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到新华社工作近10年,唯一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我所在的新华社对外部中央新闻采编室是“没有午休”的小组,我本人则是从来不吃早饭的记者。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新闻工作是一项让你干着干着不知何时就可能倒下的工作。我本人心脏也经常不规则地跳动,可也检查不出毛病来,没准哪一天就“英勇就义”了,然而,我还是对新闻工作痴心不改。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一间办公室里,我访问了范瑾同志.她过去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现在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是记者访问时的任职,现在任北京市政协主席.——编者)我问了问她的健康情况后,话题就转到预先约定的题目:报纸的群众工作. 范瑾同志说:“题目很大,从哪儿说起呢?直截了当地说吧,群众工作是报纸的命脉.”一句话道出了报纸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据调查,新闻工作者的劳动强度仅次于煤矿工人。对于我这个从事了20多年新闻工作的人来说。体会很深。苦不?我的工作时间是全天候:累不?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翻山下井踏戈壁采访。然而,令我欣慰的是,书柜里的一本本获奖证书。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我在区内外获得各种奖项20余次,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步入社会的第一天就与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在乡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10多年了。历届领导重视宣传工作,关心支持《新闻爱好者》的征订与发行,给我们通讯员每年都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我从第一次阅读《新闻爱好者》开始就喜欢上她了,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是她使我走上成功之路,使我由一名农民通讯员转正为乡政府的一名国家干部。在这里,我代表广大基层通讯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新闻爱好者》。《新闻爱好者》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多彩,每个栏目都适合通讯员的口味,真可谓“知识库”。她给新闻工作者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增长了知识,工作…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06,(2):70-71
党委宣传系统:博兴县委宣传部刘国升把握好舆论导向,确保只帮忙、不添乱。建立新闻预警机制,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早介入、早解决、争主动。即墨市委宣传部张正杰累并快乐着,是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7年来的最大体会。干新闻,不会重复昨天的工作,每天都在创新。我觉着这是一项  相似文献   

6.
高峰同志于2013年1月28日逝世。我怀着哀伤的心情,怀念高峰同志心无旁骛,痴迷新闻,为党为人民奋力工作的精神。我与高峰同志在河北日报社一道工作几十年。她是我钦佩的一位女记者。她成果甚丰,声誉甚优。1987年,全国恢复评定新闻职称时,她是第一批被全国新闻高级职称评委会评为高级记者的。高峰同志在45年的新闻生涯中,乐其业,尽其责,竭其力,矢志不渝地为党、为人民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  相似文献   

7.
其实.在十二年前我来当兵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阅读《新闻与写作》了。六年前我在武警景德镇支队任新闻干事时.仍一如既往地订阅。这两年.我调任武警江西总队新闻干事从事电视新闻工作.手中捧读的依然是她。我对《新闻与写作》情有独钟,主要有三大理由: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缘     
新闻是缘,好多种缘。 1975年,当我18岁高中毕业,走进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大门时,实在是想成为一个作家。新闻工作可以接触各种生活,给了我这种至今没能实现的妄想。但我有缘喜欢上了新闻报道工作。 1978年,当我参加高考时,并不想离开我已经喜欢上的新闻工作。所以,当报考志愿表平摊在我的面前时,我毫不犹豫地写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从第一志愿到最后一个志愿,都是它。而在“如果此志愿未被录取,你是否服从分配”的栏下,我坚定地填写道:不服从!我好有缘:我没有离开新闻的行当。 1982年,中国青年报选中了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我至今认为,这是我最大的缘份。从“怀才不遇”到“怀才误身”,几乎是青年知识分子命中注定需要迈过的门槛,中国青年报使我避免了这炼狱的煎熬。她划出的平  相似文献   

9.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10.
车窗外蜿蜒起伏的山路、银装素裹的梯田、零零星星散落山野里的小村落……这是16年来,我最常见的景色.我热爱脚下这片土地!这片土地是中国西北的乡村,尽管她贫瘠落后,但她像母亲一样从未嫌弃过我,她是滋养我采写新闻的源泉;尽管她偏远封闭,但她是我新闻事业的良师益友;尽管她荒凉贫穷,但她是我挖掘的“新闻宝藏”.  相似文献   

11.
读者之声     
山东省平度市档案局刘保国:1993年,我用12元续聘了新闻辅导老师——《新闻与写作》。我订阅《新闻与写作》刚两年多,但已十分喜爱她。她一年为我辅导12次“课程”;她设有我特别喜欢的“讲座”如:“新闻采访系列谈”、“新闻来稿评析”、“新闻标题写作”、“视听之友”、“当好通讯员浅  相似文献   

12.
"我庆幸生活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我更庆幸选择了以责任和创新为内核的新闻工作。新闻,是这个世界给我的最好礼物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疆经济报第二编辑部主任冯永芳如是说。选择新闻,是她在人生路上做的最坚决的一件事。那时,她在单位的子弟学校上高中,学校规模很小,没有条件做到文理分班,可她还是固执地选择了文科,这就意味着,没有老师教,得靠自学。现在回忆起来,她也仍为自己当初的"一意孤行"而感到惊讶,这完全是在用青春和前途做赌注呀,但她竟然成功了,考上了兰州  相似文献   

13.
在党的十三大期间召开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日报的一位男同志第一个拿起话筒,声音宏亮地提了两个问题。这对千百万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讲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有一位美国人看后十分兴奋。第二天,她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与激动,告诉她的中国朋友们说:“他曾经是我的学生,我真为他感到骄傲。”这位美国人名叫朱迪·波伦鲍姆。1979年到1982年,当她还是位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姑娘时,便来到中国,先后在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和中国日报社工作.去年9月,她又自费回到中国,为撰写一篇题为《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作用和新闻制作》的博士论文积累素材。并在北京广播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个刚开始做新闻宣传工作没两年的基层业余通讯员,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新闻写作一知半解,仅凭着一股年轻人的热情和干劲,便不停地写,其结果是屡投屡败,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苦闷异常,烦躁不安,甚至怀疑自己不是写作这块料!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厂政工干事送我几本《新闻三昧》。我如饥似渴地仔细阅读,《新闻三昧》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使我受益匪浅。自与《新闻三昧》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我与她的感情加深了。我每月都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待她的到来,收到后又迫不及待地细读。《采写经验谈》教会我许多写作技巧;《采访生活》了解了精品、名篇的作者不懈追求的精神;听到《通讯员园地》各路写作人才在此交流、沟通、畅所欲  相似文献   

15.
刊中报     
老师邓军江一纸调令将我推到新闻干事的位置上。从未涉足新闻工作的我,顿时慌了手脚,感到肩上担子突然沉重了起来。一个多月过去了,我没有只言片语变成铅字,心情别提有多糟糕了。一个晨曦微露的清晨,满怀委屈和苦恼的我,第一次给她──我的女友写了一封报忧信。得知了我近况的女友,居然一改往日的恬淡,变得分外热情。她来电话说要我立即参加解放军报社的新闻函授,我颇纳闷地问她是怎样知道部队有这个中心,她格格地笑而不答。把学费寄出去的那个星期六下午,我在办公室里加班,竟意外地接到女友的电话。她问我是否已参加函授,又问…  相似文献   

16.
又到了订阅报刊杂志的时节.我再次豪不犹豫地选择了<新闻与写作>.这是我从1986年以来,第20次自费订阅这本被业内人士喻为"正经人为的正经刊物".20年来,我能顺利走过从通讯员,到市电台记者、新闻节目责任编辑的历程,离不开她的引领:八十年代,孙世恺的<新闻写作语言技巧>、胡文龙的<新闻小言论写作得失谈>等系列专栏文章,教会我如何把握各种全裁稿件的写作;九十年代,艾丰的<新闻写作方法谈>、商恺的<乔木颐园话新闻>等栏目,告诉我如何研究新闻业务;至于当今的<名师教案>、<采编提示>等栏目,则给予我新闻前沿理论和前沿信息,使我在新闻实践中有了努力的标抽向. 了<新闻与写作>.这是我从1986年以来,第20次自费订阅这本被业内人十喻为"正经人为的正经刊物".20年来,我能顺利走过从通讯员,到市电台记者、新闻节目责任编辑的历程,离不开她的引领:八十年代,孙世恺的<新闻写作语言技巧>、胡文龙的<新闻小言论写作得失谈>等系列专栏文章,教会我如何把握各种全裁稿件的写作;九十年代,艾丰的<新闻写作方法谈>、商恺的<乔木颐园话新闻>等栏目,告诉我如何研究新闻业务;至于当今的<名师教案>、<采编提示>等栏目,则给予我新闻前沿 论和前沿信  相似文献   

17.
训练编辑(training editor)肖特(George Short)先生原先在美联社任职,十五年前当聘来此中心工作。听我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创办七年来请了拾多位外国专家讲授新闻写作,其中多数是美国人而没有一位英国教授时,肖特先生毫不讳言地说:“美国的新闻教学不行。”这是我今年一月在伦敦参观访问一周中第二次听到这种说法。此说对我颇为新鲜。是否过于武断?抑或有些道理?这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但不论怎样,肖特先生的话倒是更激起了我想了介英国的新闻培训工作的兴趣。英国是世界上新闻事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她具有在实践中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丰富经验(学徒制)。这十多年来,英国也开始出现了学院制的培训方法。全国性的和地方的训练中心或训练班相继成立,正规的新闻院系也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8.
如逢知音     
提 笔 ,窗外阳光入窗。我翻阅案头的报刊 ,《新闻记者》杂志跃入了我的眼帘。哦 ,她是我提高新闻业务的好帮手啊。很多的夜 ,读它的文章 ,我不知不觉地走进一扇扇新闻业务小天地。当初借来《新闻记者》时 ,我正准备评职称。为了应对所要写的论文 ,我来了个临时“恶补”。不料这一补 ,自己精神爽快地站到了这既陌生又熟悉的新闻学术前沿。如今我虽然已经到出版周期较长的杂志社工作 ,但难以割舍的是我的报纸情结。因将散文的笔法用之于新闻 ,是新闻领域还是散文领域 ?我时常静静地站在这两者之外观望。难忘有一天 ,读到《新闻记者》上刊登的…  相似文献   

19.
仅仅在路上     
2009年,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作为一名青年编辑记者,我时常庆幸自己能够一毕业就加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辈们常说:"工作的起点就像人生的指向标,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 能够加入最重要的广播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我的幸运,同时也令我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成为一名好记者,新闻工作是严谨的、对待工作自己不能有半点马虎."工作三年来,我常常意识到,作为记者,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这不仅是在从事新闻采、编、播工作初期阶段,而是将会贯穿整个新闻的职业生涯中.  相似文献   

20.
余志刚 《中国广播》2006,(6):75-75,74
我采写的广播新闻故事《一元五角钱三十八年情》荣获2005年度浙江省优秀广播作品二等奖。这对于走上新闻岗位不久的我来说是个莫大的鼓舞。《一元五角钱三十八年情》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38年前,一位山村女校长不忍心看到她的学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