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视野》2004,(6):47-47
通常来说,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是决定出版规模中最重要的两个社会环境因素。我国目前的出版状况是,出版产品地区消费差异巨大,消费呈现集中趋势,以北京、上海、江浙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为主要集中地。而从社会消费要素上看,这些主要消费地区的人口总和还不足我国人口的20%。  相似文献   

2.
刘雅琴 《记者摇篮》2001,(10):10-10
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经济是否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是否有新的主导型消费热点的支撑。就目前沈阳市农村现状来看,农民手中有了钱,重点投入在建房上,其它的消费亮点虽然也开始“闪光”,但大多还处于初始阶段,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型消费热点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需要积极促进农村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报纸宣传着眼点是要引导农民学会在新的消费理念指导下,去不断拓展新的健康消费领域。其宣传、引导方向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体验经济模式下的消费者行为选择和效用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消费者消费模式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在经历农业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社会经济价值出现了新的定位,体验经济作为更人性化的经济形态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未来经济社会消费模式的主题。本文主要针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消费行为模式的演进,分析在体验经济条件下消费者选择的理论依据,从而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转型产品。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新闻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涉足面越来越广,其对经济行为的舆论监督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新闻报道中,一方面,经济新闻就最新的经济动向,向广大受众做出信息传达、消费指导等;另一方面,经济新闻尤其是批评性报道,由于未把握好正确的经济舆论导向,导致企业破产、市场低迷、消费利益受损的严重后果。去年10月以来,媒体关于“豫花”牌面粉的报道,就是对经济新闻报道失范的又一次警告。  相似文献   

5.
一、新时期经济新闻发展历程简略回顾   1、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的局限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新闻形成了的一定的新闻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其局限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计划经济体制究竟给经济新闻带来了哪些局限性呢?“其突出的表现:一是经济报道的单一性;报道以生产为中心,偏重生产对流通、消费的决定作用,忽视流通、消费对生产的能动的反作用,总之,对市场的作用、功能很少触及。产品、产值、利润是经济新闻的‘晴雨表’,车间——工厂——生产是经济新闻的‘循环圈’。这种单一性造成经济新闻的枯燥…  相似文献   

6.
《保定晚报》在2012年元旦全新改版的大背景下,经济报道一改以往单调、沉闷的官气,办得更加亲民,更有服务性,更具时代气息。以服务百姓生活,为百姓的消费维权,引领消费时尚为主旨,受到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开始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对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福建省的实际情况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文化消费的增长能有效拉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同时提出了提升福建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岩 《新闻传播》2004,(7):74-74
什么是经济信息呢?所谓经济信息,就是对那些在经济活动中,能够对人们的决策、生产、经营、流通和消费起引导、启迪作用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的总称。经济信息稿件是通过新闻媒介,利用新闻形式传递的一种有信息特征的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9.
流量社会,符号取代现实,信息流动支配经济、政治,象征生活的全部过程。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催生出形态各异表现多元的多媒介社会形态与青年亚文化圈层。流量社会的出现则表明,信息流动支配经济、政治与象征生活的全部过程。资本市场、信息媒介、社会大众在流量下利用信息数据多维互构,而这一过程在网络直播中较为明显。网民通过直播表达自我,参与流量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受众诉求,青年亚文化再现新特征。本研究通过分析流量社会下网络直播消费的主要表现形式,从共鸣效应入手,分析在群体孤独的环境下呈现出的外显特征,针对虚拟狂欢消费的成因与困境,讨论流量社会下网络直播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优化网络直播消费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年增长,大众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消费时尚类电视节目广受电视观众的关注。时尚已经成为最能体现城市活力的靓丽风景线。顺应潮流,消费时尚类电视节目在各个电视台闪亮登场。综观国内消费时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我们可以把这类节目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全球经济疲软影响,中国出口数据持续不振;基建的逐步完善和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令投资驱动的潜力也在下降.在传统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地位越发重要.近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同时要求重点推进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六大领域的消费.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要求我们加强研究并切实转变经济报道的视角,使经济报道从群众的角度、生活的角度、消费的角度和多种易于为受众所接受的角度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孙崧 《视听纵横》2003,(5):68-69
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消费群体的化消费的特性表现得十分充分。因为,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渴望通过化的熏陶和精神抚慰找回人生的终极价值,而经济独立和具有相对强大消费能力的现代青年人更有表达高层次化消费需求的条件和能力。这为现今化新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4.
张君昌 《中国广播》2007,(12):69-71
经济评论是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领域发生的一系列经济事态、经济现象的言论类节目的统称。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我们一方面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一方面大力调解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矛盾,这使得经济领域的活动日益受到关注,经济评论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梁晓琳 《青年记者》2006,(24):79-79
比较广告,又称竞争性广告或对比性广告,是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的广告。在广告中,广告主将同一行业内自己与他人的竞争商品或服务相比较,从而突出自己商品或服务的特点,以影响消费的消费决策或其他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范围内,圣诞节消费带给经济的好处有目共睹,但是随着圣诞节演变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消费主义在狂欢节,对于在节日期间过度消费的批评也是越来越多,人们在迷茫和不解中,试图找回这个宗教节日的本义。  相似文献   

17.
解析跨城乡文化传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众化是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化消费形态。”①作为一种历史性化形态,大众化最先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九十年代开始兴起的中国大众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整体变革的一部分。它是与现代都市和大众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相伴的,受市场规律支配的一种化表现形态。当前,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化已成为人们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相似文献   

18.
汪佳 《今传媒》2010,(8):43-45
一、体验新闻的出现和表现形式上世纪末,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合作的一本《体验经济》中提到"体验经济"这一概念。体验经济是指在消费中,人们已经不满足被动的单向的消费和结果性的消费,而是  相似文献   

19.
郭萍 《新闻世界》2012,(11):182-183
我国的文化产业从建国以来,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科技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中国经济在惯性发展路径上的进程,使文化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随着经济基础逐步坚实,人们对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尤其是精神消费欲望“愈发膨胀”,而这正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条件和大好时机。同时,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潘子江 《青年记者》2006,(16):91-92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和詹姆斯预言,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将迎来体验经济。体验经济就是当人们在购买一种体验时,他是在花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和服务。报纸首先是一个产品,它在报社生产、经印刷厂加工,通过报摊(邮局)出售给消费,满足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广告客户的传播需求也是报纸的另一功能,这是报纸生存的基础、是报纸经营工作的核心。报纸的读结构和广告主的目标消费的契合度是广告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也是报纸在广告市场赢得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正是适应这一市场需求,齐鲁晚报把握报纸的双重属性,加强活动策划,把行业运作做细、做大,同时满足了读和广告客户的需求。以活动促广告,以活动带效益,充分展现齐鲁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和在山东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在今年的高考立体咨询中,10万人挤爆高考咨询会,展会和特刊共创收6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