近在课堂上的表现不是很好,上课时故作聪明:要么在做自己的作业,要么故意在课堂上与老师争辩一些不容争辩的事实。我想,他一定是被这次暂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这可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啊!学生毕竟是…  相似文献   

5.
我把刘凡叫到办公室。 由于刚接手这个班级,学生们对我都比较陌生,因此一直以来我们都相安无事。可是就是这个刘凡,三番五次地惹事!要么今天没完成作业,要么课堂上违反纪律,要么在讲课时冲撞老师!几次的过招让我不能再容忍了,于是他成了我的办公室第一个做客学生!  相似文献   

6.
我把刘凡叫到办公室。由于刚接手这个班级,学生们对我都比较陌生,因此一直以来我们都相安无事。可是就是这个刘凡,三番五次地惹事!要么今天没完成作业,要么课堂上违反纪律,要么在讲课时冲撞老师!几次的过招让我不能再容忍了,于是他成了我的办公室第一个做客学生!  相似文献   

7.
儿子凡凡4岁半了,上幼儿园小班。今天早上他闹着不肯去上幼儿园。看着他那为难的样子,我知道他要么是受了老师的批评,要么就是和同学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果然不出所料,经再三引导,他终于说出了原因。原来他与同学打架了,而且据说是有两三个同学一起打他。  相似文献   

8.
我们大班新插进了一个小朋友叫肖飞翔,他是个特别好动的孩子。他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和小朋友追逐着到处乱跑。上课时要么东张西望、要么拉着小朋友讲话、要么玩玩具。为了这些,老师们没少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但他屡教不改。都快让人灰心了。  相似文献   

9.
杨征 《辽宁教育》2013,(2X):83-83
<正>在我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叫林立峰的孩子。他特别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他会经常无意识地在课堂上撕纸,每节下课我都要到他那里打扫卫生,因为他的周围肯定会有碎纸和杂乱无章的学习用具。时间一长,同学和各科老师都意识到他这个"毛病"了。另外,每天晚上回家,他都要在妈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老师留的作业,每周末妈妈都要陪他去补课,家长和孩子的压力都比较大。可以说,他是我班学得最多的孩子,每次他错一个字,妈  相似文献   

10.
《广东第二课堂》2004,(10):43-45
陈某(C),某中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与其他孩子相比,C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明显有害羞的表现。性格非常内向,平时见人就脸红。在学校里不敢跟老师和同学说话,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每当老师上课提问时,他都把头埋在书里,不敢抬头与老师的目光对视,表现得  相似文献   

11.
我班有个令所有任课老师都头疼的男孩子,叫吴弈凡。他是个对老师、同学有明显抵触情绪的孩子。上课的时候,他的手一会儿摸摸自己的头发, 一会儿揪揪衣角,要不就拉拉旁边女同学的小辫子,再不就是用脚踢踢前面同学的椅子。老师要是批评他两句, 他就会找出一大堆别人怎么招惹他的理由,连好久以前的陈年旧事都能被他翻出来讲一遍,然后争辩说自己是对的,是同学以前招惹他,今天他才惹同学的。他声音比老师还大,理由比老  相似文献   

12.
庄华涛 《教育文汇》2013,(12):27-27
这天,我发现建辉同学的课桌里多出了一本《课课练》,已经做了几页,对的不多,错的不少。问他这本资料是从哪儿来的,他低声说是爸爸买的。我立刻意识到,最近一次和孩子父亲的交流时,我在无意之中犯了个错。建辉这孩子很聪明,课堂上发言头头是道,字也写得不错,就是完成书面作业有些难,别的孩子10分钟可以完成的作业,他花上一节课都不能完成。每次测试,他都是最后一个交卷,上面仍有一大半是空着的。  相似文献   

13.
《山东教育》2005,(11):63-63
我是一名初中学生的家长。孩子的学习成绩中等,问他将来打算做什么?他说还没想好,什么都喜欢,又什么都没拿准。他虽然兴趣广泛,但课余时间不怎么喜欢看电视、报纸,就喜欢和同学交朋友,要么就是上网吧,整天无所事事。每当和他交谈理想时,他总是无所谓。现在,一谈起孩子的将来,我们就忧心忡忡,很是困惑。  相似文献   

14.
我偶遇高中同学,他说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玩儿活",感觉自己很无力。无论是采用哄还是打的方式,孩子都耍滑偷懒,每天做什么都漫不经心,软硬不吃,成绩很不理想。隔三岔五自己还会被老师找到学校,为此感到很焦虑。回想上学时候,我这个同学也非常聪明,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是老师们常常夸奖他,说他是个聪明的学生,就是不卖力气,要是认真学的话肯定是个人才。那时候的他,对那些每天埋头苦学的同学总是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15.
一、个案分析,顾某,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上课时,顾某经常趁老师不注意就钻到桌下;在桌面上、墙上乱画;到同学的座位旁拿别人的东西;拿剪子剪同学的头发和衣服;上课从不听讲,作业从来不写,一分钟都没办法安静。课间操时,要么在队伍中穿梭,要么躺在地上。课间活动时经常伤害他人,拿着铅笔和尺子打闹,入学一周不到就将班上的同学都打了个遍,其中一个孩子被其推到黑板角上,撞破了耳朵,发生了流血事件。因此班上的孩子时时告他的状,  相似文献   

16.
燕子姐姐:我觉得我们学校的一些老师特别偏心,比如两个同学都迟到了,他总是批评其中成绩差的同学。平时参加一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也总是优先让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去。反正,成绩好的同学处处受优待,我们这些成绩不够好的,要么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要么就是挨批的“头号选手”,其实,成绩好也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好,老师为什么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呢?爱打抱不平的男孩小凡  相似文献   

17.
施英 《江苏教育》2022,(80):25-27
<正>一、案例重现案例一“:不是我的错”小郭是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开学仅1个月,老师已经多次找小郭的父母谈话。老师反映,周围的同学都很怕小郭,老师与他谈话也总是很难进行下去。他似乎每天都被一股怨气包围着,尤其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或犯错误时。如有几次上学迟到,被老师问及原因,小郭要么说“奶奶没把自己叫醒”,要么说“路上堵车”;忘带学习用品时,他会说“妈妈没有帮我放进书包里”;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他会说“是他先打我  相似文献   

18.
罗呈扬 《考试周刊》2011,(77):218-219
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并不是每一个都喜欢学习。校园里经常会出现一群另类的同学,这个群体在课堂上对所有文化课老师的声音几乎不闻不听,就像物理材料中的绝缘体——不通电,他们“不通”老师的声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导致一系列课堂问题;上课时要么坐着发呆.面无表情;要么趴在那里,无所事事;要么做小动作;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上,不必拘于形式。初中的孩子正是处于青春逆反期,自尊心特别强,若老师批评他,他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很丢人,从而会讨厌老师,排斥这个老师,从而不能很好的学到知识。或者,有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从而破罐子破摔了。当然,我们可以下课后把孩子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但孩子们好奇心是很强的,见一个同学被叫走了,就会叽叽喳喳地议论这个同学肯定是犯了什么错了老师才会把他叫办公室。若犯错的孩子开朗活泼还好些,若是他是个内向的孩子,那么他就会在心理上产生阴影。  相似文献   

20.
陶春霞 《江苏教育》2013,(11):58-58
我们班有一位小山同学,不能遵守学校纪律,喜欢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还常常无故破坏学校公物,上课喜欢讲与课堂无关的话,以期引起他人的关注。我找他个别交流,他告诉我:“我就是这样的啊,我也不想打他啊,可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打了。”“我课堂上好像是比较喜欢随便讲话,可我没讲废话啊。我反正就这样了,从小学就这样,改不了了。”“反正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我,我爸爸也经常打我。”从他的话中不难听出,他在家接受的就是棍棒教育,所以他解决与同学之间冲突的方式就是打架。从小学到中学,他一贯如此,自己已经习以为常,认为自己“改不了了”。虽然他的语气里有无助与无奈,也有对自己的否定,但我还是听得出他很希望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喜欢他的。于是,我跟他的家长做了电话沟通。没想到他父亲接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陶老师,他又犯什么错误了?”我一愣:这是我接班之后第一次跟他沟通啊浴他怎么肯定是孩子犯错了呢?接下来,他父亲着急道:“这孩子,没法教了,你不知道,这个孩子,浑身的毛病噎噎真是的,回来我非得好好揍他浴”听到这里,我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孩子在班级用武力解决与同学的冲突,源自他父亲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在父母眼里,孩子一无是处,认为他“浑身是毛病”。在交流过程中,父亲传递的是“他没法教”。总之,在他父母的眼里,小山同学就是个“问题孩子”。接下来我通过约见、家访、电话交流等形式与他的父母沟通教育小山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