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其"的含义以及《辞海》中"主语"的定义,对5种编辑出版类期刊和3种语言文字类期刊中"其"的用法进行辨析,认为代词"其"在白话文里能够用作主语.  相似文献   

2.
施玉丹 《大观周刊》2011,(17):70-71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产生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而英语属印欧语系;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汉语和英语在表达习惯、句法结构、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差别。本文从几个方面切入对汉英句法逻辑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改病句     
编辑要爱抠字眼,对于错别字和病句要敏感,这是需要培养的职业习惯。我择取了一些看稿当中摘录的病句,愿与读者共同切磋。例1 飞机是在大气中飞行的运载工具,有着许多的特殊要求,决定了飞机机加零件的下列特性。分析例句中缺少主语。该句子共有三个单句。只有一个主语,即“飞机”。对于前面两个单句。主语都是“飞机”,因此第二个单句可以省略。但第三个单句主语应该是“特殊要求”,如果这里省略,使人误以为沿袭前面的主语,造成意思不清。应在“决定”前面加上指示代词“这”作主语。例2 监控计算机是监督各机床的工作,并对各机床分配任务。分析例句中谓语重复。“是”和“监督”、  相似文献   

4.
三、无主句和省主句不同于缺主病句句子的一般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完全句至少应具备主语和谓语。不完全句在全民语言中十分普遍,例如表示自然现象的“出太阳了”,表示祈使命令的“站住”,表示感叹的“真漂亮”,标语口号“振兴国家”,以及独词句“好”,等等。这些不完全句在科技语言中极少出现。而全民语言中表示存现(消失)的句子如“桌上有本书”和蕴含泛指人的主语的泛指句如“不自由,毋宁死”这两类句式在科技语言中却用得极为广泛。前者如“在两相之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在人类言语交际中,有些数词超越了确指的范畴,呈现出语义上的模糊性.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数词都存在模糊性.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数词的模糊性,分析其现象、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何雪竹 《大观周刊》2012,(52):307-308
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重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然而其出现频率和表现形式存在很大差异。本文拟将英汉两种语言中及英汉互译时常见的重复略作归蚋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总蛄出一些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一个句子包括主语和谓语,这是世界各国古今语言的通例,汉语自然也是这样。主语和谓语的配合必须恰当,达到语言的纯洁与健康这一目的,不能不合事理,不能随便说成“上海西郊公园的风景建设得更美丽了”(“风景”和“建设”配不拢,应删去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以存在于英汉文化中的"马"这一寻常事物作为剖析对象,比较英汉语中有关于"马"的种种表示法,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基本异同点.马年折射出英汉民族习俗的差异,马的称谓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字和词语体系范畴中的不同特点,有关"马"的词汇及习语反映了"马"在不同文化中人文意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谭小梅 《大观周刊》2011,(27):26-26
1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难点 语言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于本文化群体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群体,则是非常陌生的。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群体,于是,当不同语言群体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汇空缺,即无法在非本族语言的范围内寻找到能够表达其意思的相对应的词汇,而这些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上。  相似文献   

10.
刘苗 《大观周刊》2011,(38):22-22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网络上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hold住”就是其中之一,它的迅速走红离不开网络的昔及与应用。其主要结构特点是由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结合而成。它的使用已经遍布整个网络,因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交际用语,  相似文献   

11.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许多岗位上专业地依靠文字或者语言谋生.不括值夜班的人填写“夜班日志”以及小学生写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总结”这种初等的功夫,单是终日里以堆砌文字为业,其从业者就不可胜计了。不说作家.我们说记者。而记者与作家是一样的,像初等的文字工作者那样,易于在摆弄文字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基于习惯以及惰性的投机取巧.值班时写一句“平安无事”.写总结时说“自己几个月以来加强学习,进步很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按照语言符号以及非语言符号这两大分类对“网瘾之戒”中的镜头进行实例分析,研究人物话语所代表的语言符号以及人物表情代表的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意义,并且通过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研究,探讨电视新闻文本是如何将其要表达的意思传递出来与大众沟通的. 本文实例分析“网瘾之戒”中“被访者镜头+空镜”“被访者镜头+记者镜头”“被访者镜头+被访者镜头”这三种镜头组合方式的运用,从镜头内部以及镜头之间的联系剖析其产生的效果和传递的符号意义,从而发现不同组合方式在传递符号意义时的不同侧重点.  相似文献   

13.
程帅 《大观周刊》2010,(46):23-23
本文选取英汉两种语言中色彩词“黄与yellow”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学角度比较其在两种异质文化中语义上的异同:探究隐藏在语义背后的不同民族文化、心理、视角等作用下黄理解的相通和相异之处,旨在增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略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英汉谚语之间也存在差异。从谚语起源和文化内涵方面进行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希望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语言的奥秘,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不理解或误解。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主语“舆论”,谓语“监督”,意思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的形态,对各种权力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政治家、文学艺术家、演员、有意面向社会的企业家和其他社会活动家,其中包括著名记者)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表达看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表达的主要渠道,便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表达的内容可以是赞扬、建议、批评,其中主要的形式是批  相似文献   

16.
刘婉婷 《大观周刊》2010,(37):27-27
隐喻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英汉文化有差异,英汉植物词汇隐喻意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结合范例对部分英汉植物词进行对对比分析, 可以认识到文化对词汇演变的制约以及词汇所载蓄的丰富文化。  相似文献   

17.
“Transpromo”是近年才在市场上出现的个新名词,它由“Transaction(交易买卖)”和“Promotion”(市场推广)“两个字组合而成。“Transpromo“的意思是指在与交易有关的文件上进行产品宣传的工作,我们习惯将它译做“账单广告”。  相似文献   

18.
张郁 《大观周刊》2012,(41):37-37
称呼语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具有的文化色彩是非常浓郁的,本文从历史,文化,社会等角度探讨英汉两种语言的在这方面的差异,以期更好的消除跨文化障碍。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同一些基层通讯员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常为辛辛苦苦采访写的新闻很少被采用而苦恼。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提高稿件采用率的问题,我觉得有一些通病是需要引起注意的。不少稿件未被采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者行文马虎,懒得在新闻语言上下工夫,这直接影响到准确、鲜明地表达主旨。一些同志写稿用语或是含含糊糊,颠三倒四,弄得意思朦胧;或是习惯于套话空话,干巴乏味,令人不堪卒  相似文献   

20.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兼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翻译英汉习语要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就要同时处理好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矛盾.既要遵循英语习语的本意,又要译出其蕴涵的文化,同时还得考虑译出语的信息传递度.本文试图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特点的借鉴、汲取和兼容的角度,探讨英汉习语翻译文化的兼容性和可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