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白居易一生交游很广,但真正的挚友只有两个——元稹和刘禹锡。他在前半生与元稹亲密,晚年则与刘禹锡交好。元稹和刘禹锡也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们与白居易平日以诗唱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因为他们交谊深厚,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文学史上就有“元白”、“刘白”这样的称谓。  相似文献   

2.
大和七年,太子宾客分司自居易将《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寄给苏州刘史刘禹锡看,刘禹锡回答了一首七言律诗,题为:《乐天见示防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皆有深分”这句话,意思很清楚,本不应产生误解,可是有些选注本却说,元稹(微之)、崔群(敦诗)、崔玄亮(晦叔)三人,是自居易(乐天)的好友,与刘禹锡(梦得)并无深交。这是为了抬高刘禹锡,不惜对刘禹锡的诗进行歪曲。为了尊重历史的真实,特撰此文对刘禹锡与元稹、崔群、崔玄亮的“深分”,试予论证。  相似文献   

3.
佳句储备库     
竹簟衬重菌.未忍都令澄。忆昨初来日,看君自施展。(唐·元稹)蕲州竹簟凉于水,黄陂葛巾细于纱。(清·张养重)千竿竹翠数蓬红,水阁虚凉玉簟空。(唐·刘禹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韩愈的交游重新审视古文和古文运动,认为:柳宗元作古文不像韩愈那样弘扬古道,而是以自己的生活、思想、性情为文,缺少与韩愈共倡古文的自觉。韩门弟子李翱趣味重在修史,张籍为韩愈所重却乐与白居易、元稹以诗为务,皇甫的好新奇与古文的传古道有所不同。张籍弃俗而从好古文的寂寞之道以及李翱的不合时俗而学古文,可见古文处世的艰难。在韩愈的其他交游中,孟郊创作的趣味在诗,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重诗且言不称古文,同样说明古文在当时声势的微弱。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中唐后期的薛涛是唐代三大女诗人(薛涛、李冶、鱼玄机)中最杰出的一个.她曾与当时诗坛名家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唱和,并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王建赞她“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寄蜀中薛涛校书》),元稹诗云“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寄赠薛涛》).后人对薛涛诗也颇多褒扬之词.如南宋晁公武称涛“工为诗”(《郡斋读书志》),明末胡震亨赞其诗“无雌声”(《唐音癸签》).薛涛著有《锦江集》五卷,诗500余首,惜已亡佚.今人薛篷舟著《薛涛诗笺》录其诗91首,是目前搜罗最多的本子.从内容看,其诗以酬唱、送别、咏物为主,而以咏物诗最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龙舟竞渡是我国古代非常流行的民间娱乐与竞技活动,诗词中的表现虽然不多,但依然有刘禹锡《竞渡曲》、张建封《竞渡歌》、元稹《竞渡》等佳作传世。相较于这些长篇,北宋词家黄裳的小令《减字木兰花·竞渡》仅四十四个字,显得明快轻盈,尤为引人注目。词云: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写过不少讽刺诗,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毛泽东受过刘禹锡讽刺诗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圈阅、批注刘禹锡的讽刺诗;(二)引用刘禹锡的诗歌;(三)"桃花涛"的影响.毛泽东的忧国情怀和斗争精神与刘禹锡有相契合之处,凶而,容易与刘禹锡的作品产牛共鸣.这表明,刘禹锡讽刺诗对后世的影响除了因诗歌语言的经典性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讽刺精神对后世具有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伟斌同志一生最重大的研究课题是元稹研究,在研究生毕业之前及以后,他是我家的常客,谈论得最多的自然是元稹研究。三十五年来,吴伟斌同志心无旁骛,专心致力于元稹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元稹评传》、《元稹考论》等专著,学术界反映甚好。我曾经说过:"《元稹考论》与《元稹评传》两书互相补充,互为印证:《元稹评传》全面展示了元稹生平的各个方面,是《元稹考论》论述元稹的坚实基础。而《元稹考论》解决了元稹的诸多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是宋代第一个专选唐诗的大型诗歌选本,其在诗家的选择上没有选录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李商隐八大家,却将王建选了九十二首,为选本中第一。探究这种取舍背后的原因,既关乎王安石个人对诗家、诗风的好恶品评,也是特定时代诗坛风潮和王安石实用主义诗学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咏物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元稹咏物诗扣住物象的内在特质和外在特点,融入诗人的思想情感,富于时代精神.元稹是中唐重要的诗人,是元和体的代表,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在中唐诗坛影响甚大.元稹的咏物诗鞭笞官场险恶的奸徒,批判宦官专权的罪行,赋予了咏物诗独特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李林 《华章》2008,(21)
刘禹锡是我国中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唐代仅有的几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但是,他的诗歌与佛教特别是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探索刘禹锡诗歌中禅宗思想的具体体现,以及刘禹锡援禅论诗的诗论观.  相似文献   

12.
顾春军 《文教资料》2009,(19):13-15
元稹在诗歌创作上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在诗歌创作理论上认同了杜甫的文学观点,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观点,但在创作实践上,元稹的作品与理论有一致的地方,也有相悖之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元稹在中唐诗坛是影响颇为广泛的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但元稹身后,却渐渐招来非议,尽管往往是以“元白”并称的面目出现,但多数是“重白抑元”,用白居易诗歌特征来概括元稹的诗歌特质,这已经不够准确;其次,用元稹创作的“艳诗”来对其人品进行否定,至有“卑鄙的文人与文人的卑鄙”之论,这对元稹这样一个大作家是非常不公允的。《元稹集校注》全面整理、校注了元稹别集,对于为元稹及其作品定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卞孝萱先生<元稹年谱>认为,元稹与襞淑元和十一年在涪州结婚,吴伟斌先生对此提出了异议,其<元稹裴淑结婚时间地点略考>认为,元、裴元和十年冬在兴元结婚.实际上,吴先生纠正了卞先生的部分失误,但在考订过程中有更多的失误.元、裴真正的结婚时间应是元和十年五月,地点应是涪州.  相似文献   

15.
唐代文学经过了初盛中晚四个特色显明的历史时期,绵亘近三百年,到了司空图生活的那些年月,可以说是已经越来越不景气了。司空图生于“甘露之变”后二年(文宗开成二年丁巳,公元837年)七月,山西永济人。其时,他的同乡大诗人柳宗元辞世已经十八年,元稹谢世也已有五年,白居易和刘禹锡却已经六十有五,只有杜牧(三十四  相似文献   

16.
元稹的<莺莺传>是经过作者重重包裹的纪实叙事作品.张生(元稹)抛弃莺莺的原因不是由于"补过"或莺莺出身低贱,而是别婚高门.元稹写小说文过饰非,以达到自我疗救的解脱目的.文章对三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元稹年谱》与《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篇》是百年来元稹研究领域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对《仁风李著作园醉后寄李十》及《琵琶歌》两首诗歌的系年上,都出现了情况不一的失误,从诗歌本体解读,采取互证之法,考出正确的系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新编元稹集》前言的第一部分,阐述元稹的历史地位及其《元氏长庆集》之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唐代传奇中元稹的《莺莺传》因是其自述经历,所以尤受研究者的关注.从元稹的生平来看,他一生热衰于政治,在婚姻上,他需要通过“巧婚而致显通”.唐代门第观念根深蒂固,与豪门大族的联姻会成为士子宦途的阶梯,这也是他抛弃旧时情人莺莺而婚高门之韦氏的根本原因.元稹并非那种薄情寡义之人,对莺莺的离弃显然成了他人生最痛苦的事,为了减轻这份负罪感,他利用了礼教这一男权话语,将罪责推在了莺莺的“自荐枕席”上.元稹既想追求理想婚恋又不得遵循严峻现实,表现了其在情与礼的矛盾中痛苦复杂的爱情心理.  相似文献   

20.
《莺莺传》为元稹自寓的观点,学术界早有公论,但尚有系统论证的必要,对照元稹与“张生”,相合之处有三;对照元稹的其他作品,也有三篇可断定为是写其与莺莺之情的,这些都可证明《莺莺传》中的“张生”就是元稹,此外,吴伟斌先生《关于元稹婚外的恋爱生涯》一中的一些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