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代中国正面临巨大的社会改革和深刻的文化转型,消费文化的盛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的流行泛滥造成价值紊乱,理想失落、信仰缺失成为社会之病,传媒作为公共机构负有提升社会文化品格之重责.文化人物是社会真理、正义、良知的担当者和守护者,在消费时代有其自身价值:其文化品格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文化格调,其社会关怀意识、理性批判精神则有助于提升公民素养,在此基础上建构文化认同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中西经济文化虽然存在种种差异,但同为人类社会,就必然存在共性。1.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现代“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而提出的人文主义,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它是新闻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今天,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人的发展,在中西方社会新闻报道的内容中,人文关怀也由此被赋予了更为宽泛和深刻的意义。中国的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角色,人文关怀是其新闻活动必然的一种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  相似文献   

3.
荣斌 《声屏世界》2006,(4):45-46
一档法制栏目要想真正形成品牌,只有走个性制作、个性表达之路,用主持人的个性品牌来提升栏目的个性品牌。一个法制节目主持人要想真正在节目中彰显个性,形成品牌,核心在于是否具备关怀意识。法治关怀历史上凡是被称道的法律都是以对法律的终极关怀为基础的。“终极关怀”是人的关怀,离不开人的诉求。就法律而言,人们诉求的就是公理、正义和公平。“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将形同虚设”。①这里的信仰就是对法所表现出的忠诚意识、巨大的信任和高度责任,它包含着社会对法的理性推崇,寄托着现代公民对法律的终极关怀。法制节目不论是普及法律…  相似文献   

4.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众传媒要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与大众对于传媒的文化信仰相关.在具体的传媒运作中,大众传媒通过控制、选择、策划、营销实现自身的社会影响,而大众对于传媒内容的理性评判又表现出明显的有限性,这正是大众传媒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需要.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众传媒应是一个人文关怀者、社会前瞻者、文化生成者与建构者.  相似文献   

5.
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李申先生主编的《中华大典·宗教典·儒教分典》出版是中华"盛世修典"传统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现代社会对于宗教和传统儒学文明的新认识. 根据"哲学讲理性,宗教重信仰"和"人是理性及情感的社会动物"这样的知识性命题,"儒教"作为表达中华民族情感的信仰方式一直作为文化染色体存在于其民族性格之中,是司马迁所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由此而推论,"儒教"就是关乎"天人之际"的"终极关怀",即"天命信仰".也正是根据这个"天命信仰"传统,近代儒家的士大夫才将西方"最大统一性和公共性"的信仰翻译成"天主教",意为"天下大同"和"天下为公";当代中国宗教学者才将中国主流的民族宗教定义为"敬天祭祖"的宗法性宗教.  相似文献   

6.
试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凡 《新闻界》2006,(1):129-129,128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一种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残害,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一种进步的文化思潮。它起源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其外在形态虽几经变化,但核心内容依然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包括对人的生存状况及历史境遇的关注以及对人的尊严、价值及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因此,人文主义关怀也被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人类出于生存本能的需要和猎奇心理,非常关注与死亡密切相关的灾难事件。因此,灾难报道往往是现代新闻媒体的重要传播内容。“灾难性事件由于…  相似文献   

7.
走向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图书馆学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刘君 《图书馆》2006,(1):29-34
图书馆学中的科学理性与人文取向的论争,提出了图书馆学研究究竟是坚持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等问题。本文认为,以图书馆这一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特质,因而应该从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图书馆学。  相似文献   

8.
代晓冬 《编辑之友》2012,(7):120-122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道德信仰层面的意义危机与社会政治层面的秩序危机,儒家文化所建构的民族认同镜像被击得支离破碎.面对这双重危机,五四启蒙思想家们以《新青年》为核心阵地,树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以“科学”解决道德信仰危机,以“民主”解决社会政治危机,掀起了现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企图重建现代中国的认同镜像.这种重建民族认同镜像的努力,因其所内含的矛盾,没有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双重危机,但深刻规约了现代中国的重建现代国家的历史实践,在中国出版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社会是社会文化重要的转型时期。西方传教士开创了近代以来的特殊教育,并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现代教育科学的学校体系。民国初期以后,特殊教育逐步由传教士兴办转型为国人自办,日益朝着本土化与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本文试图以中国近代特殊教育为对象,分析近代特殊教育在我国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发生与发展,揭示其过程,并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0.
邓达宏 《档案时空》2003,(12):12-15
现代高新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处于全球性的网络环境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档案工作是社会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它与人类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档案服务工作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时代不仅赋予档案工作以理性的冷静与先进的技术手段,即科学精神;而且,还给予人性的关怀与和谐的气氛,即人文精神。显然,档案工作的发展既需要科学精神,又需要人文精神。一、关于“人文”概念及档案人文发展观汉语中的“人文”一词,源于《易传》的一则彖辞。①诠释《易·贲》卦辞的这则彖辞,将“人文”与“天文”对举,说是“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  相似文献   

11.
一广播电视在应对和处理社会各种风险,营造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大业的文化舆论气氛中,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责任。社会双重转型是在中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推动下,由我国学者以独特的学科视角,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式和  相似文献   

12.
随着西方印刷技术和图书编辑发行体系的引进,中国近现代报刊积极参与了中国社会、文化、学术的转型与重建。作为综合性“文人”刊物,《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1949年停刊。该刊一直站在时代的潮头,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社会身份重新定位与拓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微妙的角色,与此同时也渐渐形成了浓郁的智识气息与理性风格。  相似文献   

13.
张丽霞 《新闻窗》2009,(4):30-32
近年来,新闻媒体开始注重在报道内容上向弱势群体倾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新闻的人文关怀已经逐步成为媒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标志,成为媒体品位和格调的一种尺度。人文关怀是人文主义基本内涵的分史睦外延。把“人”作为推动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主体,关注“人”的生存;并对其基本社会权利、生命、人格和尊严给予应有的尊重,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传统人文关怀的内涵核心。人文关怀这一理念被新闻媒体所借鉴和应用,其原因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关杨 《青年记者》2013,(2):22-23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将对人文主义的呼声引向了新的高潮,呼唤人自身的解放,强调对于人性、人的个性、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提倡追求幸福和自由。现代人文主义则主张人权神圣不可侵犯,达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新高度。虽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几经变迁,但其核心特征是一致的,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非神学观点规定的"人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也非科学观点所阐述的"人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传媒要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与大众对于传媒的文化信仰相关。在具体的传媒运作中,传媒通过控制、选择、策划、营销实现自身的社会影响,而大众对于传媒内容的理性评判又表现出明显的有限性,这正是传媒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需要。不可否认的是,对传媒持有理性批判力的受众主要集中在数量较少的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我们又常常忍不住去假设。对于陈独秀,我的假设是,如果他在1927年之前去世,那么今天对他的政治评价肯定会完全不同。非常明显,中国现代文化和中国共产主义道路都与这个人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他顺应时代潮流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导致中国文化从古代向现代转型,从此以后,维系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古代文化作为类型开始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现代文化类型。作为个人来  相似文献   

17.
美和审美都不可避免地依附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文化的发展是缓慢的,渐变式的,而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动荡、激烈的发展过程,社会文化、审美文化也都随之发生了剧烈变更。特别是现代消费文化带动下的审美文化冲破了传统审美的规定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审美文化,本文通过对传统审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进行论述,揭开现代审美的功利化和商业化特征,以期为现代中国大众审美文化在全球村的历史条件下寻找本土语言。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包围的现代社会,青年人已经成为媒体塑造的一代人。媒体对于人的生活产生何种影响便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媒体对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对培育安定的社会,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具有尤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媒体要以真正的人文关怀即科学而理性的人文关怀为复归和基点,积淀其具有的强大说服力与感染力,成功地完成舆论引导和监督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我们免不了要追问,"刺猬"是我们的农民挣脱封建伦理迈向现代社会所要的结果吗?很显然不是。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本应造就的乃是现代人。不解决这个问题,乡村社会中的道德、信仰问题便不能得到解决。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谭同学,三联书店,2010夏村社会:中国江南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萧楼,  相似文献   

20.
图书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阶段性转移工作的逐步深入,出“精品”已成为各家出版社的共识。所谓“糖品”,除了装帧、印制上的精以外,更重要的应体现在内容和价值上精品,即具备较高的文化品味,较大的科学含量和较多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在价值上必须能为社会提供人生定向、心灵的归依和信仰的关怀,但更为关键的是图书所具备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