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轼与王朝云的爱情生活, 堪称是中国古代才子佳人的爱情典型。朝云凭着对艺术生活的了解与体验, 对细腻感情的把玩品味, 真正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朝云使苏轼在人生的晚年, 感到普通人情感的高尚与珍贵, 她在苏轼困迫和最需要安慰的时候, 自愿付出巨大的牺牲,随苏轼南迁, 所以苏轼对她的知遇之感亦特别深厚, 甚至胜于他对前两任妻子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关于王朝云死因,苏轼在《惠州荐朝云疏》中认为:"遭时之疫,遘病而亡"。今人结合苏轼文集有认为死于瘴疫,有认为死于恶性疟疾。其实朱彧《萍州可谈》明确记载为乃误食蛇羹呕吐而死。我们比对《萍州可谈》中关于朝云死因的单则材料和另外关于苏轼的十余则材料,认为朱彧的记载并无不实。苏轼之所以要如此记载,主要是因为朝云虔诚信佛,误食蛇肉,本为犯戒,又因之致死,为亲者讳,自然不必实书。  相似文献   

3.
检阅苏轼悼念朝云的十几首诗文,不仅为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情痴情种这精神生活的另一面所感动,更为朝云这样一个小妾那种天涯海角终为伴的精神所感佩。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而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相似文献   

4.
苏轼与佛教     
本文从分析禅宗在宋代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入手 ,阐述佛教对苏轼人生观和艺术创作的影响。认为佛教对苏轼人生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穷达如一、随缘自适和乐天知命等三个方面 ,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则从思想主题、创作态度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苏轼与佛教     
本文从分析禅宗在宋代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入手,阐述佛教对苏轼人生观和艺术创作的影响。认为佛教对苏轼人生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穷达如一,随缘自知客乐天知命等三个方面,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则从思想主题,创作态度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西域文学作品中和中原文学作品中的老鼠形象有一些差距,作为代表的鼠壤坟传说和苏轼笔下的老鼠形象可以看出不同。鼠壤坟传说受佛教的影响,老鼠形象是英勇善战,机智多谋带有神秘色彩的,而苏轼丰富的生活经历使笔下的老鼠带有善恶两面的复杂性。这种形象异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文化、佛教信仰、政治背景都是造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7,(4):63-69
苏轼的寺院碑文书写,表现出多层面的佛教诉求:心系丛林,寻绎佛教真谛;反躬自省,审视生命本相;立足当下,探究济世价值;荐福先人,滋养人伦情怀。这种多维度的精神面向,是由苏轼作为居士、迁客、儒者和人子的文化人伦身份决定的。苏轼关于寺院的碑文在朝廷、士林和民间三个维度层面彰显了佛教的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一生受到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学界一般认为苏轼是信奉佛教的居士。本文通过对苏轼作品以及宋代笔记小说等史料的分析,证明苏轼不仅不是居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排佛的。  相似文献   

9.
苏轼与佛教三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苏轼与佛教”本是受到历代研究者关注的一个大题目。但真正说来,大都泛泛而论,深入探究者少,直到今天也未尝不是如此。这种状况不仅使研究不能细致深入,更难免在研究中得出不确的、笼统的、甚至错误的论断。本文下面加以辨析的三个问题:一、苏轼接触佛教的时间;二、苏轼受佛教、道家影响的差异;三、苏轼对于佛教的真正认识与根本态度,就正是分别属于上面所说这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苏轼在宦海升沉的人生旅途中,广泛结交,友情遍植;但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险恶以及人情冷暖变幻无常,他真正引为知己的朋友为数不多,而其中就有数位女性。苏轼在对王弗、朝云、柔奴、胡文柔的推重激赏中,流露了知己之感知音之赏,显示了进步的妇女观。苏轼的妇女观源自于其心灵深处的平等意识,也基于其在纷纭复杂的人事纷争中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也与其家庭父母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1.
苏轼接受的是中国禅宗,而摈弃的是印度佛教的外形。他对禅宗的接受有三个时期最为重要,分别是倅杭时期、黄州时期和惠儋时期。苏轼人生经历的这些变化,恰恰与中国佛教禅宗史以及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有着某种内在的吻合和联系。这些吻合与联系,从宏观背景上促进了苏轼对佛禅的基本态度的形成。苏轼凤翔时期主要接受佛教艺术史,倅杭之后开始渐次深入到中国禅宗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这种转变既有苏轼个人人生经历的必然性,也有与苏轼贬谪所在地域佛禅情况的吻合,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苏轼由佛向禅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在他身上,儒、释、道三家思想很好地交融统一,进则儒教先行,退则投身佛老.学界对苏轼的禅佛交游极其诗文研究众多,但鲜少论及苏轼出川之前的少年时期禅佛因缘.本文从蜀地地域禅佛因缘与苏轼家庭禅佛因缘入手,试析述苏轼少年时期的禅佛因缘,以期通过了解苏轼与佛教结缘更好地对他的哲学观和文艺观进行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3.
苏轼《琴诗》以琴声为喻阐释佛教缘起的道理, 是佛经寓言譬喻影响下的产物, 体现了苏轼诗歌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北宋文坛上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作为一位封建士大夫文人,他除了政绩卓著为人称道以外,也在文学艺术各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可以说苏轼的生活和创作构成了一个封建立士夫文人的完满形象,给予当时和后世文坛以很大影响。讨论苏轼世界观和文学创作,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活,进而了解古代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佛教思想观念和宗教实践,是苏轼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形成他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分析佛教思想观念对苏轼思想、创作的影响,它在苏轼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以及苏轼…  相似文献   

15.
佛典的义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轼诗歌风貌,《坛经》对苏轼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思想角度看,它帮助苏轼如何运用佛教智慧来处理人生存亡意义的问题;从创作角度看,《坛经》的"灭尽着相"思想,给苏轼提供不少写诗的源泉,或作为归纳而用,或作为演绎而用,或作为主导思想贯穿全篇而用。  相似文献   

16.
苏轼提出的空静境界理论是佛教禅宗思想在其文论思想中投影;他所提倡的"随物赋形"说以及其人生观和审美观,妙悟说都深受禅宗思想影响。总之,苏轼文论思想与佛教禅宗思想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7.
绍圣二年,苏轼写了一首《(歹带)人娇》词,赠给他的爱妾王朝云,词中许下了“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的意愿。可是苏轼来不及写出这首好诗,王朝云便于绍圣三年七月五日病亡了。这时,苏轼只好把对朝云的敬重和深情,把他们之间二十三年来朝夕相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化为无边的思念,化为沉痛的诗篇,写下了《悼朝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苏轼的这首诗就是对王朝云的还愿。我们今天读来,觉得这确实是一首构思新颖,情真意切的好诗,是一首别开生面、大书裙带的好诗。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诗论和诗作内容丰富,风格新颖,艺术特色多种多样。借用他的《题西林壁》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从不同角度去阅读、分析、欣赏,都会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受。佛教禅宗在宋代广泛流行,对宋代上大夫阶层影响颇深。苏轼尤为特出,因此从禅宗影响这一角度深入分析苏轼的诗论诗作,别有天地,值得探索。一、禅宗特点及其在宋代的广泛流行“禅宗”是佛教派别之一,以专修禅定为主。“禅定”本是佛教普遍的修持方法,是让修持者通过静虑敛心而达到止息杂虑,弃恶明善的目的。禅宗主要盛行于中唐至两宋。禅宗至宋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苏轼接受佛教影响的情况较为复杂,这也相应体现在其词的创作中。苏轼对人生之虚幻与无常的深刻体验,使得其词往往否定现实价值观念的束缚,从而透示出人生思索的深度;而禅宗“真如本性”、“安心”等思想更是苏轼乐观旷达词风得以形成的重要根源;中国传统文人接受禅宗思想启发,对恬淡静谧、与自然融合而又跃动着生命灵性的美感偏爱有加。苏轼亦将此种美感写入词中,从而再一次拓展了词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9,(7):97-105
苏轼的道心人心论与理学家的含义不同,显示了他用当时流行的术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从其性与天道所具有的超越性看,苏轼的思想具有孟学一路的特点。但从苏轼人心的认知功能及人性论等来看,他的思想又有荀学的特征。苏轼的思想由于自身完善性的需要,他一方面吸收了孟子天道超越性思想,以便确立道德信仰的终极根源;另一方面他出于对实践和规范人的礼法制度的重视,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荀子思想的影响。台湾学者刘又铭认为荀学在当今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因而具有荀学品格的苏轼之学也就更加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