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 荔枝》 一课教学片断 师:“而今,荔枝依旧年年 红。”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用心 去体会,你们能从这句话中感受 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 生小声地自由读课文 # 师:谁愿意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与大家分享!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 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怀念。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依旧”这个词语 中感受到的。每年荔枝成熟上市 时,看到荔枝,作者就会想起母 亲,这是一种怀念的情感。 师:抓住重点词来体会文章 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教学实录:板块一:说场景师:《水》这篇文章读得懂吗?生:(齐)读得懂!师:作者马朝虎写《水》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生:(纷纷作答)他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日子很苦;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师:一谈到水,我们自然就想到"节约用水"的道理。但,这是一篇小说(生惊讶),看起来  相似文献   

3.
<正>几次公开课都有苏教版第九册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执教老师对于课文的"点睛之笔"——"‘给',永远比‘拿'愉快……"有着大同小异的认识。兹举一例:师:(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你是怎么理解"给"和"拿"的?生:"给"就是交给别人,"拿"就是从别人那里取走。生:把自己的东西送人叫"给",把别人的东西要过来叫"拿"。……师:大家的理解都很好。"给"就是给予,将自己的东西奉送他人:"拿"就是索要,跟别人要东西是不  相似文献   

4.
[课堂点击](人教版二上《欢庆》教学片断)当孩子们正确地读通顺诗句之后,我是这样引导他们循着诗情步入诗心的——师:同学们,当我们多次诵读诗句之后,一定知道了都有谁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的。生1:我知道。有田野、枫林、蓝天、大海……生2:还有十三亿孩子!师:说得多好啊!下面  相似文献   

5.
案例1:教学《江南》一课,教师带领学生赏读第一行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师:请大家看图,想一想:"何田田"是什么意思?生:非常碧绿。师:非常碧绿,很好。这位同学呢?生:面积多大呀。师:面积真大,不错。这位同学是怎么理解的?生:莲叶一片一片,很多。师:莲叶一片一片,很多。采莲姑娘采了一船的莲蓬,高兴不高兴啊?生:高兴!师:那我们就高兴地读一读这句诗吧。案例2:在教学《虎门销烟》的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  相似文献   

6.
案例1:教学《江南》一课,教师带领学生赏读第一行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请大家看图,想一想:"何田田"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碧绿. 师:非常碧绿,很好.这位同学呢? 生:面积多大呀. 师:面积真大,不错.这位同学是怎么理解的? 生:莲叶一片一片,很多. 师:莲叶一片一片,很多.采莲姑娘采了一船的莲蓬,高兴不高兴啊?  相似文献   

7.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教你们背一首诗怎么样? 生:好! 师:这首诗《门》共有两节,每节有四句话.我每次说两句,而且只说一次,如果你没记住就只能在同学们复述的时候再记了,听清要求了吗? 生:听清了! 师: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生复述) 师:鼓掌!你真行,老师只说了一遍,你就把这样复杂的诗句复述下来了,你觉得自己行不行? 生:还行吧! 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接着念诗句) 师:"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生复述) 师:你能把这四句诗一起背出来吗? (生连着把四句诗背了下来) 师:你看你多行,一次背了四句诗,今天回家就告诉妈妈,说一个姓赵的老师说你表现得特别好!我要接着说了啊."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真诚把爱的门推开了,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谁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背出来?  相似文献   

8.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六上的一篇历史小话剧,是一个剧本. 一、用明亮的眼睛发现剧本的特点 师:剧本和我们平常读的一些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剧本开头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生:剧本分为独幕或多幕,这一课是两幕. 生:剧本全是人物对话. 师:只有人物对话?这样说准确吗? 生:除了人物对话,还有人物的动作、表情. 师:人物的动作、表情是不能自己说出来的,蔺相如不能在说话的时候加上一句"我笑笑说"或者"我意味深长地说".那么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用什么办法把它表现出来? 生:小括号里交代了人物的动作、表情.方括号是说这一幕发生在什么地方,人物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听说咱班的同学喜欢看课外书,能跟我说说你们都看过哪些课外书吗? 生:我看过马小跳全套. 师:嗯!《马小跳》是我们许多同学都喜欢的一套书. 生:我看过《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师:你看的书真不少. 生:我看过《水浒传》《西游记》. 师:这两本都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小小年纪就读了,真了不起.那你能告诉我们四大名著还有哪两本吗? 生:《红楼梦》《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10.
吃荔枝,有个讲究.荔枝的中间有一条缝,只要沿着那个方向轻轻一咬,壳就会自动裂开了.《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普作品,说明形象,文字生动,意境优美,恰如一枚荔枝清香润泽.品尝这样一枚融科学性、思想性与文艺性于一体的荔枝,教师也得在教学的口子上有所讲究. 丁日宏老师把口开在题目上,从题目入手分析文题之妙,轻盈又不失厚重.标题解析,这是多数课堂不会疏漏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用明人的诗句,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产地、成熟期、颜色等主要特点,充满诗情画意,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多媒体已经广为应用于英语教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因而优势明显.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于多媒体的运用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本文针对这些误区提出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应做到"以‘生'为本","以‘知'为业","以‘师'为主",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12.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使用英语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而"说"是这种能力的主要体现.教师可通过"打牢‘说'的基础,走出‘说'的误区,创造‘说'的环境"等具体做法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3.
荔枝色彩绚丽如丹,鲜果似锦;而介绍荔枝的这篇文章融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于一体,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也是一幅绚烂多彩的锦缎.这两幅锦缎在文章题目上就得到体现.从题目人手分析文题之妙给学生以享受和启发,是本教学设计的目的. 题目提示文序 师:题好文一半.首先请同学们看看标题与课文说明顺序有什么关系. 生:课文说明顺序与题目是相反的. 师:课文为什么不按题目的顺序进行介绍呢? 生:因为"荔枝丹"是这一句的重心,是主;"南州六月"是限制语,是次.由主到次进行介绍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4.
一、导入描写师:老师来上海前让宁波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爱在细微处》,同学们看看这篇作文好不好?(生浏览)生:我觉得这篇作文不好,字数没达到要求。生:这篇作文就讲了一件事,缺少了描写。生:这篇作文细节描写太少了,对人物的刻画太少。二、文本对比师:老师也觉得这篇作文不够好,于是就让小作者进行了修改,《格列夫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曾经说过: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南州六月荔枝丹》与《生物学碎锦》中的原文相比,有很大改动.于是,在教学该课文前笔者给学生印发了原文,让同学们比勘课文与原文的不同之处,体验编者的个中艰辛,让学生与"编者"对话,过回"编者"瘾.这节课让大家说说编者作了哪些方面的改动,改得是否有道理. 生:有许多标点改动. 师:分类举例说说有哪些,你作为编者会同意吗? 生:如课文第五小节"重达四五十克",原文"四五"之间有顿号;课本第八小节"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原文"四五"之间也有顿号.原文加顿号加错了,我作为编者也同意去掉顿号.  相似文献   

16.
教学课题:以《梅花》(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余偶得五诗以烟湿落梅村)《卜算子·咏梅》进行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师:在上课之前,先来猜个迷。"此去不作水上行,宋代的历史人物"。确切说是南宋有名的爱国诗人。他是谁?生:陆游。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他的名字。不错,他家就是陆游。大家能背几句他的诗句么?  相似文献   

17.
1 课堂提问的作用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宁鸿彬等都十分重视课堂提问.于漪曾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伴随我的是‘为什么'?‘怎么样'?‘何以见得'?‘有何根据'?"她是如此的重视课堂提问,这是为什么?因为课堂提问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听了《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我对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体会。片段一:师:这首诗的确写得好,给人以无限的想像。叶绍翁最初写这首诗时,最后两句不是这样的。(出示诗句)生:(比较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开得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师:品味一下,修改后的诗句好在哪儿呢?生:原来的诗句只是向我们展现了春天的景象,而修改后的诗句还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压制不了…  相似文献   

19.
教学《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临近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课文中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上'.我国有那么多的风景名胜,有很多比北大荒好的地方."对于学生的提问,我首先肯定她提得好,而后要求学生读课文寻找答案. 同学们开始认真读课文了.  相似文献   

20.
(教师出示并感情朗读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然后师生一起朗读。)师:这两句诗显得有点深奥,不过,我们学习了《一夜的工作》后,相信同学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这篇课文写的是逝世了26年却依然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总理,请大家一起说出这个伟大的名字———生:周恩来![教师朗读诗句《有的人》,不但给教学增添了浓郁的文学气氛,并且为学生理解周总理公仆形象奠定了基础。]师:通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和采访长辈,同学们对周总理已经有所了解。这节课,我们随诗人何其芳同志到周总理的办公室,看看周总理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