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体罚”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也是学校教育中屡“禁”而不“止”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一令许多教育实践工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教育措施”,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试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审视体罚,以期为摈弃体罚的思想与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对策。1.法学角度看体罚我国制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中都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具体而言,《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  相似文献   

2.
一、中小学体育课体罚现象的原因分析 体罚学生现象是中小学体育课长期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体育教师受封建残余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中,教师是可以用戒尺、鞭子任意责罚学生的,《学记》中就提出用“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明朝中央国学-国子监设“绳愆厅”,由监丞负责,对于学生可任意施行科罚。学堂所设之“戒尺”就是“严师”的象征,这样体罚自然就成了“合法”的教育手段,成了维护“师道尊严”的武器。多少年来,“戒尺底下出人才”一直作为信条而为许多人所接受。受封建残余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中小学体育教师把体罚这一旧学校中流行的对待学生的处罚方法作为管教学生的主要手段,认为体罚学生是体育教师理所当然的权力。  相似文献   

3.
体罚和变相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的历史和现实、东方教育和西方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由于其违背教育规律、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等危害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反对,很多国家还通过立法的形式禁止在教育中使用体罚和变相体罚.但事实表明,体罚现象禁而不止.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二是相关法律条款规定与执行的两难;三是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所以,要真正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转变教育观念是基础,加强立法和执法是保证,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李会霄 《中学文科》2007,(9):156-156
“谈惩色变”是千百年来人们的思维定势造成的结果。一说到惩罚,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了体罚或变相体罚,把“惩罚”与“体罚”看成了一个等同的概念,看成同一类的处罚了。其实,并非如此,“惩罚”与“体罚”有着截然的区别。[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个别教师的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漠、心理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等因素,致使我国学校教育中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屡禁不止。对此,我们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  相似文献   

6.
体罚教育在道德上和法律上虽然受到谴责和否定,但体罚教育仍然是一种盛行的管教方式,其面临现实的情法困境,文章指出这些矛盾的表现,分析了情法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讨论体罚教育的法理评析基础,指出以现代人权观视角,保护受教育者权利应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予以尊重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关爱与体罚是教育界久为人知的相互对立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尤其在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时,它们的矛盾就更为突出。在这两种方式中,体罚的历史可谓更为长久,在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让私塾先生的三尺戒板总是具有无上的威严。 在普及现代义务教育的时代,人们大多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这种方式,在教育中关心、爱护学生,发挥民主,注重理解学生。那么这种方式比较起体罚而言是否真的就是唯一的方式了呢? 关爱是转化学生的“催化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犯错误几乎可以说是与学生的成长相伴随的,…  相似文献   

8.
适当体罚是否需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时期以来,新闻媒体对多起严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事件的曝光力度较大,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消除体罚、变相体罚问题非常重视。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在当面批评教育学生时,让学生站立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一些学校告诫教师:“安全第一(不出教育事故),教学第二。”对于这种现象,笔者甚为担忧——对于那些屡教不改、影响极坏的学生,我们恐怕更管不了了。不少学校都有目无纪律、打架斗殴、扰乱课堂的个别学生。这种学生桀骜不驯,对一般的批评教育根本无所谓,甚至受了处分仍一意孤行。对于这样的学生,能不能…  相似文献   

9.
体罚学生现象是应试教育遗留的“顽疾”,它严重违背了教育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伤害。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体罚学生的现象日益减少,但是笔者发现,体罚正悄然发生着变异。在“拳脚相加”、“面壁”、“站岗”等现象消失后,出现的是“罚写检讨三千字”“罚抄课文数遍”……现在又出现了新的体罚方式——“心罚”。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体罚或变相体罚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严格禁止的教学违规行为,但个别老师却认为,体罚是老师树立威信所必要的“震慑行动”。因此,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屡禁不止。时有发生,给老师本人和学校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触犯刑法,严重影响教师的声誉,破坏教育的形象,违背了教育是传播文明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