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卫风·氓》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名篇,许多解读者将其理解为是讲述男子"氓"始乱终弃,女子从甜蜜的婚姻中逐渐清醒并走向决绝的选择历程,图解的是千年不变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主题。但再次细读全文后,笔者却不这么认为。《氓》这篇文章更像是卫国女子的个人独白.  相似文献   

2.
《氓》:正反对比 美丑相形 在《诗经》弃妇诗中,《卫风·氓》可视为《鄘风·谷风》的姊妹篇。全诗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不幸婚姻的沉痛诉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诗篇紧扣女子内心感情的变化,或叙说经历,或发抒怨愤,或控诉不平,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形成起伏跌宕的艺术结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首章,追叙氓向女子求婚与女子许婚的经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代指诗中男子,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为“自彼来此之民,从民从亡会意”。女主人公的诉说,一开始便落到氓“抱布贸丝”的憨态上;男子第一次向她求婚的情景,清晰地保留在她的记忆里。“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紧接着笔锋一转,便用一正一反的句  相似文献   

3.
《诗·卫风·氓》中氓妇被抛弃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联系《诗经》中的其他诗篇并考察当时时代背景,指出该诗第三章中的"桑叶""桑葚"其实都是藉指财产,"鸠"藉指男子,氓妇被休其实是氓出于经济原因,通过骗婚、掠夺女子财产的目的达成后的必然结果,从而纠正了历来诂诗者的臆说。  相似文献   

4.
《氓》诗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风·氓》和《诗经》的其他作品一样 ,也有可能存在着错简现象 ,本文试着对其进行了调整恢复 ;并进而认为《氓》诗非弃妇诗 ,而实质上是女子抛弃男子的“弃夫”诗  相似文献   

5.
《氓》是我国春秋时代卫国的民歌。是一篇以“赋”的笔法写的抒情诗。诗中通过对一个受人欺骗而终被遗弃的弱女子的满腔悲愤的描写,揭示了纯情女子的衷情和负心男人的丑恶灵魂。《氓》中写女主人公的情感是异常激动和真切的。恰如悬瀑倾泻,声宏而情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场景是:一边是积恨至深的女子,怒目相视,理正词严呵斥欺骗者;另一边则是  相似文献   

6.
《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勤劳善良、美丽坚强的女子,却被丈夫休弃,我们对她给予同情之余,应冷静思考造成她婚姻悲剧的原因。本文主要从男子变心、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女子痴情奉献的个性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多角度挖掘女主人公遭弃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抛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及五年制高职、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了《诗经.卫风.氓》这一篇。编者都认为这是一首弃妇的怨诗,女主人公"单纯、天真、热情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坚毅、刚强",男子"虚伪凶狠、玩弄女性"。然而,我认为这一看法是不中肯的。  相似文献   

9.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氓》的最后,女主人公一声长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她与氓的不幸婚姻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一个让女主人公为之私定终身的"蚩蚩"的氓最终选择了背叛,一场让女主人公寄以厚望的婚姻却以失败而告终,造成他们家庭不幸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一、结婚动机女子是为爱而嫁给了氓。这由第一节、第二节我们不难看出。当氓因女方没有给定婚期而生气时.女子马上就"秋以为期"来满足男方:当男方久不见来,女子就"泣涕涟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大量的婚恋诗,反映了周代人们的婚恋观。其中《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它以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和"氓"的情爱历程,从中反映了周代妇女追求爱情的大胆自主和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也表现了周代女子理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婚恋观。观照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更理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它在艺术上树立的朴素而生动的风格,成为后来人学习的典范。人们选《诗经》作为文学课教材,首选的一般为"风"诗,而"风"诗里打头阵的一篇往往就是《卫风·氓》。2004年新版的、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  相似文献   

12.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首诗虽然内容简短,却形象地展现出一位男子对“窈窕淑女”由倾心爱慕,转而相思难眠,一直到渴望永结同心的过程。河边的青青沙洲,沙洲上交相和鸣的雎鸠,左右采荇的款款女子,痴情凝望的青年男子,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的画面。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其中《卫风·氓》是较早的弃妇诗。诗中描写了一位姑娘同氓相识、相许,直至感情破裂而被遗弃的生活片段,表达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生活中受压迫、受伤害这一主题"[1]。从反面映衬了男子的薄情寡义。本文将从婚前感情基础失衡、年少时女方轻易失身、热情过后的冷淡、顺理成章的决绝这几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如同描写水上浮筒的变化来反映水里鱼儿食饵状况一样,《卫风·氓》通过人称代词的变化(子→尔→士→其),来反映女主人公内在的情感变化历程。这种以"表"显"里"的手法,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本诗共六章,按故事情节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一、热恋期此时她与氓处在男欢女爱之中,故在称呼上,女子开口闭口称为"子"。如"送子涉淇","子无良谋","将子无怒"。这里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美称,是就外貌而言,说明氓在女主人公眼中是俊美的;尊称,是就能力而言,说明氓在女主人公心  相似文献   

15.
<正>一、课题及教学难点《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而《氓》又是其中的一篇著名的爱情诗,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好教材。因此,如何把握尺度,掌控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女主人公被遗弃的原因(这也  相似文献   

16.
<正>在江苏,自2004年高考自主命题并开始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至今,《氓》一直是最具戏剧性的一篇作品。一方面,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并未收录该文;另一方面,《氓》却又年年出现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成为14篇高中必背篇目中唯一一篇非课文的古典文学作品。此种独特的身份,使得《氓》的教学也充满了戏剧性。绝大多数教师只用半个课时或一个课时对字词进行适当梳理,帮助学生初步读懂文意,满足理解性记忆的基本需要,便算是完成了该文本的教学。只有少数教师,会出于对该作品的喜爱,从赏析的角度,引领学生整体性感知诗歌内容。  相似文献   

17.
尹业强 《语文天地》2012,(17):25-26
【教学目标】1.着重了解《氓》中"比""、兴"的表现手法。2.探究文中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根源。【教学过程】师:上节课大家已经逐段疏通了字词,了解了文章大意。下面谁来介绍一下文章故事梗概?生:本诗讲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师:故事情节抓得很准。本诗的故事分为恋爱——婚变——决绝三个环节。分别照应文  相似文献   

18.
《氓》是《诗经》的名篇,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长期被作为教材列入高等学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之中.但由于时代久远,注家繁多,不少概念古今学者说法不一,给教学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对《氓》诗的众多解释,究竟谁是谁非,何去河从,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和方法论去对待问题.尽管“诗无达估”,允许有不同解释。然而在不同的解释之间,却存在着理解深浅,价值高低,哪个更符合原意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就《诗经。氓》的一些争议问题,谈些不同看…  相似文献   

19.
《卫风·氓》是《诗经》中最著名的弃妇诗。以一个弃妇的口吻,诉说着她的错误爱情,不幸婚姻,她的悔,她的恨和她誓与负心男子一刀两断的决心。  相似文献   

20.
<正>《氓》出自孔子编订的元典《诗经》,被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多个版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录。《氓》是中国第一首弃妇诗,讲述的是一个卫国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遭弃的故事。幸福的故事都很相似,而不幸的故事却各有不同。这位卫国弃妇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但我们在嗟叹怜悯的同时,如果换个视角,通过《氓》的悲剧来聚焦孔子的情感内核,应该能够从中读到孔子对生命的真实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