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赶的"场子"多了,难免有不务正业的感觉.咱是个读书人,不读书咋行呢?机会未了——趁教育部评高校优秀成果奖的机会,我狠狠看了几天书.有这样两本书,让我生出不少感慨,一本是《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另一本是《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相似文献   

2.
2012年10月3日,第六届吴玉章新闻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陈力丹的《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胡泳的《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林爱珺的《知情权的法律保障》、吴廷俊的《中国新闻史新修》、王润泽的《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等五部学术专著获奖。  相似文献   

3.
我还清晰地记得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时讲过的一句话,叫做“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不过认真做起来,却很不容易。看到陈力丹同志的新著《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1993.8,北京开明出版社出版),我有些感慨。在1983年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新闻学术讨论会上,我知道他有一个研究马克思传播思想的计划。那时我觉得他对马恩著作的了解已经颇深了,也许两三年内就会出成果。以后多次  相似文献   

4.
我1993年出版的专著《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2012年获得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而参加这届评奖的必须是2006~2010年出版的学术著作,所以,这次参评的版本是该书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如果没有再版,可能这本书将永远失去评奖的机会,尽管学科内的评价很高。所以,虽然是高兴的,但没有一点激动,因为此前经历的两次评奖遭遇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教程》一书连续多次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主体是介绍和阐述以美国经验学派为代表的西方主流传播学,但是作者郭庆光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观察分析人类传播现象、历史及众多研究。该书在首章就以一节的篇幅论述了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而且在全书的许多章节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并能以普遍联系的方法分析和评价传播问题以及现有研究成果。使用该教材,应注意提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引导学生以此驾驭传播学。  相似文献   

6.
陈力丹著《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一书1993年由开明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新闻学术界的承认,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新闻硕士和博士生导师们向学生推荐的基础理论著作之一,初版的3000本书已经告罄。鉴于现在新一代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的需要,开明出版社在九年后,即2002年3月再版。这次重新排版印刷,没有对内容做改动,订正了错别字,书后增加了“参考书目”(分为五类共122项),重新设计了封面。作者在“写在前面”中就马克思关于报刊的内在规律的新译文,作了一点说明。这本书从信息传播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交往异化"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关于传播的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他1844年写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物)面前,人人取得了平等和自由,第一次形成了人的普遍交往,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为人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社会化开辟了道路。但是,这一前提下的普遍交往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交往异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37页,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就用这种世界观论证了从人类民族交往到世界交往这一必然发展的过程。陈力丹教授在《精神交往论》第二章,专门论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个关于传播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划分已成为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经典理论。相应的,在传播领域,他提到了“交往的社会形态”。陈力丹教授在《精神交往论》第十六章,就交往的社会形态进行了深入探讨,由此,我们得以从这种宏观的角度深入考察人类交往的过去和未来。  相似文献   

10.
《论语》的传播智慧显示的是中国人的精神交往的智慧,是中国人的交往特性。在当今的世界交往体系中,中国人可以通过温习这一智慧,建构交往的主体性,在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时代复活"仁"的主体间性的交往精神。这与西方基于理性的交往精神形成了某种互补关系,创造理解、反思和领悟的契机与意义的准确表达、理性的劝服,人伦政治关系的建构与在求知活动中超越人伦政治关系,在互动中注重情境和情感与偏重理性在人际互动中的指导作用,这其实是人类交往精神的完整性表现。在追求人类交往精神的完整性过程中,《论语》的传播智慧便得到了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1.
梁芷铭 《新闻窗》2014,(5):85-86
从2009年以来,全国各地政府相继试水"政务微博"。通过微博平台,政府部门发布政务信息、了解民情民意、汇集民智民声。随着微博对中国社会舆论生态格局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政府部门对"微博舆论场"越来越重视。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交往观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精神交往活动始终不可避免地终伴随着人类一切的生产与生活,并且成为了人类生命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7):4-14
一百年来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伴随着他们传播思想的传入。以往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忽略,藉此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本文以《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最早在中国的传播作为起点,着重研究这两部著作中包含哪些他们的传播观,他们的传播观如何影响到中国共产党人,进而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影响。这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作者认为,研究马新观的前提,是要知道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如何走过来的。如果连"来时的路"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不忘初心"便无从谈起。本文做的工作,便是呈现这段"来时的路"。  相似文献   

13.
宋妍 《新闻传播》2005,(9):31-34
人物简介:陈力丹:1951年2月生.江苏通州人。1968年7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团劳动、工作。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93年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国际新闻界》主编。在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九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舆论学、世界新闻史代表专著:《精神交往论》、《舆论学》、《世界新闻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等。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1,(12)
数字时代的本质之一,是人、信息、媒介与社会的脱域融合。在此基础上,万物互联与虚拟社会的演进,使"传播"转向"交往"——一种具有数字实践性的交流-行动。数字交往论是以交流-行动的同一性与实践的泛在性,对两种重要的交往哲学"精神交往"与"交往行动理论"做出回应。数字交往论的视角,是要将新传播视为一个即时实践的、虚实混合的交流系统,这将有助于重新发现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世界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宏观传播现象的出发点。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的交往循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7,(8)
<正>《关于招贴法的辩论》一文是恩格斯论述无产阶级表达自由的经典论著,连载于1849年4月22、27日《新莱茵报》上,没有署名,中译文约8000字,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518-530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恩格斯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街头招贴是工人获取消息和知识、表达意见的主要途径,必须捍卫他们最低限度的精神交往权利。  相似文献   

17.
真诚合作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林枫具有广泛影响的《新闻战线》已届不惑之年,值得庆贺。长期以来,《新闻战线》给我许多启示和教益。我与《新闻战线》交往较多,是近九年来的事。这种交往,着重于探索社会主义中国新闻改革理论。也就是研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  相似文献   

18.
史天经 《青年记者》2008,1(10):71-75
翻开一本于2001年出版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书,竟找不到阐释马克思恩格斯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论述;翻开一本于200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新闻论著的书,竞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出版自由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李雪梅 《军事记者》2012,(12):48-49
朱金平老师在我眼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同事,一位值得敬重的新闻同行。作为《新闻发现论》《新闻记者论》《新闻编辑论》《新闻典型论》《新闻与传播新论》《论突发事件报道》与《舆论战》等论著的作者,他在新闻理论上研究的成就足以令我辈仰视,更不用提他还是长江韬奋奖的获得者。今年8月,朱老师送我一本还飘着油墨香味的新著。拿到手里,只这题目就立刻让人感到"惊艳":《军事新闻摄影论》。  相似文献   

20.
传媒读库     
《新闻世界》2009,(8):199-199
《政府传播论》 【内容介绍】当今时代,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对政府信息传播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那么,什么是政府传播?政府怎样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传播?政府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交往和意识形态建设的论述为基础,从信息公开、组织传播等角度对政府传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传播不仅是传播主流价值、改善政府形象、化解公共危机、扩大公民参与、保障社会监督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