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新 《现代语文》2007,(3):106-107
《周易》是汉之瑰宝,被儒家奉为经典,因此被称为《易经》.《周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其中所谓的"太极"就是指宇宙天地万物的根源,而与之相对应的太极图就是一对阴阳鱼状合二为一的圆体.太极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因此,太极图的内部是一对阴阳鱼,这一对鱼,一阴一阳,阴阳互补;"对立"存在,和谐平衡;但又合二为一,"统一"于一个圆,象征着宇宙万物阴阳互生互化、和谐统一的普遍规律,由此奠定了汉文化"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 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在信息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本文试图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探索《周易》太极全息思维及其在气功养生中的应用。 《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程颐注:“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  相似文献   

3.
一 以建筑环境引发的宇宙意识的命题 室外大型壁画《奔向太阳》总长70米,构思独特,形式新颖,内容富于哲理性思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壁画从选题到构思,始终以建筑环境为先导,引发出宇宙意识,并以此为基调,以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太极意识展开画面。“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挂”(《易·系辞》)宋代道家陈搏作“无极图”,周敦颐根据道家的传授,以《易传》中的思想改名“太极图”并著《太极图说》来阐释自己的宇宙观,按着他的观点,太极乃万物之源,又始终在运动,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他的学说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而阴阳鱼对转  相似文献   

4.
“一”是万物之母。老子说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易》曰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太极”也就是“一”。故“一”为万物之母。老子还说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人)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首领)。”所以 ,“一”是非常伟大的。文人墨客在诗词中非常重视“一”的运用 ,而且用得非常巧妙 ,有雅有俗 ,有的雅俗并举。以下试举数例 :大家对纪晓岚的大作《咏雪》诗已非常熟悉了 ,但在这里不防再提一提 ,因为诗写得太好了。诗曰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  相似文献   

5.
“一分为三”是中国哲学界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之所以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2 0 0 0多年前,人们就对此话题有过议论。老子曾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认为,生生不息,变化不已,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易传·系辞下传》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日往则月来,月入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指中庸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6.
太极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最早见于《易传》。《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太极是指天地混易未分的原始统一体,这种太极论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自此以后,许多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都用太极这一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但不同的哲学家赋予太极的内涵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以“道”解太极(太一);成书于汉的《礼记 》把太极说成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名状的精神实体;从汉至唐,对太极的讨论比较少,比较冷静,但仍有以  相似文献   

7.
《易经》以乾坤卦始,万物始生,生生不息。《易经》以未济卦终,周而复始,无尽无穷。大千世界在变,人类社会在变。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我们研究《易经》,既要研究矛盾,又要研究平衡,以利于对万事万物的理解有度、有序、和谐、平衡。乾坤要和谐,天地要平衡。自然生态平衡,万物正常生存。国家收支平衡,社会才能稳定。内脏气血平衡,身体才会健康。天地有病,则海啸、地震。国家有病,则饥荒、战乱。人体有病,则衰弱、萎缩。人类是天地造就的精英,是高深莫测的艺术,是无法破解的艺…  相似文献   

8.
<正>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源的重要概念和范畴,阐明了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易传·系辞》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阴、阳二仪。阴阳相互依存,"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此消彼长,"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阴阳相互转化,"阳之极即阴之始,阴之极即阳之始"。受太极阴阳之道的启发,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追求师与生、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状态,把握好教学中虚与实、多与寡、开与合、动与静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道法之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进而生万物之世界观与方法论,正可以提示管理活动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去认识与解析各种纷繁复杂的管理模式,能够给人以原来如此的感悟.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太极,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中的这句话,使得《易传》成为穷尽天地奥秘的哲理书。可以说,在中国,太极基因渗透到了各个文化领域和各种事物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太极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  相似文献   

11.
《纲监》盘古氏下注云:“天地初分之时,盘古生于其中,能各天地之高低,及造化之理.故俗曰:‘盘古分天地’,《纲》:“盘古优首出御工世.”《纪》:“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相传首出御世者曰盘古氏,又曰浑敦氏.”这天地开辟而生盘古的传说代表着中华民族关于宇宙起源及人类生成的认识,其中蕴含着深澳的哲学思想和道学观念.作为传说,虽至今无法知其真实与否,但我们绝不能片面地把它看为神话,看为是一种虚构的产物.它不是一种静止的存在,它带有的运动实质正体现着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无限式思维与交易观念.由此,我们应把字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度来阐述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排列与组合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一部分内容.在古代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组合数学思想的萌芽,由《周易》中对卦符问题的研究——"易生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见,排列组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老数学问题.解答排列组合应用问题时,我们应首先弄清楚是排列(有序)问题,还是组合(无序...  相似文献   

13.
贾耿 《文教资料》2021,(2):69-79
“无极生太极”与“无中生有”是同一个哲学概念,太极是“有生于无”的有形者。无极是暗物质(无),为宇宙的本原,太极是明物质(有),为天地的本原。“无极而太极”是宇宙的生成论,“太极生两仪”是天地的生成论。宇宙是由无极(无形)和太极(有形)组成的宇空,是“有无相生”“虚实共存”的太虚。太虚是“无极生太极”的时空场所,太极是先天四太产生的“无极之真,二五之精”,是能够化生天地万物的“天地之专精”,是“道之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先天之精。太极即太一,太一即太阳,太阳是四太创世的果实,《说文》的“太阳之精”就是先天之精、“天地之专精”,谓之“天精”。精是天地万物一切的根源,精就是根,根就是本,本就是心,心就是主宰,太阳就是根源而主宰的心,是《周易》的“天地之心”。天心以天精为体,以谷神为用,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来自于精、来自于心,精神就是心神,所以心为“精神之所舍”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生命之根源。  相似文献   

14.
古易创自伏羲。《连山》、《归藏》、《周易》虽有先天后天之分、八卦方位之异 ,但其基础图像阴阳太极图是传承不易的。在老子《道德经》和孔子《周易大传》中都有其孑遗。至宋道士陈抟始将古图复原 ,并由邵雍集其大成。邵雍所以能为孔子《说卦传》做出权威注释 ,完全基于对两种太极图的认识 ,即先天古太极图是上阳下阴的反S形曲线图形 ,后天八卦太极图是左阳右阴、逆旋左行的S形图像。近年在小浪底水库修建的过程中 ,就有这样两类图像的阴阳鱼太极石面世。其一太极石的阴鱼尚有阳眼一只 ,这正是阴阳鱼太极图的源头。远古的伏羲 ,只是将这样的现成图像赋予了阴阳两仪与四象的含义。阴阳鱼太极石为河洛地区所仅有。因此 ,简约其像、高深其理的阴阳鱼太极图这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其源头就只能在河洛。  相似文献   

15.
在《易经》中论述的关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推演原理,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本文援引数学的排列原理对卦象演变过程进行重新推导,发现八卦不是由四象所生,而是由两仪所生,同时又反过来印证了排列原理有所缺漏,应加以扩展.  相似文献   

16.
《周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又有六十四卦.卦卦皆有六爻(除乾坤两卦,各有六爻外),六十四卦即有三百八十六爻.这八个经卦(即八个基本物质)、六十四个别卦(六十四种新事物)、三百八十六爻(即三百八十六种事物发展的状态),即代表了宇宙间各种事物的形态和本质,也就是说,它们与宇宙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全信息的—一对应关系.由此看来,八卦的本质就是信息联系(即信息交合).信息可以无性繁殖,也可以有性繁殖.不同信息的交合是有性繁殖.不同信息的交合可以产生新信息(新事物).“思  相似文献   

17.
《周易》中的八种卦象之一的坤,是纯阴之卦。夫坤,天下之至顺也(《说卦下》)。坤卦以柔顺为其基本特征。作为《周易》的门户之一,作为乾的对立卦,极阴之卦,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坤阴,道之得生之一也。无坤不成道,无坤不成天地,无坤不化万物,无坤不得四时也。  相似文献   

18.
南宋林至作为朱熹晚年的弟子,在继承和反思朱熹易学思想的基础上,作《易裨传》,以纠正当时象数易学之偏颇。林至认为《易》不出象、数和变三部分,主张以太极为本,纠惑于两仪四象之偏,画五图表示太极之理一以贯之;以天地之数为本,从“数”的角度纠以“河洛”为本之偏;以阴阳均衡之理,纠揲蓍之法挂扐之偏,表明易道不出一阴一阳。  相似文献   

19.
在重新评价“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提出的这一对命题的本来意义和实质,本文主要就宋明时期有关哲学家的思想作一点简介。一、“一分为二”的提出和演变在中国辩证法史上,殷周之际的《易经》已含有矛盾观念的萌芽,春秋战国时的《易传》作者,在解释《易经》时提出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分而为二以象两”的观点,含有“一分为二”的思想。隋代杨上善在解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相似文献   

20.
问世于五代和北宋之交的太极图是《周易》中太极理论在数学方面的升华版.自此,太极理论不仅有数学命题陈述,即"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且有图像对于太极动态坐标系的精确揭示和表达.通过长期思考和研究,论者认为它是整个数学领域中迄今为止还未被认识到的至简数学公理系统,简称为太极公理系统.其分析性符合西方数学分析的概念,而且表现更为通透,贯穿整个系统.反言之,这个系统具有容纳所有的数学分支理论的公理完备性.每个数学分支理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体系位置.本文不可能就整个太极公理系统进行论述.因此,本文选取了数学论域中具有经纬贯穿性的基础分支理论—极限做为本文的论题.可收见微知著之功效.极限是变量数学的基础性概念.可以说没有极限就没有变量数学.然而,迄今数学的极限理论源自和定型于西方数学知识体系.它侧重于极限视域和论域中推理技术方面的推理连续性和表达精确性,而在数学总体视角下对于数学整体性的思考却明显先天不足.在这一方面,太极公理系统则可以起到欧氏几何公理系统所不具备的重要功能.因为太极公理系统的图像太极图本身就具有整体性.只有整体性加上分析性,分析才具有体系性和贯穿性.总而言之,太极公理系统可以为包括极限在内的各分支理论作出分析性的明源清流的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