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趣味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但却不可能是随意的。文学趣味的形成,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因而,个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学趣味都带着一定的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审美理想的鲜明特征。今天,中学生文学趣味的培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具有下述意义:第一,抓好中学生文学趣味的培养,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美育”的重要环节。通常所讲的“美育”,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美的一个门类,它  相似文献   

2.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审美认识的重要特征是它的阶级差异,审美认识带有鲜明的阶级印记。由于社会生活带有不同的阶级内容,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往往对生活美和艺术美做出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这是因为他们在鉴赏美和评价美的时候总是以本阶级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出发点。不同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决定了人们采取不同的审美态度,做出不同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文化中个人的审美情绪也必然受到其反映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情绪的影响。翻译最终还是为译文的读者服务的,只有考虑到并尊重这些文化上审美趣味的差异,才能最大程度达到诗歌翻译的审美效果。诗歌翻译的理想模式就是:译文读者在阅读诗歌译文的时候能够体验到与原文读者阅读原诗歌时相似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5.
音乐审美趣味具有主观性、自由性、封闭性、保守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音乐趣味特点的形成不是浅显的感觉和单一的情感因素构成,而是由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心理结构系统支配着它;不同的时代、民族、阶级和不同的群体,由于其社会条件背景的不同而构成了音乐审美趣味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审美观是人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发展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织部分。审美观作为审美意识,其核心是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问题。进步的、健康的、科学的审美观,能指导人们正确地发现并深刻地感受美,并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身和世界。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要受时代、民族、阶级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条件、政治哲  相似文献   

7.
审美观是人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发展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观作为审美意识,其核心是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问题。进步的、健康的、科学的审美观,能指导人们正确地发现并深刻地感受美,并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身和世界。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要受时代、民族、阶级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条件、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以及  相似文献   

8.
在审美活动中,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这是一种现象。另一方面,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  相似文献   

9.
所谓“偏见”,概括来说,就是读者接受文本的一切条件。既包括读者受教育的水平、生活经验、审美能力、艺术趣味等,也包括读者从已阅读的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以及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熟练程度(实际上还应包括读者所处时代、民族、阶级、阶层对读者欣赏倾向和趣味的影响)。它们是理解和阅读实现的条件,没有这种先在的期待视野,任何文学的阅读都将不可能进行。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生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地产生了人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美感是以个人的爱好和趣味为出发点的,由于个人的阶级出身,文化教养、性格、职业和遭遇等的不同,形成个人爱好和趣味上的千差万别,即美感的多样性。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语文众多的语言材料中,优美的唐诗、  相似文献   

11.
高校美育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是和谐的人的必要条件。美育对于大学生个人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和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低俗艺术和低俗趣味在大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应引起充分注意。高校应通过各科教学和业余艺术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2.
许俊 《培训与研究》2003,20(6):51-53
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一大课题,“轴心时代”的古代雅典和先秦的人伦关系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古代雅典和先秦由于所处时代相同,两种人伦关系存在一定的相似点,包括男女两性地位中的“男尊女卑”状况和相同的阶级关系。然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政治传统、经济环境的不同,造成两种人伦关系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上,呈现出不同特点。古代雅典是“家国异构”,以地缘关系和阶级关系为主;先秦则是“家国同构”,以血缘关系为主。  相似文献   

13.
人类生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地产生了人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美感是以个人的爱好和趣味为出发点的,由于个人的阶级出身、文化教养、性格、职业和遭遇等的不同,形成个人爱好和趣味上的千差万别,即美感  相似文献   

14.
吴宇 《现代企业教育》2012,(12):239-240
审美理想是一定时代的审美趣味与风尚,它与本民族的传统审美定式相关,也受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因此它保有本民族特有的风格与特色,又承载着全人类共同的审美需要。文章通过对《中国达人秀》节目体现出来的审美理想特征、审美理想价值以及审美理想走向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探求中国审美理想的缺失与复归,寻找中国当代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之美是社会关的重要内容,它凝结着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特点,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审美情趣、审美理想。日常生活之美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对日常生活之美进行研究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演义》心理战术描写特征的成因大致有三:其一,社会现实、个人遭际对作家创作心态和价值趋向的影响;其二,文学传统及文人忧患意识对作家关注焦点的影响;其三,读者的审美趣味、接受心理与作家审美理想的同构。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嬗变,引发了审美世界中人们文学艺术观念上的多元裂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改变历史时代的开端。审美观念的裂变之一,就是审美日常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审美日常化的的出现,已成为一种直接影响和改变当代人生存状态和生活现状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成为一种改变文学面貌的重要力量。文学成为商品,成为一种消费者实现自己价值的载体,其突出表现是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8.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艺术思维活动,是人们接触文学作品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的人们,当他们阅读同一部优秀作品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大致相同或相类似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这种欣赏中产生的一致的反映或心理活动,我们称之为“共鸣”,即文学欣赏的共同性。然而,文学欣赏过程中更为突出的现象却是差异性。所谓差异性,即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以及不同审美能力、不同性格的欣赏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感受。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杨芳迪 《学语文》2004,(11):20-21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审美习惯各不相同,审美个体之间的美感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美是相对的,可变的,流动的。然而,美又有绝对的一面。在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的人,在特定环境中,由于共同的社会实践,产生一种公认的美,这样或那样地体现着生活中某种真理。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审美习惯各不相同,审美个体之间的美感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美是相对的,可变的,流动的。然而,美又有绝对的一面。在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的人.在特定环境中.由于共同的社会实践,产生一种公认的美,这样或那样地体现着生活中某种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