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1989年夏季的一天,在黎巴嫩的某个恐怖组织发出威胁说,他们将杀害被他们劫持的美国人质。美国政府的神经顿时紧张起来。等候在白宫新闻发布室的记者们急于了解美国官方将做何种反应,他们围住一位白宫顾问发问道:“布什总统此刻在干什么?”“他正在自己的办公室收看 CNN,”这位顾问说,“CNN 正在播出采访中东问题专家的专题节目,或许某一位专家的意见将被总统采纳。”1989年12月美军入侵巴拿马后,苏联方面的第一个反应是在半夜将  相似文献   

2.
美国一直夸耀它是世界上最尊重“新闻自由”的国家。某些美式“新闻自由”的崇拜者经常引用美国国会1791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一条作为证明。这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限制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法律。这些年,有些人也一再嚷嚷,我国要学习美式“新闻自由”。何为美式“新闻自由”?1989年发生的两个典型事例对此作了绝妙的注释。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国出动两万军队和大量的飞机、坦克入侵巴拿马,占领了巴拿马总统府,炸平了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打死打伤巴拿马军人和平民。在这个时刻,记者们从美国占领军那里得到了什么样的“新闻自由”呢?埃菲社12月20日报道说:“美国人不让红十字会的救护车靠近,甚至开枪阻止其通过。在美军把守的一个路口,几名记者,其中包括一名美国记者,双手  相似文献   

3.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1987年12月7日抵达华盛顿,同里根总统签署中导条约。美国对这件大事有什么反应呢?记者发回的特写《首脑会晤前夕的华盛顿》(见1987年12月7日《新华社新闻稿》),就这一问题作了回答。美苏首脑会谈是举世瞩目的大事,美国公众更不例外。记者通过描写12月5日的公园集会的盛况说明首脑会谈的重要。“来自全国各地的和平组织的成员约3000人……在白宫对面……公园集合,然后手拉手组成一条‘人桥’,从白宫一直延伸到……苏联驻美国使馆,……一批儿童把鲜花送到白宫和苏联使馆,  相似文献   

4.
1939年4月,在重庆,忽然冒出一桩“国际间谍案”,顿时新闻界嘁嘁喳喳,颇为紧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国际间谍案”的“案犯”是谁呢?它包括香港星岛日报驻重庆特派员王研石、苏联塔斯社记者舒宗侨、美国合众社记者王公达、重庆新民晚报记者刘自勤、时事新报的黄卓明,还有一位留德的中年人,一位新蜀报的和一位北京青年等多人。此案涉及中、苏、美、港、渝的传播媒介。人多面广,令人莫测高深。国际上,也有记者从事间谍  相似文献   

5.
根据《联合报》报道,担任驻白宫记者近60年的前合众国际社记者海伦·汤玛斯最近过86岁生日,并出了一本新书“民主看门狗?”书名的问号,表达了她对如今驻白宫记者的批判,书中痛批美国媒体沦为官方传声筒,已从“看门狗”变成摇尾乞怜的“哈巴狗”。被封为“白宫首席女记者”的汤玛斯,曾采访过9位美国总统的经历,让她的著作有如历史教本,不过,她的这本新书主要是对美国新闻业痛下针砭,“民主看门狗?”还有一个副题“:华盛顿记者团的式微及有负公众期待的作为”,显然后生晚辈记者的表现,让汤玛斯十分瞧不起。在华府历经一甲子采访生涯,素以发问…  相似文献   

6.
每当苏联外交部新闻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时,你就会看见一位衣冠楚楚的中年人夹着一个文件包,大步走进新闻中心,把文件包往讲台上一放,将印有白宫印记的一面朝下(据说此文件包是美国总统里根的前首席新闻发言人斯皮克斯所赠),然后用手理一下稀疏的棕色头发,接着宣布新闻发布会开始。此人就是苏联外交部新闻局局长根纳季·格拉西莫夫。西方驻莫斯科的新闻记者把他比作美国的白宫首席新闻发言人。格拉西莫夫自己也说:“由于克里姆林宫没有新闻发言人,因此我替代了这种角色。”他还说,他已获得正式授权,“可以相机行事”,以便让外国新闻界更全面地了解苏联的对内、对外政策。事实也确实如此。随着苏联国内经济改革的进行,苏联也需要在对外关系方面打开局面。为了让外界更多地了解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情况,改变苏联  相似文献   

7.
埃及《金字塔报》驻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采访主任韩迪坐在十二楼的办公室内(距离白宫两三条街)他一面用一枝没有燃着的雪茄轻敲他的办公桌,一面却不停地将眼镜推到前额上面,看他的神态,他显然正在为了要向国内数百万读者报道一些什么样的今日美国新闻而绞尽脑汁。在该建筑物内的第十楼内,俄罗斯“塔斯社”驻华盛顿采访主任马泰阿殊正准备整理向俄罗斯联邦发出美国新闻。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当我在七十年代中期被派驻纽约时,我要搜索的尽是美国的坏新闻、罪行、吸毒、贫穷家庭、种族问题、失业情况等等。我这样做并非是因为我憎恨美国,而是莫斯科方面的上司要我这样做。然而时至今日,一切已起变化。我们向国内读者报道的美国新闻,具有建设性的比过去多了四倍!”韩迪,马泰阿殊以及来自82国的逾1800名外国驻美记者,在报道美国的新闻时采取的立场和角度虽然  相似文献   

8.
2003年12月14日,美国负责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当天在巴格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经被捕。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桑切斯中将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军13日夜在提克里特采取了“红色黎明行动”,并逮捕了萨达姆。我作为驻外分社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在处理完新闻发布会的图片稿后,看到CNN正在播放巴格达市民在市中心庆祝的画面,立即与我的同伴新华社驻外英文记者李骥志打车前往采访,“被迫”目击了一场巴格达广场枪战。  相似文献   

9.
我作为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达五年之久,主要分工采访白宫。如果说对白宫毫无见闻,恐怕难以令人信服。但终日来去倥偬,说见得多么深广,也非实在之谈。现仅就印象较深的几件琐事,稍加整理,借以了却一件未尽职守的心事。莫名其妙的“安全审查”在美国,作新闻记者本已是“无冕之王”了,当白宫记者更是“一进龙门,身价百倍”,为同行们所仰慕。这除了因为是常在总统周围,容易出头露面以外,还因为所有申请作白宫记者的人,都要经过时间最长而又繁琐的“安全审查”。一俟被通过拿到记者证,就好像得了“最高的奖赏”。记得十几年前,我在伦敦申请英国政府颁发的  相似文献   

10.
“就在这个国家解体前几周,苏联人还站在红场上朗诵普希金的诗歌。”1991年12月25日下午,美联社驻莫斯科首席摄影记者刘香成正在开车,突然手机响了,电话是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董事长约翰  相似文献   

11.
1990年1月31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时,一则惊人的消息从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英文为Cable News Network,简称CNN)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总部播出: “苏联共产党可能进行重大政治改组。” CNN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史蒂夫·赫斯特获悉:戈  相似文献   

12.
美国合众国际社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知名度是和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自1960年肯尼迪时期出任驻白宫记者以来,她已先后采访过8位总统,是迄今为止在白宫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海伦·托马斯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记者经历以及她作为女性记者所获得的成功,对我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吸引力。 我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见到她的。海伦·托马斯身穿一件大红毛衣、胸前挂着一长串银白色珍珠项链以及她每天必戴的白宫记者证,准时站在她每天工作的地方——白宫  相似文献   

13.
意外的成功去年,我写了两篇国际述评,都意外地获得好评。《欺人太甚》一稿还被评为新华社1989年一等好稿。去年8月15日,美国武装部队动用千架直升机在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市中心举行所谓“保卫”美国驻巴拿马大使馆“安全”的军事演习。一国军队未经驻在国同意,公然在另一个主权国家的首都举行军事演习,在国际关系史上实属罕见,实在是欺人太甚。16日,我在  相似文献   

14.
1990年1月31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时,一则惊人的消息从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英文为 CableNews Network,简称 CNN)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总部播出:“苏联共产党可能进行重大政治改组。CNN 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史蒂夫·赫斯特获悉:戈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大牌记者”剪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大牌记者”剪影谢湘1996年10月,我随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赴美进行了为期半月的专题考察和访问。在美期间,代表团访问了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等著名的新闻机构,并在白宫会见了当代著名女记者———合众国际社驻白宫女记者海伦...  相似文献   

16.
美国合众国际社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知名度是和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自1960年肯尼迪时期出任驻白宫记者以来.她已先后采访过8位总统.是迄今为止在白宫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海伦·托马斯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记者经历以及她作为女性记者所获得的成功,对我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吸引力。我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见到她的。海伦·托马斯身穿一件大红毛衣,胸前挂着一长串银白色珍珠项链以及她每天必戴的白宫记者证.准时站在她每天工作的地方——一白宫新闻发布室的门前.微笑着迎候我们这个赴美访问的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已经76岁高…  相似文献   

17.
1989年12月20日凌晨1点,为购买年货和圣诞节礼品而连日忙碌的巴拿马人,大多酣然睡入梦乡。突然,霹雳天降,炮声大作,我猛然惊醒,披衣即起,奔进办公室。电话铃响了,传来一位家住运河区的记者朋友的急促的声音:“美国人动手了!炮击国防军司令部了!美军坦克越过烈士大街,从运河区打进巴拿马首都了!”显然,这不再是一般军事演习,而是美军早有预谋的武装入侵。我立作布置,分社四个人员包括两位女同志马上投入紧张的报道:打开所有收音机、电视机,拨通有关新闻来源的电话,密切观察周围动静,细听枪炮轰炸声的远近,以最快速度把消息报出去。但平时新闻来源的电话都打不通,电台、电视台只放音乐,而四外炮声隆隆,战机怪声呼啸。我让孟  相似文献   

18.
岁末之际,驻外分社记者发出不少年终稿,回顾驻在国内政、外交、经济等领域一年里的成就与问题。驻莫斯科分社记者盛世良独辟蹊径,走出办公室,在莫斯科街头采访苏联群众,写出了一篇骨肉饱满、情景兼备的通讯:《反思、探索、革新》,副题是“苏联人对1988年的回顾”(见1989年1月2日人民日报),读后使人对苏联一年里改革的状况有了真切的了解,反映了苏联公众对改革的心声。  相似文献   

19.
就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前苏联的克格勃是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特务机构;可是对于美国记者理查德·瓦莱里亚尼来说,感觉就大不一样,因为在20多年前,他在一名克格勃高级特工的帮助下,获得一则独家新闻,一举轰动美国。下面是瓦莱里亚尼的回忆: 1967年,我是美国广播公司(NBC)新闻部驻华盛顿的记者。那年6月,我顶替休假的驻白宫记者雷·谢勒报道了一个星期白宫  相似文献   

20.
围绕苏联共产党前总书记安德罗波夫病逝的有关报道,是从1984年2月4日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突然推迟对印度的访问展开的。2月4日,当印度联邦国防部和苏联塔斯社一经宣布,双方一致同意把这次访问“推迟一些时间’,立即引起了西方记者的大量猜测。法新社记者4日那天发回的专稿中说:“只有出了严重事件,才有可能影响这种高级访问。”路透社记者认为:“这可能同苏联主席安德罗波夫的健康状况有关,安德罗波夫已经有近半年没有公开露面。”“由于塔斯社是4月1日正式宣布这次访问的,所以,显然造成这次推迟访问的事情肯定是在过去的3天里发生的。”日本《读卖新闻》驻苏记者小岛更明确地指出:“安德罗波夫总书记的健康状况是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不公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