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红楼梦》成书于18世纪中叶,先以手抄本形式流传,1791年开始有印刷本。在印刷本刚刚流行20多年的时候,北京城里就流传这样的俗谚:“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此后,中国读者时《红楼梦》的珍爱,一直是有增无减。《红楼梦》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早在1919年,吴宓在美国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叙事巧夺天工,新时期《红楼梦》的叙事研究,也日益成为红学一大热点。据统计,近20年来,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楼梦》叙事学研究的文章不少于90篇,并有部分论著辟专章以叙事理论或借叙事学的观念审视与研究《红楼梦》”。这些研究新见迭出,对全面深入阐释《红楼梦》大有裨益。但研究的基本问题对《红楼梦》的荒诞叙事,却少有涉猎,更乏正面系统论述。而《红楼梦》的荒诞叙事可从叙述语言的荒诞和意味的荒诞两方面来分析,本文拟从语言的荒诞入手进行初步分析。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红楼梦》开卷即自题绝句…  相似文献   

3.
“旧红学”的“抉微”和“索隐”《红楼梦》经程伟元和高鹗订补刊行之后,象插上了翅膀一样,很快“遍于海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众所周知,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研究《红楼梦》就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从《红楼梦》问世到“五四”运动这一个半世纪中,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对《红楼梦》从不同角度作出种种评论。人们把“五四”前的这一个半世纪中的《红楼梦》研究统称为“旧红学”。旧红学家,有案可稽者不下二百。他们或谓《红楼梦》为“经书”、“情书”,或谓《红楼梦》是“传己”、“传人”,各执一词,聚讼纷纭,从而形成种种派别。先是评点派苦心孤诣,要抉剔出作品的“微言大义”和“千里伏线”;而后,索隐派广征博引,想从作品中求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第一部运用西方哲学观点分析《红楼梦》的专著,其出现犹如一颗惊雷炸响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100多年后反观这篇《红楼梦评论》,不难看出其"一切为悲剧哲学服务"的宗旨以及由此带来的偏颇。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问题,是“红学”中若干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但这一问题近年来竟成为“红学”中的“热点”,是有其特殊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的.《红楼梦》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文学伟著,人们希望更多地了解有关作者的情况本也势在必然,但是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人们却又所知甚少,所以虽然《红楼梦》一书传世已有二百多年,而关于该书作者究为谁氏的问题,直至20世纪初,人们才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该书的作者是曹雪芹.当然,关于曹雪芹在参与创作之前,这部书是否还有另外一个“原始作者”,这个问题至今也还存在争议.然而,无论在曹雪芹之前,《红楼梦》是否还有另外一位“原始作者”,曹雪芹之于《红楼梦》的创作,其地位都是至  相似文献   

6.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花朝后一日(1792年春),程伟元和高鹗在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本的基础上,修订重刊了一部《绣像红楼梦》,并增加“小泉茼墅又识”的《红楼梦引言》。20世纪初,胡适将萃文书屋刊行的这两版木活字本《红楼梦》简称为程甲本、程乙本。刊行226年来,存世的程乙本现知20馀部,但保存完好者甚少。  相似文献   

7.
5月27日,来自土耳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在与中国读者聊天时,披露了他对中国文学的偏爱,“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上世纪40年代,我就阅读了土耳其文有关孔子的文章。60年代,我读到了鲁迅的《呐喊》。80年代初,我去了美国,在那儿我读到了英文版的《红楼梦》。”帕慕克说,《红楼梦》非常好,当然是一部经典。此次在北京,帕慕克还亲眼看到了《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那些场景。帕慕克透露,他最近开始读一些孔子的著作,“另外我在20世纪60年代读过鲁迅的作品,那时,鲁迅的作品已被翻成了土耳其语,实际上我自己就有一本1968年的土耳其语版的鲁迅作品,我这次会把它带到鲁迅的故居。”  相似文献   

8.
一些西方文艺理论家,往往以“欧洲小说”、“中国戏剧”评价中国戏曲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有人刻薄地说:“中国小说一部半”,即半部《红楼梦》,一部《围城》。还有人说,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而已,现代小说《阿Q正传》而已。这些议论尽管有失狭隘与偏颇,有一条却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戏剧在世界文坛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众多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探讨中,除了《红楼梦》之外,最受国内学人关注、研究成果最多同时也是进步最大、最快的,莫过于《金瓶梅》了,以至于学界提出“金学”之说。只要将大陆地区从建国到八十年代这三十年和此后三十年间《金瓶梅》研究的情况作一个对比,  相似文献   

10.
以清代小说《红楼梦》为线索,在总结其传播方式的同时,回顾中国传播媒介的百年发展历程,并得出启示。《红楼梦》因其特殊的历史场景,自成书起只在民间私自传抄,直到程伟元第一次用木活字排印书稿,才使《红楼梦》从传抄阶段进入印刻阶段。20世纪20年《红楼梦》相关的节目再一次掀起红楼热潮。90年代以后,网络及新媒体迅速普及发展,网络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言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对近百年考证派新红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评述:一、新红学的发展历程。1922年“胡蔡论战:”胡适“新红学”研究范式走上历史舞台;“自传说”与“续书说:”胡适“新红学”研究范式的桥头堡;俞平伯、周汝昌:撑起“新红学”脊梁的双子星座。二、褒贬参半、命运多舛:胡适新红学范式的坎坷命运。  相似文献   

12.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新红学”的权威作家。《红楼梦辨》是他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成果。解放后由此书修订而成出版了《红楼梦研究》。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对高鄂续书问题的考证和评述,但他在《作者底态度》《红楼梦底风格》等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却引起了后来人们极大的争议,并在解放初期引发了一场在《红楼梦》研究中对“新红学”派的批判。这场批判的领军人物即李希凡和蓝翎。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红楼梦研究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问。关于曹雪芹的生平,《红楼梦》的版本,红楼人物形象塑造,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不同观点的论争,成为红楼梦研究永恒的话题。本刊开辟“红楼梦研究”专栏,旨在促进当代红学研究的深入和普及,配合本校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与《红楼梦》是中国世情小说中的两部力作。笔者在对《金瓶梅》女主人公李瓶儿和《红楼梦》中的尤二姐形象做多视角对比分析后发现二人几乎处在同一生命轨迹之上,并都负载着浓郁的封建社会女性悲剧的文化意蕴。由此可以看出《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创作思路确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这部奇书,读不厌,想不透,论不尽,说不完,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为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红楼梦》的人物和故事,有的人严肃认真地讲述,有的人只是"戏说",还有的人"恶搞"。但是,通过口语、文字、说唱、图像、戏剧、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等,《红楼梦》得到极其广泛、极其深入的传播。《红楼梦》的哲学不是理性哲学,而是悟性哲学,属于艺术家哲学。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从一个新的视角,抓住人物具有个体特性的“情态”,用相对精短的的篇幅,评析了《红楼梦》里60多位人物形象,列举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多样性,揭示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心理活动基础,分析了红楼人物情态与肢体语言相映成趣的关系,阐明了红楼人物情态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为《红楼梦》人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1954-1955年,在全国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运动中,《文艺学习》刊发了社论、读者来信来稿综述、红楼梦人物杂谈、文艺学习座谈等栏目的文章。这些文章在立场、目的、语言诸方面表现出《文艺学习》对《红楼梦》研究批判的主要特点,从中亦可得到当时关于《红楼梦》阅读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作家介入《红楼梦》的研究已构成“红学”研究的一道风景和争论热点,但就学术层面和具体的操作范式而言,“作家红学”也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者一样,其特点与成就各异,但无论是偏重于客观冷静的考据探佚或是原型索隐,还是着眼于主观玄思的《红楼梦》文本赏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诠释过度的通弊。  相似文献   

19.
词缀是汉语由单音词向双音词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现象。《红楼梦》是一部充斥着浓浓的口语味道的文学名著,其中很多语言现象都流露出现代汉语口语的痕迹,词缀就是其中的一种。“家”作为词缀古代已有,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红楼梦》的时代有些用法消亡,有些用法依然存在,当然也产生了新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小说中,题咏《红楼梦》的诗词曲赋之丰富堪为第一。这些题红诗是红学研究中一座丰富的宝藏,但学界对其关注却最薄弱。综观近30年的研究,或作整体的评析,或引为考证资料,或是笺释赏析,或是对新发现的评介等,视角和方法都相对单一。当然,近些年的研究也显示出了此领域已渐引起学人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