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的老领导、原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90高龄的袁明阮同志,最近给重庆市委宣传部的老同志李颂良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从信中可以看出袁老对老同志健康、生活和事业的关心和鼓励。如果你知道袁老是怎么写这些信的,你一定十分感动和珍惜,他是在行动不便,双目几乎失明而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写下来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正>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湖北青年才俊,著名的“咸宁三杰”之一。他为妻子写的“情诗”被《新华日报》全文刊发,写给妻子和父亲的信,被周恩来在工作会议上亲自向大家宣读。他会写诗,但不是诗人;他是书生,却铮铮铁骨。他究竟是谁?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他的文采。他为妻子写的诗句,温婉细腻。黑夜阻着黎明,只影吊着单形谁抚我痛苦的伤痕?!我热血似潮水的奔腾…………呵!姑娘,去秋握别后,再不见你的倩影  相似文献   

3.
笔者的几位文友,有写小说、诗歌、散文的,有写通讯、大特写、大纪实的,有写汇报材料、领导讲话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爱看杂文。在一起闲谈时,他们很少谈这个话题。但最近有些变化,其中一人对我说,这些天《中国青年报》上的老猫连写了不少杂文说得很过瘾;另一个说,《人民日报》上的金采藢的杂文写得不错,《羊城晚报》的微音、农民日报的官伟勋,都写得多得很……他们忽然注意起杂文,很明显是专栏杂文家引起的效应。我由此想到,报刊为个人特设杂文专栏有许多好处。首先是它能集中发表某个好杂文家的杂文,使他的个人风格迅速凸现出来。东报发一篇,西报发一块,会淹没所有杂文家的风格。没了个人风格,报纸也很难树立自己的风格。其次是能够形成职业杂文家,推出大手笔。你给了某个杂文家一个专栏,他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在业余时间随随便便小打小闹,想写了写一篇,不想写就拉倒。写出好文章也行,写出坏的也可以;有进步更好,无进步也无所谓。因为没有压力!有了个人专栏,编辑要催他,稿子太差要返工;读者要挑剔,自己要面子。于是他就会加紧学习,狠练功夫。杂文作  相似文献   

4.
意境的寻求     
亲爱的青年记者: 在给你们写这封信的开头,我想引用了玲同志给我的信中的几句话,也可以说是信中之信吧!她的信中说: “今天收到湖南寄来的《芙蓉》,一口气读完了你写的《微笑》。你写得多好啊!我们都微笑了,而且大笑了。”“艺术也需一点点远视。要有点虚,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虚中才有想象,意境,  相似文献   

5.
写好短稿     
笔者近读两则故事。一则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完成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后,随即寄出版社。过了一些日子,他给出版社寄了一封信,信的全文是:“?——雨果。”出版社的编辑马上给雨果回信,写的是:“!——编辑室。”不久,震动文坛的巨著《悲惨世界》问世了。一个问号,清楚明白地表达了雨果要说的全部话语。另一则是:有一位“博士”买了一头驴,要写张简单的契约。他写了好半天,一连写了三大张,还没有写到“驴”字,尽是些和买驴无关的废话。由此,隋朝人颜之推说:“‘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以上两个故事,一个是靠简单的问号…  相似文献   

6.
陈芬 《声屏世界》2007,(9):34-34
写好哪两种稿?一是写好给领导看的稿.二是写好给自己看的稿。树立哪四种品质?一是要有宏观的眼光.二是要有刻苦的精神,三是要有扎实的作风.四是要有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这天早晨,已经预感到大战即将爆发的第11师师长胡琏起得很早,走出军营,面向东方,在晨曦中一连写了5封诀别信,连同遗物托人一起转交给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家属。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两封信件,一封是给父亲的,一封是给妻子的。他写给父亲的信是这样的:"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惟儿于役国事已十几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敬叩金安。"  相似文献   

8.
认识老大苏秋萍已经20年了。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广告圈的前辈,华文广告界的领袖人物。我们都叫他Peter Soh.老板请他来给公司做创意顾问,领导我们做奥迪专案,那个时候,我倒觉得他更像很有点背景的黑道老大,气场极强。但是一说起奥迪创意要怎么做时,他是又准又狠又张扬。原来,他的黑道是在创意,同时把策略都一起霸走。我看到一种做创意的自信。他说什么,做什么,客户就会买单什么。当时是羡慕不妒忌也不恨,就觉得他赚钱很容易,就写几个标题,一点文案和最后的提案,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三联书店出版了《绿色的五月》一书,陈原同志读后给出版社负责同志写去一信,谈了他对出版这类书籍的一些想法,并就该书印校上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信不长,却写得情真意切,值得一读。刚看到《绿色的五月》样书,非常高兴,不能自已,给你写这封信。这本书是很有意义的,编辑得也比较得体(虽则有些纪  相似文献   

10.
新书摘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0年出版以后,毛泽东特地给我写了一封信,要求阅读这一卷的英译本。他的信是这样写的:“林克同志:选集第四卷英译本,请即询问是否已经译好如已译好,请即索取两本,一本给你,另一本交我,为盼”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声明”发表以后,12月17日,他又写了一信,说:“莫斯科声明英文译本出版了没有请你找两本来,我准备和你对读一遍。”此外,毛泽东还读过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译本,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一些讨论形式逻辑文章的英译本。在学习马列…  相似文献   

11.
1922年1月26日列宁致维·阿·卡尔宾斯基(Вячеслав Алексеевич Карпинский,1880-1965)的信,全文仅200字,收信人是当时《贫苦农民报》主编(1918 - 1922年在岗).他在信中要求卡尔宾斯基回答四个问题:报纸接到多少读者来信、信中有什么重要的新的东西、表现出何种情绪、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接着他要求卡氏每两个月给他写一封信,简单回答这三个问题:来信的平均字数、情绪、最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清朝,有一位姓钱的秀才,写文章最不简潔,人都管他中叫“罗嗦先生”。甚至他的妻子都嫌他罗嗦。有一次,这位罗嗦先生赴京赶考,临走的时候,他妻子再三嘱咐他:写文章无论如何不要罗嗦。他也答应了。到京后考试完毕,当他快要返里的时候,事先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信:“吾妻妆次:前日罗嗦而令不复罗嗦矣。吾在下月即将返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以下引者略);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所以不写三十日,下月因小月之故也。  相似文献   

13.
一 日 , 又 收 到 一 封 母 亲 的 来信 , 信 中 除 了 一 些 嘘 寒 问 暖 的 话外 ,剩 下 的依 然是 询 问我 新 闻写 作的 内容 。细 心算 来 ,这已 是 母亲 写给 我的 第 76封 “问 稿信 ”了 。 起 初,母亲 因农 活 忙,是很 少给 我 写 信 的 , 有 什 么 事 只 打 个 电话 。自 从我 走 上新 闻路 之 后,这 一切 都 因此 而 改 变 了。 每 隔 半个 月 ,母 亲定 会给 我写 来 一封 信 ,询问 我近 段 时间 的 写 作 情况 , 上 没上 稿 ,有 没有 长进 。 去年夏天,我因感 到搞新闻太辛苦、太累,再加上连续 两个 月没能上稿,产生了想改行的…  相似文献   

14.
滥用新名词,杜撰怪名词,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有一次,某记者托我带一信给朋友,在信封末尾写有“本托”两字。朋友收信后对我说,来信人非我本家,他把“本托”的意义错成本人所托,这就用错了。这使我想起某些报章杂志的文章里时时出现的一些古名词,用错的俯拾皆是。如:“内子”,这是向别人讲自己妻子的谦称,而有人把它当作是“家内的儿子”了。“乔迁”,是局限于对别人搬入新居的客套话。可是一位朋友被提拔当领导了,有人写他是“乔迁之喜”。  相似文献   

15.
用真情打动采访对象有的人写的东西是一杯白开水,有的人写的东西是一杯浓浓的龙井茶。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能否打动被采访对象的心?要打动人心,就要有真情。第一次,我采访一位炼焦工人。我注意从职工群众所关心的几个问题去挖掘,围绕他转正前转正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妻子无病时及有病时对待工作的态度;有领导和无领导在工作态度;平时上班与节假日上班时的工作态度,进行深入的采访。这位炼焦工人  相似文献   

16.
刘杲同志     
标题如此,非不敬也,而是刘的要求。但不是对写这篇文章的要求,而是对他称呼的要求。我有信呈上,抬头是刘署长,他回信给予纠正,说请称刘杲同志。于是自那以后,写信我只得改用毛笔书写,以示恭敬。不想有一次在北京,在一个总编辑培训班上,他给我们讲课后和学员们在一起用份饭。他坐到我的旁边,说你的信收到了,一般的信我都是随手扔了,但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7,(6)
杨永鸣与汤水鸡■文/辛民从前有一位叫杨永鸣的人,写字潦潦草草。有回杨永鸣写信给老岳父,请他给买一些杏。老岳父收到信,只见上面写着求他买“否”之事,写信人是“汤水鸡”,感到莫名其妙。他戴上老花镜,拿着信看过来看过去,琢磨了大半天,忽然想到“汤水鸡”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一个记者写的报道,在事实上出了差错,受到批评,这时,他拿出了采访本,说:“这是党委书记告诉我的。党委书记说的我不信还信谁?”与此相类似,另一个记者则拿出了被报道单位的一份书面材料,说:“他们自己的材料上是这么写的呀!”他们冤枉吗?有点儿。一个单位的领导,尤其是高一级的领导提供的情况,一般说应该是准确的。已经形成的书面材料,尤其是报给上级或广为散发的书面材料,一般说,也应该  相似文献   

19.
童兵老师     
童兵,46岁.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1988年5月,他顺利地通过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奠基人》的论文答辩,成为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自己培养的第一位新闻学博士。当时.我冒昧地给他写了一封信,但信寄出后我马上就后悔了:童兵老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社会活动,能有时间给一位普通的中学生回信吗?出乎意料,半个多月后,童兵老师给我寄来了热  相似文献   

20.
宣传的艺术     
“引而不发,跃如也”最近重读毛主席《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看到毛主席向农民宣传破除迷信的一段话,联想到我们的宣传报道工作,颇有一些启发。现在我先把这段话抄录在这里:“我在乡里也曾向农民宣传破除迷信。我的话是:‘信八字望走好运,信风水望坟山贯气。今年几个月光景,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一齐倒台了。难道达几个月以前土豪劣绅贪官污吏还大家走好运,大家坟山都贯气,这几个月忽然大家走坏运,坟山也一齐不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