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造型艺术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视觉。观看,建立在视觉的生理基础之上,同时体现了知识、文化的影响。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觉语言传达个人对世界的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依据的图画体系与个性探索相互渗透,形成艺术史的丰富面貌。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中更有一些特别的视觉现象反映出艺术家观看的主观方面在绘画中的体现并对艺术史的发展形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造型艺术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视觉.观看,建立在视觉的生理基础之上,同时体现了知识、文化的影响.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觉语言传达个人对世界的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依据的图画体系与个性探索相互渗透,形成艺术史的丰富面貌.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中更有一些特别的视觉现象反映出艺术家观看的主观方面在绘画中的体现并对艺术史的发展形成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卡罗来纳大学付给丹尼尔.里德(Daniel A.Reed)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建造“复兴运算研究所”(Renaissance Computing Institute)。在这家新机构里,历史学家或艺术家能够与技术专家坐在一起谈论他们变革社会的理想,以及怎样实现理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赫伯特·里德在《现代的哲学》中认为:当艺术家处身于一个令人窒息的沉闷环境中时,往往采取两种行动方式。其一是“回溯其艺术发现的源头,重新与真实可信的传统接触”。对中国新诗而言,这样的方式意味着向唐诗宋词的回归;其二是:“艺术家大跨度的前跃进入一种新  相似文献   

5.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作为以创作为天职的艺术家 ,素描的意义是不寻常的 ,把再现性素描的训练当做是“视觉”法训练 ,进行“修正”错误 ,把表现性素描训练称为“想”法训练 ,也就是说“纵容”错误 ,这种各有特殊的表达方式具有其特定的艺术语言 ,完成素描教学任务 ,一是练就创造的技术 ,另一种是练就创造的头脑。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美学家H·里德(1893—1968)在《艺术真谛》一书中说:“中国艺术史要比埃及更富有连贯性、持续性和民族性。中国艺术大约从公元前13世纪开始,历经沧桑,一直延续到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富有如此丰硕的艺术财富;从全面考虑,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中国艺术的卓越成就相媲美。”这里说的“中国艺术”主要是指中国画。作为一个英国人,H·里德并没有“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偏见,其评价符合中国画历史发展的事实,是富有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的识见。我国著名画家闻立鹏先生也在《历史的启迪——纪念吴作人先生艺术活动60年》中指出:“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独立体系而绵延不断,没有出现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摧毁,埃及文化因亚力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罗马文化因日耳曼蛮族南侵而中断的局面,大概不能只用地理的原因来解释。”中国绘画为什么能在世界诸大文明古国中保持它的顽强的“连贯性、持续性和民族性”呢?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60年代艺术社会史兴起,“艺术赞助人”作为艺术史研究结合社会学的方法衍生出来的一种新视角,使人们注意到艺术创作与社会外部环境的关系,介绍了“艺术赞助人”在艺术史中的生成流变以及“艺术赞助人”视角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运用。柯律格《雅债》一书以文徵明为文化个案,研究文徵明在不同的场域中与他人的社交活动,探究隐藏在“互惠往来”行为背后的“艺术赞助”是如何影响文徵明的艺术创作的。“艺术赞助人”研究模式打破了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画如其人”的固有印象,为中国艺术史研究开启了一个充满新意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透视在绘画中是一种重要的造型手段。创作中,艺术家们为了有效地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主观感受,都必须科学地利用透视的规律,使它服从自己的艺术需要。 在西方绘画中,艺术家们所使用的透视方法是“焦点透视”,即在观察者的视点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观察到事物发生的近大远小的视觉变化规律。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家们虽然也不时使用焦点透视的规律去反映生活,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但使用得更多更广、更为中国艺术家和中国人民所喜爱的,还是由古代艺术家们所创造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急剧变革,美学对艺术与美关系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艺术不等于美"的主张动摇了"艺术即美"的美学观念。艺术之所以不等于美的原因在于:艺术家自我的复杂性决定了艺术不是创造美的活动;艺术与美两个范畴的差异性决定了艺术和美不能相混淆;艺术史上有许多作品是丑的决定了艺术不是美的等价物。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和里德《艺术的真谛》明确提出"艺术不等于美"的命题,是对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理论阐释的浅泛性、思想认识的简单性、价值观念的模糊性等不足。  相似文献   

10.
艺术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全部人格的体现,是作者艺术创作个性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创作成熟的标志,这种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他所属的民族和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及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群体,这就是人们所称之为的“流派”。流派的出现是艺术史上艺术发展的一个标志。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的每一件艺术作品的不可替代性是由该时代所产生的艺术家的独创性所决定的。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艺术思潮对当时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时代风格往往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精神的反映。时代风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家往往把“焦点”聚集在如军事家拿破仑、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以及科学家爱因斯坦等名人的身上,其实某些“小人物”也能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漫长的关羽被神圣化的历史过程中,有一股相当巨大的力量把关羽推上了历史的神坛。这股力量中的一部分是由历代文学艺术家们生发而铺展形成的。关羽能成为“显佑千春”的“武圣”,除了历朝统治者的推崇外,是得力历代文学艺术家对关羽的美化和颂扬。宋、元、明、清四代,有多少枝生花妙笔把普通的关羽描写成“忠”、“勇”、“义”的理想化人物;有多少锦心绣口把平凡的关羽演化成“英雄”和“超人”;又有多少篇绝妙诗文把凡人的关羽吟唱成超逸绝伦的“圣人”和“神人”。关羽的“忠”、“勇”、“义”理想化人格形象是经由文学艺术家们的创造而形成雏形又趋于完美的;关羽生平一些传奇事迹也是经由民间说唱、小说演义、戏曲表演等艺术加工和渲染才灼灼生辉的;而关羽身上传奇般的灵验也是经由文学艺术家们的描写和刻  相似文献   

13.
贡布里希是20世纪艺术史学的重要人物,他的艺术史思想主要受波普尔的情境逻辑的影响,将艺术史看作是一部艺术问题史,并用“试错法”和“制作与匹配”原则来分析阐述艺术史上的创新和实验,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史观念。  相似文献   

14.
观念与技术--论写实主义在学院油画教学中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史并不是一部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而是一部观念变化的历史。写实主义来到中国以后在理解上却出现了偏差,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往往会把绘画技巧放在第一位,而把绘画观念的引导给忽视了。技术不再是艺术家骄傲的资本,头脑中的观念和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艺术史并不是一部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而是一部观念变化的历史。写实主义来到中国以后在理解上却出现了偏差,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往往会把绘画技巧放在第一位,而把绘画观念的引导给忽视了。技术不再是艺术家骄傲的资本,头脑中的观念和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独到的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并在艺术园林中确立自己的疆域的重要标尺,能在艺术史上开宗立派并为读者所认同的艺术家,莫不拥有为自己所独擅的艺术风格。那么,开创了“江西诗派”并影响了一代宋诗,被时人誉为“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的诗坛巨匠黄庭坚,究竟创立了何种样式的艺术风格呢?括而言之,日新日奇;详而释之,似有如下各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绘画语言是由线条、形体、明暗、色彩、机理等视觉语汇构成的视觉传达方式。人们通过绘画语言把形象思维视觉化。艺术家运用绘画语言传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再现自己的审美感受。绘画语言既是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便利工具,也是人们进行艺术思维的重要媒介,更是艺术家展示精神内涵的载体。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语言对于其艺术素质的形成和职业能力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曹司胜 《考试周刊》2011,(48):28-29
艺术家的“看”不仅是视觉物理与生理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征.是一种综合的“看”。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中国艺术的发展受到各种思潮的深刻影响,视觉语言越来越多元,因而我们应该对我们的“看”有一个深切的反思与梳理.这样才能在异彩纷呈的当代艺术发展之路上不迷失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春天。  相似文献   

19.
艺术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全部人格的体现,是作者艺术创作个性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创作成熟的标志,这种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他所属的民族和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及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群体,这就是人们所称之为的“流派”。流派的出现是艺术史上艺术发展的一个标志。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的每一件艺术作品的不可替代性是由该时代所产生的艺术家的独创性所决定的。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艺术思潮对当时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时代风格往往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精神的反映。时代风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通感补说     
通感补说陶淑霞什么是“通感”?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通感》中说:“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徐汉华主编的《写作技法词典》认为:“通感.是诗文中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将这一感觉移用来描述那一感觉的表现手法.因此.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