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过度农垦是乌兰察布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之一,但不是深层原因。荒漠化的深层原因是影响和制约人们活动的政策。考察乌兰察布50余年的历史,在不同时期执行了不同的开荒、禁荒政策,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只有弄清历史上乌兰察布关于垦殖的政策及其成因,才能从深层次上认识荒漠化的不断扩展,才能制定出对症下药的、科学合理的治沙方案,才能更好地保护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对现阶段实施的“退耕还林(草)、退耕还牧”政策认识的深化和巩固,避免政策出现反复。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3,(3):100-105
新中国成立之后,基于以环境恶化的认识,乌兰察布地区采取了一系列防治荒漠化的措施。1951年绥远省政府制定了"保护牧场,禁止开荒"政策,乌兰察布地区从1952年开始具体落实,封闭了一些不宜耕种的土地,使耕地面积趋于稳定。1950年先后组织群众封山育林,林木覆盖面积明显增加,在局部地区形成小气候。鉴于乌兰察布境内黄河流域河水泛滥造成的巨大灾害,1955年开始实施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所有这些措施对荒漠化都产生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基本措施是“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根本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重点要退的耕地有,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特别是陡坡耕地以及易造成土壤沙化的耕地。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有:(1)国家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补助。每667平方米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的标准是,长江上游地区为150公斤,黄河上中游地区为100公斤。(2)国家给退耕户现金补助。按退耕面积,每年每667平方米补助20元。(3)国家向退耕户提供造林种草种苗费补助。种苗费补助标…  相似文献   

4.
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金矿后,中国人便开始大量地进入美国。100多年来,美国政府对华人实行的移民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1848—1882年实行自由移民政策,1882—1943年排华期间实行限制和禁止华人移民政策,1943年迄今实行配额移民政策。本文对美国政府在这三个历史时期对华人移民政策的内容、演变的原因及影响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2001年高考历史第35题:“试述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政府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主要措施及其根据和意义。”此题难度高达0.24。关于失误原因现分析如下:一、主要原因在于考生时间概念上出现偏差。“50年代初”,考生一下笔就从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着手,重心偏移。这说明考生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特别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教材中称为民族资本主义)这一段历史比较模糊。建国初期,为恢复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初期,基于日常生产、生活的经验教训,对环境恶化问题有了比较深的感性认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治荒漠化。东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1951年、西部的绥远省政府在1952年先后落实“保护牧场、严禁开荒政策”,封闭了不宜耕作的土地。东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从1949年、西部绥远省政府从1950年,开始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鉴于河水泛滥的巨大危害,东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从1948年、西部的绥远省政府从1950年,开始整治河道。东部重点整治了西辽河,西部重点整治了内蒙古境内的黄河,上述努力均产生了很好的防治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中小学教育中,体罚、变相体罚或侮辱学生的行为,严重损害教师形象和名誉;侵害学生人格及身心健康,干扰学校正确教学秩序.这也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所禁止的。早在1952年4月,我国教育部就曾发布废止家长专制式的教育方法,禁止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教育政令.近十几年来,为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依法治教”的需要,我国立法机关相继制定了诸多教育法律法规。同时,为保护未成年人在教育方面身心健康发育,特别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保护性条款,其中把禁止体罚和禁止侮辱学生人格的条款作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制…  相似文献   

8.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最初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并以此冠名的学校。90年的办学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18—1952年为中华职业学校时期;1952—1960年为上海机械学校时期;1960—1999年为南京机电学校时期;1999年起进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时期。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各类建设和管理人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只有二百年的历史,其人口的98%以上是欧洲人,这是它长期实施“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Policy)的结果。虽然该词在澳大利亚官方文件中从未出现过,但作为一种实际使用的政策却整整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白澳政策”的内涵是限制非欧洲人(主要是以华人为首的亚洲人)移居澳大利亚,以保持澳大利亚的“白色”种族特征。“白澳政策”的缘起、发展、解体和终结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澳大利亚对华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自由时期(1855年以前)、限制时期(1855—1900年)、禁止时期(1901—1958年)、甄选时期(1958—1973年)和平等时期(1973年以后)。  相似文献   

10.
清代山东土地垦殖从具体情况来看,顺治至康熙末年基本上属于复原性垦殖;从雍正朝开始,土壤肥沃之地基本上已被开垦无遗,人民开始将目光转移到近山丘地、沿海滩涂、湖滨洲滩以及山头地角等零星土地,这一过程大概持续到道光年间为止,可称之为深化性垦殖。以后直到清亡垦殖基本上处于缓滞状况。在垦殖的过程中,各朝的政策同中有异,对垦殖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国以来内蒙古荒漠化的政策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策”是内蒙古荒漠化的深层原因。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均在内蒙古执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放垦政策和移民政策,加速了内蒙古荒漠化的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鼓励人们积极治理荒溪化的同时,又有不少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内蒙古的荒漠化。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逐渐调整了对蒙政策。清末新政期间,禁垦蒙地政策被“放垦蒙地”所取代。放垦蒙地与新政的“裕度支”密切相关。它的推行是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的疯狂掠夺。清末对蒙地放垦开了不顾当地自然环境、大兴垦务的先例,后人纷纷效尤。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3.
清统一蒙古之后,对蒙地实行封禁政策。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推行"新政"。新政期间,调整了对蒙政策,代之以"放垦蒙地",使持续了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不攻自破。内地民人大规模迁入蒙地,察哈尔右翼的前山地区成了规模较大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盲目垦殖,粗放经营,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致使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4.
清廷为更好地控制蒙古族并维护其在北部边疆的统治,对包括归化城土默特在内的蒙古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其中包括文化封禁,但这一政策却存在着内在矛盾:首先,清廷对蒙古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倡导的“尊孔读经、礼义教化”相矛盾;其次,清廷对蒙地文化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大力兴办地方教育存在矛盾;最后,清廷对蒙地人口封禁政策与其弛禁政策相矛盾。上述内在矛盾为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5.
清代前期的封禁政策与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前期封禁蒙古的政策,内地的“劝令垦荒”,皆是清廷巩固清朝封建统治的重要举措。封禁蒙地法令虽未严格执行,但由于清廷采取的限制措施,内地农民出边耕种定居的范围较小,因而对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内蒙古科技人才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到了内蒙古科技人才数量、结构和分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出内蒙古科技人才配置战略研究的初步结论是:科技人才资源配置奋斗目标是逐渐建立起“二个人才中心,三个人才区和四个人才带”;人才资源配置主要对策为:分区规划,协调发展;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制定、完善人才市场运行规则;抓住时机,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吸引、发展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7.
笔者结合全国正在开展的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对内蒙古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利用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农村居民点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用地问题;结合内蒙古宅基地特征分析,提出了内蒙古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存在的困境,探讨了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的措施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内蒙古宅基地具有典型农村村庄、牧区村落和半农半牧区居民点相混杂的特点。在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需制定统一标准,合理界定宅基地功能区,研制差别化的用地政策,并开展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等来实现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历史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地处处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的结合部。大约自公元前2000年代中至1000年代中期以来,这里逐渐形成游牧、特错、在新经济区和经营游牧、农耕两大民族体系。经济要互补,人民要交往,而统治者则力求扩张,这一切赋于内蒙古历史特殊的色彩。在内蒙古历史上,和平友好是主流。内蒙古作为我国中央政府稳定的地方行政辖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贡献。今天的内蒙古,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今各民族是历史上民族同化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康熙朝以后,由于内地人口激增、耕地不足等社会矛盾,内蒙古地区的流民呈现上升趋势。蒙古王公受利益驱动,把土地更多地租佃放垦,致使游牧地逐渐缩小,有碍蒙古生计。为遏止私垦的扩大,清廷加强了对封禁的管理力度,但流民潮与蒙地垦殖这两大社会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它的直接后果则是促使当地的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期后,清政府对蒙封禁政策逐步放宽,土默川、后套地区先后官垦或招垦,至清末,生态脆弱的鄂尔多斯地区成为放垦重点,造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但清末的放垦仅造成中西部个别地区植被的破坏和环境的变化,只是众多趋动环境变化因素之一,且影响有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环境恶化是本地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