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而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离不开新时期我国的大众文化建设.我国大众文化建设要用科学理论引导,保证正确发展方向;要进行人文提升和综合创新,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分支,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求神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体育运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社会是鱼和水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彼此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4.
迪尔凯姆社会团结理论认为,正常的社会分工将有利于社会的整和与进步,有利于在社会成员之中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从而为建立社会秩序提供了保证,同时,复原性的法律也会发挥着维护社会团结的功能。这对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社会和谐需要集体意识的维系,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规范职业群体的行为,把依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建立社会宏观调空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迪尔凯姆针对社会变迁与社会冲突提出了“社会团结”理论,其旨在通过对社会团结、社会分工及集体意识、社会解组等问题的分析,寻求社会整合与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这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的借鉴意义,为我们在经济、道德文化、法制方面提供了现实、可行且有效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展全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对于调动各民族积极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和谐融洽是中华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是构建新型民族关系的根本出发点;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是构建新型民族关系的根本任务;民族区域自治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7.
尚行 《安徽教育》2010,(4):25-25
<正>建设和谐社会,要抓住关键,把握基本要求。一、和谐社会是共同建设的光荣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战略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要做到"六个把握"。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启示,即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国家政治生活主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统筹兼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方法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党的统一战线具有“团结、协调、凝聚”作用。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形成充满活力的经济环境、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公平正义的思想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0.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分别对应于静态和谐与动态和谐。从社会和谐的角度论,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启发我们应识别和区别对待存在于社会个体身上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异质性。借助这样的视角领会和谐社会的议题,便于我们进一步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文化中体认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的思想资源,挖掘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民族大团结是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大团结,是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政治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宣传党的民族思想政策、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加强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思想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对维护社会主义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论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启迪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人,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重要手段是“两手抓”。  相似文献   

13.
节奏与美     
美是在人和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美是客观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自然中的美是自然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社会中的美 ,是社会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艺术中的美 ,同样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 ,美 ,就是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一个在中西文化中都曾有所体现的社会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和实现的可能。这种新型社会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等多种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5.
肖潇 《培训与研究》2006,23(10):60-62
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本文就政治文明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行讨论,力求阐明政治文明在和谐社会整体结构中的首要地位及政治文明对和谐社会构成要素的制约关系。并通过对政治文明内在结构的系统分析,具体论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家统一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家统一与建设和谐社会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繁荣昌盛的关系进行剖析后,进一步揭示出当前统一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贫困生问题是事关校园和谐的关键。解决贫困生问题,要依靠制度,保证贫困学子上得起学;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好好上学;要培养能力,促使他们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团结是我国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和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是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bstract:
National unity is an important safeguard for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China.To enhance and make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ethnic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 prerequisite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harmonious campus.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当代中国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彰显了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打造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理念。"美丽中国"首先指称的是一种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又表征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体现了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的有机统一。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托,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协同推进和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当代中国生态建设的必然逻辑,它必将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