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赴湖南资江调查矿难原因后,他“怒斥”官商勾结、官煤勾结;广东大兴煤矿透水,他“怒斥”这是一起典型的矿主赚钱、矿工受难、政府埋单的恶性安全生产事故;黑龙江七台河东风煤矿事故现场,他“怒斥”这家国有大矿的负责人居然不知道国务院出台的两个“重量级”文件的存在……在此起彼伏、越来越密集的矿难现场,中国公众熟悉了一张疲惫、愤怒和痛苦的面孔。这个人就是神情日渐憔悴、头发日渐花白、媒体用“冷面”与“狠话”形容最多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  相似文献   

2.
段景芳 《青年记者》2010,(18):65-66
我是一名编辑,在夜班工作了9年。在这9年披星戴月的日子里,我深深地感到,新闻人与读者的心灵先天就该是相通的。正如傅绍万总编辑所说:传播者“必须使自己传播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传播对象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编辑不与读者直接接触,也不在采访第一线,怎样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做到“以人为本”呢?我从个人实践中总结了四条经验,我把它叫做“以人为本做编辑”的四种功夫。  相似文献   

3.
1981年元月的一天,我赶往铜川矿务局王家河煤矿。一进信访者何俊杰的家门,就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墙上贴满了各报平反冤假错案的新闻报道。我为《人民日报》写的“也谈记者的苦恼”和“再谈记者的苦恼”专稿,以及在《陕西日报》发表的“鸭口煤矿党委不理民事群众强烈不满”等报道,也剪贴在《呼唤青天》的墙报栏里。一下子臆测到何俊杰同志可能冤情深重。何俊杰同志确实冤情深重,但案情简单。原来,  相似文献   

4.
《档案天地》2007,(3):59-60
我认识草明老师,是在1973年。那时,我还在京西的煤矿里当一名掘井工人。当时,“文革”已经进入中后期.似乎是江青等人要搞一些歌舞升平,因此,通知各单位找一些“工农兵”代表,讴歌一下那个欣欣向荣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我是煤矿的一名业余通讯员,订阅《新闻通讯》已两年了,受益非浅。《新闻通讯》刊物虽小,但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学易懂。每到一期,我都一口气接连看下去。我喜爱看:“好新闻评介”、“写作杂谈”、“采访札记”、“通讯员谈体会”等小栏目,从中学到了许多采写方法。  相似文献   

6.
周斌 《视听界》2009,(6):103-104
体验式报道,记者既是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改“听他说”为“我自己说”;改“你做我报”为“我做我报”;改“无病呻吟”为“内心呐喊”,新闻的感染力更强,可信度更高,评论更到位。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靠山吃山,写新闻更要学会这一招儿。基层通讯员虽然无法和专业记者比高低,但努力找出自己的优势,将是成功的一条捷径。我在煤矿工作,就尝到了不少靠煤吃“煤”的甜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节约能源》专题节目,起初我只是做个听众,时间久了忽然发现自己周围的不少事情,就是该节目所需要的内容。于是,我就采写了我矿计划  相似文献   

8.
做新闻工作数十年,回忆一些往事,有甜酸苦辣之感。“第一名解放军”1949年10月初,我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从南京出发,经过长途跋涉,于12月初抵达刚刚解放的重庆,分配在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当记者。一上班,我就同北碚军管会的同志们一起去北碚采访。北碚距离重庆70多里路程。我采访的第一个地方是北碚最大的矿山——天府煤矿。它离北碚20多里路,位于崇山峻岭之中。我是苏北人,不善于爬山,加上又有气喘病,一走山路就气喘吁吁。但还是走到了天府煤矿。我到办公大楼去找  相似文献   

9.
海纳 《湖南档案》2008,(3):46-48
“8341”、“9·9”、“28”,这些普通数字,同伟人毛泽东一挂勾,就出现了多种巧合。不信?且听我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0.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11.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扮演的是“你做我写”的角色,不直接参与被报道者变革现实的实践。这是由记者职业的特点决定的。记者不可能对他所报道对象从事的社会实践事必躬亲,然后再去报道。但是“你做我写”,记者获得的只是间接知识,缺乏亲身体验,不能不说是个缺憾。体验式采访,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变“你做我写”为“我做我写”。尽管每一次体验的时间有限,但对常年扮演“你做我写”角色的记者来说,还是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2.
我“爬格子”已有9个年头了,相继敲开了全国83家新闻单位的大门,发表了多种体裁的稿件2000余篇。有人间我的诀窃是什么,我在实践中体会最深切的一点就是,要留心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特色写稿件,给稿件选合适的“婆家”。 记得初学写作时,我把投稿视为“跳井”,投进邮筒的稿件经常是“泥牛入海”。1986年夏季,我参加了抚顺市首批新闻干部培训班,听报纸编辑讲了“报纸专栏特色及稿件要求”的课后,我茅塞顿开,从此自觉摒弃过去那种用复写纸发“通用”稿件的散射作法,留意揣摩各家报纸的办报特点,及其栏目选用稿件的“胃口”,有的放矢地写稿,定向投稿,这样做的结果,稿件刊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我做党报通讯员30多年,也曾被一些报刊、电台聘为特约记者。可近日接到湖北一家报社的《聘请简章》却使我十分惊异。它告诉我,如愿做“特约记者”,请寄“登记费和工本费”15元;做“特约通讯员”,寄10元。款到即发72开精装盖有钢印的证件。凡应聘可享受稿件信息优先、稿费优惠等待遇。我愣住了:要我做“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无非是要我为该报提供稿件、信  相似文献   

14.
白净 《青年记者》2016,(22):64-65
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我所在的汕头大学,每年会从毕业生中选择一位同学,授予“汕大奖章”.进入最后面试的8位同学,都是各个学院的尖子生.面试的时候,评委会问一个问题:“你今后打算做什么?”今年,工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工程师!”理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科学工作者.”医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医生.”文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后,轮到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回答,她说:“我要做一名传播学者.”  相似文献   

15.
龚志聪 《军事记者》2005,(10):33-34
8月中旬一日,《军事记》主编来电话,约我写篇“新闻人”专栏稿件,让我自己写自己。10多年前有人写过我。最近也有人做了准备写我,而我怕被写得名不副实,好说歹说谢绝了。这回《军事记》“有请”,而且信任有加,焉能“不识抬举”!可是,写什么呢?我于1970年8月9日早晨告别执行生产任务的某步兵团政治处宣传干部岗位,从安徽白湖农场出发,一根小扁担,一头被服一头书,挑到20里外的路边汽车站,  相似文献   

16.
去年6月7日,听说吕岩松奉命从贝尔格莱德回到北京,报社立刻决定派我采访吕岩松。 6月8日上午9点。人民日报社大礼堂,我终于见到了吕岩松。他既没有东北人的高大威猛,也没有一般英雄人物的矜持。他的外表确实很平凡,就像邻家的一个腼腆的男孩。我记得当许中田总编辑请吕岩松向大家讲话时,他实实在在地说:“我来报社10年了,今天是第一次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话。”大家笑了,邵华泽社长请他坐下慢慢讲。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记者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太  相似文献   

17.
欣慰的盘点     
报社即将迁入新型智能化办公大厦,据说不会再像老办公室有这么多橱子、柜子了,我下决心趁此好好清理一下我这满满一橱子的宝贝“家当”——存报,好轻轻松松乔迁“新居”。整整两天的劳累过后,望着那厚厚的三大本装订成册的300多期报纸,心里竟涌起一股成就感和自豪感。是呀,转眼与报纸已结缘9年,不觉间我也从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青春少女步入了而立之年,由过去被人叫做“小编辑”而今却常被称做“大编辑”了。时间在变,年龄在变,称谓也在变,而我对报纸、对编辑这份工作的感情也在变,那就是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离不开了!我9年的报纸从业经历中,做专刊责任编辑竟占了整整6年。翻着6年来精心编辑的这300多期版面,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幕幕版面内外的故事。至今我特别珍藏的1张报纸,就是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月9日.全军和武警部队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颁奖仪式结束的当晚.我相继收到了17条短信和9个电话。其中。我最在乎的几个人的观感出乎我的意料:军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张继钢发来的短信只有18个字,评价却意味深长:“没想到新闻人也能把舞台仪式做得这么好!”《班长之歌》的词作者杨林昌专程从兰州赶来听他的歌,看我们的舞台呈现。  相似文献   

19.
我做党报通讯员30多年,也曾被一些报刊、电台聘为特约记者。可近日接到湖北一家报社的《聘请简章》却使我十分惊异。它告诉我,如愿做“特约记者”,请寄“登记费和工本费”15元;做“特约通讯员”,寄10元。款到即发72开精装盖有钢印的证件。凡应聘可享受稿件信息优先、稿费优惠等待遇。我愣住了:要我做“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无非是要我为该报提供稿件、信息,有时搞点征订工作吧,为什么还要我缴那么  相似文献   

20.
金石明 《中国记者》2022,(11):68-69
<正>当得知自己获得本届“长江韬奋奖”的时候,我想起来更多的是我记者职业的开始,那时候,我只是单纯地想做记者。我是做了八年的语文老师后,再来做记者的。那时,我即将30岁,已是而立之年,想起高考时的“新闻”第一志愿未能如愿,选择了重新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