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巧凤 《出版参考》2005,(11):46-47
张光芒认为,新世纪文学如今正经历着继"文革"结束,90年代初之后的"第三次"转型:"价值取向从受理性压抑时所追求的‘我需',变成了没有理性约束的‘我要',即从‘需求'到‘欲望';网络的普及和传媒的发展使得文学叙事话语从渐变到质变,表现出从‘语言时代'到‘后语言时代'转型的端倪;世纪之交的伦理生活出现了泛审美化倾向,并延伸到文学领域,从而催生了文学精神从‘审美'到‘泛审美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藏里  马星海 《出版经济》2002,(11):46-48
马大姐想好办小饭桌的事,就具体行动起来了.她做了一份家庭小饭桌的调查表就来找居委会小梁主任:"这是家庭小饭桌意向调查表!我想把这个印几百份,等小学一放学就‘哗'撒出去!"  相似文献   

3.
蓬莱阁台阶下的南壁上,有一块极为醒目的巨大石刻,上面镌刻着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亲笔手迹--"碧海丹心"四个大字,字大逾尺,每字一石,抒发了他忠心报国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付费采访"又名"支票簿新闻",英文为"check-book journalism".美国杰克·尼奥纳德和乔·索茨曼对于"支票簿新闻"这一词条的界定比较随意:向消息来源付费,让他或她说出自己的故事.香港传媒评论员赵眉则称:"‘支票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主动或被动地用金钱,向包括政府公职人员,如警察、消防员、海关或医疗人员,或向商业机构或私人团体的人员,甚至包括竞争对手的人员,购买消息或通风报信,有关金钱亦即俗称‘线人(针)费'或‘针钱'.这些活动多为幕后交易,有时会涉及贿赂与贪污行为.‘支票簿新闻'也包括新闻机构用钱向新闻来源购买独家采访机会、消息或额外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到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作访谈,朱军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为'记者'下一个自己的定义吗?" 我思忖片刻回答:"记者,就是把新闻现场作为战场的战士."  相似文献   

6.
法家的"以法治国",前面省略了一个主语,即君权。一则"以"字,已然表明君权凌于法权之上前些时"百家讲坛"开讲诸子百家,一次聊天中,朋友说主讲人好像把法家的"法"和今天的"法治"有所连接。朋友语焉不详,我回来后便上网查询。在"儒法之争"的开头,有这样介绍法家的文字:如果孔墨的主张是"治病的药",那么,"法家的主张,却是‘杀人的刀'……那么法家的‘刀'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以法治国'呢?"  相似文献   

7.
他们的"忏悔书"许迈永(杭州市原副市长):"我总以为朋友靠得住,并心存侥幸地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会有问题,即使出了事,组织上查,也会有人替我挡一下。"文强(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我是被下了几个套:老板下了套,我糊涂钻;部下下了套,我勇敢钻;  相似文献   

8.
伊人 《编辑学刊》2012,(4):31-32
正我在一篇文章写到"‘有木有'、‘伤不起'、‘Hold住'之类,轻飘飘的无内涵可言,犹如风乍起,飘散出几片语词的碎屑。不过,来得快往往去得也快"。有年轻朋友说,你对当下流行词好像有偏见呵。我想了想,"偏见"或许有一点吧,不过不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大树法则'?"我手捧文稿,问一个正在进行"提振信心"报道的同行."就是说社会保障系统像一棵大树,为面对金融危机的百姓遮风挡雨."她自信地向我解释.  相似文献   

10.
蛋炒饭的典故 逯耀东在<大肚能容>里说:"有次在香港与朋友聚会,座上有位刚从美国来的青年朋友,经介绍后,寒暄了几句,我就问:‘府上还吃蛋炒饭吗?'他闻之大惊道:‘你怎么知道?怎么知道的!'这位青年朋友祖上在清朝世代官宦,祖父于清末做过不小的地方官.当年他们府上请厨师,试大师父的手艺,都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验之,合则用.那青年闻言大笑说:‘我吃了这么多年的蛋炒饭,竟不知还有这个典故.'我更问:‘府上还有其他菜肴吗?'他说:‘没了,只剩下蛋炒饭.'我闻之默然,只有废箸而叹了."  相似文献   

11.
正"我属于全天候、抗干扰的‘写作工人'。"80岁的著名作家王蒙接受采访时,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己的状态还不错!我在这儿也没有停止‘写作劳动'。今早上我六点半起床,写到八点,一个半小时,再洗脸、吃饭。昨天下午和晚上也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在电脑上敲字。"王蒙携夫人单三娅女士在海南保亭呀诺达出席2014两岸笔会时,登雨林栈道、下黎村苗寨,与两岸四地文化人对话,思维敏捷、言语  相似文献   

12.
涉藏报道与美国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如英国哲学家汤普森所言:"今天,很少有人会宣告自己是‘意识形态家',而许多人却会毫不犹豫地宣告自己是保守派或社会主义者、自由派或民主派、女权主义者或生态主义者……把一种观点称为‘意识形态',似乎就是已经在含蓄地批评它,因为意识形态的概念似乎带有一种负面的批评意义。"苏东剧变后,在西方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攻略下,一些西方理论家、思想家鼓吹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对  相似文献   

13.
去年12月1日是世界预防艾滋病日,早在11月底各种宣传活动就开始在各家媒体上展开,其中最被人关注的是一张贵州某"艾滋女"和她的丈夫手捧结婚证书的照片,与此相关的信息都被炒得沸沸扬扬,从男青年的真情表白到双方父母的态度,还有传言濮存昕做了证婚人等.而<楚天都市报>在第20版上转载了11月28日的<北京青年报>的一段话,标题是<别把‘艾滋女'炒成‘明星'>,文中说:"众多记者顶着寒风,在火车站恭候"艾滋女"到来,那架势几乎比迎接港台娱乐界大牌明星有过之而无不及,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有责任通过采集和披露信息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但‘艾滋女'和她的男友并不是公众人物,他们虽‘有幸'作为典型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关爱,他们的隐私权仍应得到尊重,如果媒体把他们炒作成家喻户晓的明星,很难说不是对他们的另一种伤害."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年轻老师,妻子生孩子的时候出现难产,自己因为教学任务重没有陪在身边,最终孩子生下来很不容易,因此很珍视自己的儿子,心有内疚.后来,他教健康课的时候讲到了‘艾滋病’一节,有个好奇的学生问他,‘如果是您的儿子得了病,您会和他一起吃饭么?’结果老师不太开心,批评了学生,学生也觉得有些委屈."这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垂杨柳中心小学班主任郑丹娜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个难题. 在参加北京劳模宣讲团的宣讲过程中,通过和来自医疗系统的劳模交流,她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有一次搞活动,吃饭时,一名艾滋病患者指着自己的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我迟疑了一下,把他饭盒里的肉夹过来,放进了自己的嘴里.他一下子惊呆了:‘王姐,我家里人都不敢这样!’他管我叫姐了,把我当亲人了!"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望舒 《出版经济》2001,(10):10-13
江泽民主席在2000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郑重谈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孙家正 《出版参考》2006,(29):34-35
匡老辞世后,我去看望匡老夫人丁莹如教授.她向我讲述了匡老病重之际仍然牵挂着"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些情景.我对她说:"匡老是为'评传丛书'耗尽了最后的心血.如果不是这套丛书,他的晚年也许会活得更安逸一点,更长久一点;然而,如果不是这套丛书,他的晚年也就不会如此充实,如此的有意义."丁先生轻轻地叹了口气,答道:"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有些读者"望文生义",误以为丽尼是位女性。其实他是男性。"他幼年经常和一个外国女孩一起玩耍,感情很深,不幸她早年夭折,他就以她名字的译音做了自己的笔名,这就是‘丽尼'。"  相似文献   

18.
邢小群 《出版参考》2005,(26):25-26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19.
"香消玉殒"只用于女性 2011年5月22日<新京报>B05版有一个通栏标题:"挑战者'香消玉殒里根致词悼念--寒冷天气导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时爆炸".这使我想起2005年2月28日<辽宁日报>上的一段话:"不幸的是,1986年1月28日,就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仅73秒时,麦卡利夫人与其他6名航天员一起香消玉殒."两篇报道都使用了成语.香消玉殒".用得对不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诗论》中,有一句对《卷耳》的评论:"《卷耳》不知人。"关于这句话的含义,学者们发表过一些见解。李零先生解释为:"是伤所怀之人不可见,故曰‘《卷耳》不知人'。"廖名春先生说:"《卷耳》‘怀人',但所怀之人不知在何处,故谓之‘不知人'。"胡平生先生说:"所谓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