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个真正的球迷,那么最具代表性的应算是“胜也爱你、败也爱你”了。联赛赛场是每个球迷都非常向往的地方,也许只有坐在球场的看台上才可以使他们觉得离足球很近,球员的生语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和神秘的、带着这份好奇心,我决定跟随他们做一次“探密”,看看国安队的生活,看看球员足球场内和场外的生活写真。  相似文献   

2.
四川的球迷对中国的足球文化是有贡献的,他们所独创的“雄起”和“下课”这两个有着鲜明四川语言特色的词,已成了中国足球领域里共用的、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四川足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这期间,球迷的“雄起”起了很天的作用。他们的定位很低,他们知道自己的球队还很弱小,于是他们只需求自己的球队有一种精神,这就是“雄起”。于是,四川的足球在球迷的呼唤中果然雄起,在中国的西部树起了一面大旗。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当四川的足球真正的雄起之后,我们的那些可爱的四川球迷心也野了,眼眶和定位也高了。在他们的心中,容不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09,(10):156-156
不得不说,许多球迷抱怨,乒超联赛赠票太多,很多人去现场看球却不懂球。造成现场氛围很不“和谐”。也不得不说,不少球迷依然对球星们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他们永远是那么盛气凌人。但看完这期声音,看到这些亲临现场后球迷发出的声音,也许你也会发现。  相似文献   

4.
美联社评论说:这可能是史上最令人震惊的系列赛。我觉得完全可以把“可能”去掉。火箭所制造的,不仅不断让所有球迷吃惊,恐怕也让他们自己吃惊了,正应了那句“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5.
飞花 《新疆体育》2001,(7):30-33
米卢登陆中国之后,最先提出的具有爆炸性的原则性词汇便是“享受足球”。但什么叫“享受”?这对习惯了数十年来“忧国忧民”和“刻苦努力”的中国球迷、媒体、运动员、管理层都是匪夷所思的,因而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质疑米卢,总觉得他这么说是为自己找台阶,是绝对的“真实谎言”。  相似文献   

6.
“高度的热情,高度的文明,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在中国、伊朗足战之后,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对沈阳球迷的四句评语。这在中国体育史上足个开篇。政府官员对沈阳球迷的充分肯定使人们对“球迷”的认识开始变化了:他们不再是“乌合之众”、“疯狂之徒”,而是中国体育的又一大军和坚强支柱,他们唱响的球迷之歌是民族精神之魂。  相似文献   

7.
大家好!你们可能都喜欢叫我“棒子”。说实话.我还真挺喜欢这个外号的。“棒子”的意思就是总会给予敌人最致命的一击,这也的确符合我的性格。另外,这个外号与我的名字也有关系。我觉得只有球迷喜欢的队员或者是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球员才会被起一些外号,这说明有许多球迷喜欢我。我也爱我的球迷。我爱他们。  相似文献   

8.
中国球迷有多少没人做过统计,可要说同世界各国球迷人数相比占第一位,不会引起怀疑。然而,中国球迷是尴尬中的球迷。中国球迷是悲哀的,他们有嗓门有热血有激情,却没有一支使他们骄傲的足球队,足球队尽使他们掉泪窝火、黯然神伤。中国球迷是贫乏的,他们很少过一个快乐充实的周末,每年只能看到不足十场的甲级联赛中的主场赛事,这还是拥有甲级队地区球迷们的“专利”,更多的中国球迷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9.
不知为了什么,在这些日子里,身边总有那么多不快乐的球迷朋友。在他们眼中,我们的足球似乎就是假球、黑哨、失败和绝望的代名词。作为千千万万中国球迷中的一个,我想问一句:“难道足球真的不能让我们快乐起来吗?”每当我谈出一些“足球游戏论”的观点时,经常被球友们抢白得无地自容。在许多球迷眼里,似乎足球真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真的代表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历数中国足球几十年的悲壮家史,无不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可我不这么想,我也是个痴心不改的球迷,也盼望着中国足球能早日冲出国门。但话说回来了,冲不出去又怎么了?中国足球一直上不去,可咱中国体育不照样步入辉煌,成为世界四强之一吗?巴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2月初,国际足联给了亚洲4个2000年世界杯参赛名额。除去日,韩的2个名额,实际仅给了2个名额。这让不少亚洲球迷,特别是中国球迷颇为失望。笔者起初也愤愤然,觉得国际足联此举太不公平,后静心细想,只给亚洲2个名额,也有“道理”——一、亚洲足球水平在世界上仅属“二流”,增加一个二流,等于减去一个一流,如此,不只会降低世界杯的质量、水平,也可能冲淡球迷观赏日、韩世界杯的兴趣。在’98法国世界杯上,亚洲的四“精华”被欧美列强摆得平平的,让咱广大的亚洲球迷颜面大丢,深感“不好意思”。二、中国足球水平也未必就敢称是一流,多一个名额与少一个名额,好像对中国足球来说是一回事。若有真功夫,即使仅一个名额也非我莫属。球迷早有调侃,有三个线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足球的改革,第一次把足球真正带人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三年职业足球联赛推动的不仅仅是中国足球本身,还极大地推动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球迷群体的发展。在火爆、激烈的球市背后,出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球迷故事。尽管在他们身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他们仍然不失为中国足球运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刊从本期开始,专门开辟“球迷的故事”栏目,专文介绍球迷群体中一些富有传奇色彩和感人经历的故事。同时也欢迎广大球迷,记者、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讲述发生在你自己或你身边的球迷故事。  相似文献   

12.
球迷病人     
中国球迷整体有疾患我是来自曾经是“金牌球市”成都的一个球迷,我曾经以为我们的球迷是全世界最执着、最可爱、最没有私心的球迷,我能做为其中的一员而骄傲。但是几年来的职业联赛在印证着我们差得好远。我们昔日球市从半夜排队到近年的门可罗雀,已经唱出中国球迷的一曲挽歌。很多人已经不愿为“假球黑哨”充斥的足球捧场了,很  相似文献   

13.
国安留洋生     
邵佳一:足球之外的收获 记得邵佳一很喜欢摄影,他还说过要买一台很棒的照相机带到德国去,问起他技术怎么样了,他腼腆地一笑:“不行,差远了。” 谈起德国之行,邵佳一有一箩筐的话要说。他觉得自己的收获太小了,不是很满意。 “法兰克福是德国的金融中心,人口素质要比中国高,城市非常漂亮,那里的居民非常好客,我们住的宾馆经理就在生活方方面面照顾我和王硕。” 到法兰克福主场看比赛是一种享受,“德国球迷与中国球迷不一样,他们看球不为发泄,不是单纯为了热闹。真的是胜也爱你,败也爱你。有一次,法兰克福0比2落后,但是满…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06,(10):I0018-I0019
国球之友 外籍球员纷纷参加乒超联赛,使联赛增加了一些情趣。 首先,乒超联赛有了点世界性比赛的味道,让很多中国球迷不出国门,甚至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外国高手的球技。过去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现在可以说,“球迷不出国,可看天下球”,哈哈,不亦乐乎!看来,还真应感谢这些外籍球员的加盟参赛。当然,外籍球员也会感谢中国球迷为他们创造了过去他们很难享受到的热烈气氛。他们会感叹,中国球迷太热情了!太可爱了!要说打乒乓球,还是在中国过瘾!  相似文献   

15.
沃尔夫斯堡近段时间成为了中国球迷口中的热词,频频出现在各大体育报纸上.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球员张稀哲即将加盟该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狼堡”目前高居联赛第二,是追赶拜仁的最强力队伍,他们的优秀战绩也让球迷开始关注这支虎狼之师. 于是,自2009年拿到德甲联赛冠军五年后,“狼堡”又一次进入到中国球迷的焦点视线内.  相似文献   

16.
山东鲁能泰山队一直以来都是一支可以对任何球队产生威胁的队伍。但不知为什么前两年的甲A联赛,他们总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因此成绩也是不上不下,处于中游。今年,南斯拉夫籍名帅桑特拉奇接管帅位之后,球队的整体面貌令人耳目一新,是公认的已经发生质变的球队之一。那么这种变化究竟体现在哪里呢?专家有专家的见解.球迷有球迷的看法,但体会最深的莫过于泰山队的队员们,就让我们听听他们是怎样评价自己的球队的.我觉得球队最大的变化体现在整体技、战术的打法上。当初殷指导采用的主要是防守反击的打法,去年金正南指导带队时…  相似文献   

17.
四年一度的欧锦赛,集结了欧洲的足坛精英,就要开打了。在这样的一个夏日,欧锦赛无疑会令天下球迷们非常兴奋,绿茵场上,球星们将用他们的光芒耀亮追随者的眼睛。然而每逢大赛,都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也是欧洲各大联赛中的闪耀之星,却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错过比赛,留给球迷们无尽的遗憾。而他们自己或者也会用无奈的语气说:“那么,我去度假吧。”作为球迷,我倒是希望他们去度假,千万不要出现在看台上,也好让球迷们在这个夏日彻底地忘记他们……  相似文献   

18.
超级球迷“飞力普”金汕中国的超级球迷中有三个为足球而离婚的汉子。我与他们不同,我是一个为足球而不结婚的男人。“飞力普”的由来同罗西、小平头、小皮球等“足球疯魔”一样,我也有艺名,我身份证上的名字叫王伟,绰号则叫“飞力普”。球迷取名都琅琅上口,这样便于...  相似文献   

19.
中国足球一次次在国人面前触礁,而目前广大的球迷却显得比任何时候都要沉着、理智,致使几乎所有的报刊都评论说:“中国的球迷更成熟了”!是中国的球迷更成熟了吗?笔者在此不敢默认和赞同,而是认为在这种“成熟”的后面有更多的是失望、冷漠。他们曾一次又一次为中国队呐喊助威,而看到的是一  相似文献   

20.
足球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看台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看台文化”仅是“球迷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宽泛的“球迷文化”所涉及的空间和形式不限于“看台”,但“看台”毕竟是其中最重要的载体。我在1985年的“5·19事件”后,迅疾写出并发表了一篇纪实性文学作品《5·19长镜头》,事隔十几年,仍有人记得,为什么?也未必是我那文章写得有多么好,我想它的长处,无非是把对足球文化的探讨,从绿茵场内延伸到了看台乃至看台以外,把中国球迷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球迷,他们在整个中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