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药家鑫复仇的心理、残暴的行为,不只是因为平时练琴所致,还与他的教育和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社会大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去年10月20日夜,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伤26岁女工张妙。在发现张妙记车牌时,药家鑫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连捅张妙8刀致其死亡,逃逸中又撞伤其他行人。3日后,药家鑫被警方捉拿归案。3月23日,检方以故意杀人罪起诉  相似文献   

2.
陈丁杰 《青年记者》2011,(27):48-50
伴随着6月7日药家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一场热烈的全民大讨论就此画上一个句号.这个20岁的少年在2011年10月20日夜里,因校园驾车撞伤张妙后恐其是“农村人”而讹诈自己,在受害人连声求饶的情况下用刀子连刺受害人7刀,并最终导致其死亡,随后,药家鑫在仓皇开车逃离现场过程中又撞伤两位路人.  相似文献   

3.
2010年10月20日晚,大三学生药家鑫深夜驾车将一骑车女子撞伤后连刺受害者8刀致其死亡,而后逃逸.案件发生后,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在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前,网络舆论已经给被告人药家鑫做了“判决”——死刑.事实也貌似顺应民意,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陕西省高院二审裁定驳回了药家鑫的上诉,维持一审判决.  相似文献   

4.
互动百科网站·百科词条——药家鑫:男,1989年11月7日出生,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2011年3月23日,该案件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审。2011年4月22日,药家鑫因犯故意杀人罪,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药家鑫上诉。2011年5月20日,陕  相似文献   

5.
只因学费问题起争执,24岁的旅日留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众目睽睽下将刀刺向了52岁的母亲。这起"留学生刺母"案与前段时间"药家鑫杀人案"一起,再次掀起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究竟为什么会接连发生这样的悲剧?究竟是谁,让孩子们举起了那把锋利的刀?不可否认,无论"刺母案"还是"药家鑫杀人案",都是极端的个案。然而频发的个案背后,亦有使人担忧的中国青少年人格健康状况。《中国新闻周刊》走访的多位专家及机构均表示: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近十年来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疾患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此案中汪某的留学生身份,更应引起社会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家庭教育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础的一环。过去几十年我们对它的轻视,正在结出恶果,这个恶果隐蔽在一个个具体而鲜活个体的人格中,渐渐聚合起来影响社会的整体。失败的家庭教育没有赢家。孩子与家长,都是受害者。具体到留学生刺母案,尤为如此。尽管在家属的申请下,公安机关已启动对汪某的精神病鉴定程序,但《中国新闻周刊》仍辗转获得汪某的生活片断,复原他的成长经历及家庭生活状况,以探讨造成这起人伦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怀特·张以前叫张怀德,原来在一家医院的保卫科工作。他说在医院整天看到的不是病人就是死人,觉得晦气,上世纪80年代末,他辞职了,到菜市场上卖酱牛肉。他左一刀右一刀,10年间硬是砍出20余万元的积蓄。有时候碰上我,还会切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药家鑫被执行死刑,该案已经落下帷幕。而在此过程中,其师妹——西安音乐学院学生李颖却引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此事缘于李颖在西安音乐学院某同学主页上回复了一句话:我要是他我也捅。这条回复被截图后转发到人人、新浪微博、天涯等网站,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8.
2011年6月7日,药家鑫在西安被执行死刑,至此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尘埃落定。本文以药家鑫案为例,探讨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以及如何积极利用舆论影响推动法治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9.
2011年6月7日,当药家鑫绝望地在终审死刑裁定书上签字时,备受瞩目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终于画上了句号.一个原本事实清楚、量刑不难的故意杀人案,却经历了如此复杂的审判过程,这令很多国人感到迷惑不解;而药家鑫理应判处死刑,却最终以一种近似群众狂欢的形式被处死,更让人心生疑虑:“到底是什么干扰了正常的司法?”  相似文献   

10.
万凡 《新闻天地》2011,(8):12-12
新闻大视野一系列连环风波.令这座皇宫大院着实蒙羞不已。 药家鑫案这是一个已被谈论太多的案件.随着药家鑫6月7日的伏法.相关讨论在微博上已经告一段落。但尽管如此.围绕罪与罚、贫与富、情与法的争议,仍不啻为中国公众的一堂集体法律课。  相似文献   

11.
我们湖南书店第三批赴京参观书展的一行随着人流涌进了全国书展展览厅。人流在缓缓移动。你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拐杖夹在腋下,戴着老花眼镜,斜靠在书架角旁,正专心致志地在挑选书呢。那对知识的渴望,犹如在沙漠上行走的人艰难地跋涉去寻找甘泉。有趣的还是这位双腿跨在爸爸肩膀上的小读者,在展厅内他是高出一头的,也许他从小就立志在向这样的高度攀登。他的爸爸双手扶着他的身子,这样,他可以腾出双手来在书架的最上  相似文献   

12.
只因学费问题起争执,24岁的旅日留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众目睽睽下将刀刺向了52岁的母亲。这起留学生刺母案与前段时间药家鑫杀人案一起,再次掀起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究竟为什么会接连发生这样的悲剧?究竟是谁,让孩子们举起了那把锋利的刀?不可否认,无论刺母案还是药家鑫杀人案,都是极端的个案。然而频发的个案背后,亦有使人担忧的中国青少年人格健康状况。《中国新闻周刊》走访的多位专家及机构均表示: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近十年来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疾患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此案中汪某的留学生身份,更应引起社会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家庭教育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础的一环。过去几十年我们对它的轻视,正在结出恶果,这个恶果隐蔽在一个个具体而鲜活个体的人格中,渐渐聚合起来影响社会的整体。失败的家庭教育没有赢家。孩子与家长,都是受害者。具体到留学生刺母案,尤为如此。尽管在家属的申请下,公安机关已启动对汪某的精神病鉴定程序,但《中国新闻周刊》仍辗转获得汪某的生活片断,复原他的成长经历及家庭生活状况,以探讨造成这起人伦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赵璞 《新闻爱好者》2012,(17):26-28
2011年6月7日,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的药家鑫案,随着被告人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在众声喧哗当中大幕终落。在并不意外的结果背后,中国的媒体却经历了又一次的跌宕起伏,自3月23日此案在西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以来,在按照规定程序对事件进行审理的法庭之外,媒体裹挟着激愤的"民意"无形中给案件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4.
龚月超 《新闻世界》2011,(8):285-286
在社会上人尽皆知的"药家鑫案"的二审判决已定,此事也算是落下了帷幕。"药家鑫案"从被曝光到一审再到二审,一直都处在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在强大的社会舆论背后,耻感文化在无形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太平和他的版画作品《牧歌》、《织帽女工》分别收入了《中国民间艺术名人录》和《中华当代艺术家系列画册》。”当这个喜讯传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新疆军区后勤部石河子基地时,这位年过而立的老兵双手紧握着心爱的雕刻刀,动情地流泪了。坎坷人生,孜孜追求,谁能真真切切地理解他那饱受人生磨砺的复杂心情和成功的喜悦呢?1960年10月,陈太平出生在洞庭湖畔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天,一位民间剪纸艺人来家门口献艺,那熟练的剪纸技艺,使年仅七岁的陈太平好生新奇,回家后,他找来剪刀和纸反复模仿剪个没完,从此,他便与民间剪…  相似文献   

16.
近来,药家鑫持刀杀人案件引起广泛关注。在此期间,上海浦东机场发生了一场人伦悲剧:顾女士迎接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儿子,母子二人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儿子盛怒之下,从托运行李中拔出水果刀,连刺其母九刀,致其当场倒地昏迷。行凶之后,儿子竟然大摇大摆离开。  相似文献   

17.
法律必须追究破坏市场秩序的犯罪者。但同样,法律也必须保护正常的市场行为,探讨吴英案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此。全社会为药家鑫案浪费了太多感情。如果真正关心中国法治进程的话,李庄的漏罪案审判更加离奇。药家鑫案离民意太近——情绪的洪流,  相似文献   

18.
药庆卫诉张显侵害名誉权案落幕,体现了法律的公正。犯故意杀人罪的药家鑫被依法处决,并不意味着他的家庭和父亲可以任人诽谤、侮辱;法律杀了儿子,而老爸的权益依旧不打折扣。张显帮别人打官司,结果自己也"吃"了官司,不过他承担法律责任的手段主要是精神方式:既然侵权行为是利用自媒体实施的,那么在删除侵权言辞的同时也就应当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的生命在1953年3月5日上午9时50分停止了。关于斯大林死亡的场景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些相当荒诞离奇。其中一种说法(很多人也相信这种说法)是,在斯大林弥留之际,贝利亚就站在他的身边。看到斯大林死去后,贝利亚绕着病床跳起了快步舞,大声喊叫着:“我们自由了,我们自由了!”突然,斯大林睁开了一只眼睛,但已经无法说出话来。由于害怕斯大林会逐渐康复,贝利亚慌忙跪了下去,不停地亲吻这位独裁者的双手。最后,贝利亚确信斯大林已经死亡,他开始搓着双手,心想取代斯大林的绝好机会已经到来了。毕竟,他拥有忠于自己的数千人的内务部队,其中包括克林姆林宫的警卫部队。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的生命在1953年3月5日上午9时50分停止了。关于斯大林死亡的场景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些相当荒诞离奇。其中一种说法(很多人也相信这种说法)是,在斯大林弥留之际,贝利亚就站在他的身边。看到斯大林死去后,贝利亚绕着病床跳起了快步舞,大声喊叫着:“我们自由了,我们自由了!”突然,斯大林睁开了一只眼睛,但已经无法说出话来。由于害怕斯大林会逐渐康复,贝利亚慌忙跪了下去,不停地亲吻这位独裁者的双手。最后,贝利亚确信斯大林已经死亡,他开始搓着双手,心想取代斯大林的绝好机会已经到来了。毕竟,他拥有忠于自己的数千人的内务部队,其中包括克林姆林宫的警卫部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