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儿研究是青海民歌研究的重要领域.青海花儿研究的学术史大致分为20世纪30至40年代、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70年代至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80多年来,青海学者们通过对花儿歌词和曲令等的搜集整理,以及对花儿起源、流派、类型、思想内容、文化内涵、音乐艺术、歌手和花儿会等的研究,推动了中国花儿学的建构和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青海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2.
花儿是我国优秀民间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西北地区独有的民歌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其修辞艺术中广泛使用的赋比兴手法和《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一脉相承,被誉为"西北地区的诗经"。本文通过赋比兴手法在河湟花儿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初步分析,以期探索出河湟花儿修辞手法中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3.
洮州"花儿"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卓尼县及其周围一些地区的一种民歌。它被广大群众口头传唱,扎根在人民生活的土地上,是经汉、藏、回、土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文化活动中创造培育的高亢、奔放、具有浓郁山野气息、地方性鲜明的民间山歌。它的歌词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色彩,这正是少数民族语言对洮州"花儿"歌词的多方面影响,也因此形成了洮岷"花儿"多元化的语言风格特色。通过分析洮州"花儿"歌词与洮州方言的关系以及归纳总结歌词中的衬词、修辞等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探究民族民间文化,从而使其更好地保存、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4.
洮州"花儿"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卓尼县及其周围一些地区的一种民歌。它被广大群众口头传唱,扎根在人民生活的土地上,是经汉、藏、回、土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文化活动中创造培育的高亢、奔放、具有浓郁山野气息、地方性鲜明的民间山歌。它的歌词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色彩,这正是少数民族语言对洮州"花儿"歌词的多方面影响,也因此形成了洮岷"花儿"多元化的语言风格特色。通过分析洮州"花儿"歌词与洮州方言的关系以及归纳总结歌词中的衬词、修辞等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探究民族民间文化,从而使其更好地保存、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5.
“花儿”又称“少年”,是甘肃、青海、宁夏的回、土、撒拉、东乡和保安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以歌唱爱情为主。甘肃花儿(河州花儿、洮岷花儿)具有荡人心魄的艺术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一年一度的花儿会成为各族人们传统的艺术狂欢节,是甘肃一大民俗景观,以松呜岩花儿会和莲花山花儿会最负盛名。  相似文献   

6.
任何艺术都值根于民族民间的土壤。生长在西北大地上的“花儿”曾像明珠一样璀璨。不少诗人学者不辞艰辛采风,著书。笔者先后两次采撷了代表洮岷花儿体系的莲花山花儿,确立了“花儿”因莲花山而得名的理论依据;其美学价值不仅是音乐,更主要的在于文学(歌词)。但是,在现代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花儿”也像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受到冲击,故引起了笔者深深地忧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花儿为基础,通过从积石山花儿会的盛状入手,深入的阐述了花儿文化独特的魅力,同时对影响花儿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对如何使这一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想法,希望能让花儿艺术在这片故土上繁衍、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8.
花儿是流行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它即兴演唱,格调高亢、优美、朴实,堪称"高原绝唱",是西北地区最为独特的原生态口头传统类型.论文从花儿歌词所包含的生态和谐观、花儿会场的生态美两个方面揭示了花儿的生态文化内涵.花儿是一种生态文化资源,它集自然美、人性美、生态美于一身,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功能.花儿作为一种备受当地民众喜爱的民歌,发挥着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山花儿”是流行于宁夏南部六盘山区的一种“花儿”变体或衍生体。在旋律形态上 ,它是“花儿”由中心地带向四周传播过程中 ,因地域差别形成的自然变异现象 ;从“山花儿”的调式、旋律发展手法、曲调结构等方面来阐述其艺术特征更能说明它的变体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青海“花儿”的自身格局以及歌词格律和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1.
青海花儿的歌词艺术包括高超的修辞艺术、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整体的谋篇艺术。文章认为,浩如烟海的青海花儿,其各种匠心独运的歌词艺术及其背后的美学精神品格,是青海民间诗艺的"大观园",也是"大美青海"的重要文化因子。文章从语言学和美学的角度,对青海花儿的歌词艺术美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花儿是产生并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这一地区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裕固以及部分蒙古族、藏族群众用当地的汉语方言演唱的一种以情歌为主的山歌。但在新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语境中发生了变形,被生活利用和改造,刘意地赋予了新的形态、内容、意义和功能。花儿从乡间田野走向网络媒体,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花儿”,对花儿这种传统的地城性民歌来说,无疑是空前的、巨大的变化。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莲花山"花儿会"每年一度,是一种自发性很强的民间歌唱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如期举行,从其历史发展,会场设置,活动程序等几个方面展现出花儿艺术的独特魅力。另外,经过多年的努力,莲花山花儿的传承与保护建立起非常稳定、可靠、科学的发展机制和体系,基本实现莲花山花儿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有效的促进了花儿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莲花山花儿会是甘肃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花儿"传承和保护的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如期举行。花儿会由莲花山、王家沟门、紫松山、足古川、枉子沟门、萨巴寺、戚家庵、斜角滩等花儿会场。具有四个基本点:一是惊人的即兴创作速度;二是严格的演唱韵律;三是浓郁的乡土语言以及深邃的兴比含意。  相似文献   

15.
莲花山花儿会是甘肃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花儿"传承和保护的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如期举行。花儿会由莲花山、王家沟门、紫松山、足古川、枉子沟门、萨巴寺、戚家庵、斜角滩等花儿会场。具有四个基本点:一是惊人的即兴创作速度;二是严格的演唱韵律;三是浓郁的乡土语言以及深邃的兴比含意。  相似文献   

16.
新疆多民族语言特色、多民族音乐特色、新疆民族舞特色是新疆回族花儿的新疆特色;阿拉伯、波斯语汇及音乐烙印、陕甘宁青汉语方言及音乐烙印是新疆回族花儿的原籍烙印;花儿歌词中的宗教文化、花儿内容上的纯洁性以及花儿歌唱目的的纯洁性,是新疆回族花儿的宗教特征.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花儿”的翻译研究相对薄弱。有关“花儿”翻译作品及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寥若晨星。民族志诗学理论是一种针对如何记录与翻译土著民族口头诗歌以保留或还原特有的诗歌性、表演性的诗学理论,对于“花儿”这种典型的口头诗歌的记录和翻译具有指导意义。研究发现,在现有“花儿”的英译中,译者基本没有传译含蕴于歌词中的诗性与音乐性。由此出发,本研究采取民族志诗学理论视角,在“河州花儿”的英译中最大限度再现含蕴其中的诗性与音乐性,旨在为西北民歌英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理论的建构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8.
原生态民歌花儿在被文化人整理、记录、搬上舞台的过程中,其原生性的磨损在所难免,如歌词中“着”磨损变异为“者”、手势被误用、“绺绺儿山”被误解为“六六二三”等等.花儿的原生性来源于民间,故学者只有融入民间,才能正确反映花儿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花儿"是西北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汉回、西域、羌藏优秀音乐艺术的荟萃,也是一种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要了解临夏各民族的历史及文化的进化和演变,花儿所表现出的曲式特征,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从研究文化传播意义的角度出发,分析甘肃"花儿"传播的内在机理以及"花儿"传承中主要面临的问题,以花儿"申遗"成功后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花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重点探讨了甘肃"花儿"未来发展的策略,对甘肃发展文化强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