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蜀汉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因为社会控制的放松和社会需要的增多,儒学独尊的局面被动摇,诸子之学勃然兴起,其中刑名、兵家之学最受重视;不过儒学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学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化的经学三大流派,地位平等,共同为蜀汉服务;由于蜀汉以正统自居,两汉史成为蜀汉的重要政治工具,是蜀汉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2.
张鑫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1):113-116
蜀汉政权在三国时代一直积贫、积弱,原因众多,但内部派系斗争绵亘不断却是历来史家所极少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备草创军事集团之始,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元老派便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发生龃龉;蜀汉政权建立之后,内部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相互争权;刘备与诸葛亮相继去世后,新旧派系实力随即发生消长,内耗不断直至蜀汉政权灭亡。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是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其在领导行为上的战略失误、自知不足、不善育才、不当用人、不善授权、赏罚不平、不善纳谏等领导过失,使得蜀汉最先灭亡。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相似文献   

4.
曹操、孙权、刘备分别占领中原、吴地、蜀地、形成三国立局面,其中蜀汉政权立国 四十三年,是三国中立国时间最短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刘备为首的外来地主势力没有重视增益益州土人士,人才没有本土化,以致后期人才缺乏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刘传德   《教育导刊》2006,(9):51-51
9.诸葛亮爱子言传身教诸葛亮,山东省沂水县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东汉末年,他避乱荆州,隐居草庐,被称为“卧龙”。27岁时,经刘备“三顾茅庐”聘召,提出“隆中对”,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建立蜀汉,三分天下。此后被拜为丞相,先后经历两代皇帝。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主持蜀汉的军政大事,任人唯贤,使西南地区政治、经济等方面均得到较大发展。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以他羽扇纶巾的风姿、出神入化的智谋赢得了后世的尊敬,被人们认为是“智慧的化身”。他不但在军事、政治、文学等领域颇有造诣,而且在家教领域也有独到的…  相似文献   

6.
<武侯春秋>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典范力作.它熔铸史学、文学于一炉,构架宏大、巧妙,内容真实丰富,叙议独具匠心,语言蕴含哲理,行文词采流丽.全书以人物演史,史传交融,既写出了诸葛亮一生事迹,又展现了蜀汉政权的兴衰轨迹,使诸葛亮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相似文献   

7.
蜀汉归晋后,巴蜀士情与魏晋朝廷之治蜀政策遂相互动,终因其政策转变而渐趋衰落。通过对蜀汉归晋后相关史实的分析,可以辨别此间态势。而同时期与巴蜀士情密切关联的巴蜀士人文学状况,也可通过对入晋蜀士今存作品载录情况的考察而得到其并趋式微的相关佐证。  相似文献   

8.
南中于蜀汉有战略意义,作为统摄南中事务的军政长官——■降都督,是保障蜀汉在南中实现这个利益的。正由于此,蜀汉政权格外重视降都督的选任;也正是降都督位显责重,有关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蜀汉的政略方针在夷陵之战以前和以后是有变化的。夷陵之战的失败,给了蜀国一个沉重的教训,使它的当权人诸葛亮不得不对蜀汉的政略方针作一深入的思考,其结果,就是蜀汉政权对以前的政略方针作了局部的调整和改变。诸葛亮北伐的直接目的,既不是北伐中原,也不是以攻为守,而是进占陇右,进而占有关中,配置起两路进攻中原的另一支钳臂。这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都体现出来。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义主要为:一具有弥补蜀汉以前政略失误;二关系到蜀汉的国力能否进一步壮大;三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北进中原,兴复汉室的最终目标;四关系到能否与孙吴一起建立起新的钳形攻击曹魏的态势。诸葛亮北伐把主战场推向魏境,使司马懿不敢与之决战,大大地宣扬了蜀汉国威,鼓舞了蜀汉君臣和军民振兴蜀汉的壮志。其预期战略目标虽未实现,但对蜀汉国力的增强,对主敌曹魏的防御,都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0.
考蜀汉时期重庆人口,由于《三国志》阙“地理志”,无直接材料可作依据,只能凭间接材料。先求东汉重庆人口及其在益州《含凉州武都郡》人口中之比重,再考蜀汉兵力以证蜀汉人口,后依东汉重庆人口在益州人口中的比重,考出蜀汉重庆人口为户199650、口689700。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中国的文学史就是骚人墨客“不平则”的表现史,虽然这话未必包含全部真情,但对常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又不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这些满腹经纶的人往具有政治和文学的双重身份,晋代文学家、亡国之李密的《陈情表》道出的即是其中的几分奥妙。公元264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朝,为安抚蜀汉旧臣,劝诱东吴诸士,晋武帝司马对昔朝老臣采取怀柔策略,以示恩宠。时以文学著、又多次以郎署之职代蜀使吴的李密自然成为重关注对象,可是李密并非见异思迁、热心新朝的时“俊杰”,他常念蜀汉,曾言刘禅“可次齐桓”,况…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一束     
<正>●《台湾女性文学史》在厦门首发一部勾勒从古代至21世纪初年台湾女性文学的缘起、发展、沿革历史脉络的近百万字鸿篇巨制《台湾女性文学史》,日前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首发。出版界人士称,如此漫长时间跨度的台湾女性文学史叙述,在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塑造孔明形象的文人审美倾向张金亮在蜀汉灭亡到《三国演义》成书前的千余年间,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便已不断出现于史传、章表、诗歌、话本、杂剧等文学样式之中。与这诸种文学并行发展着的民间艺术,也世代相传地演述着三国的故事,塑造着诸葛亮这一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襄沔地区处于南北各政权相争之地,襄沔大族也成为各政权竞相争夺的对象。从襄沔大族与三国政权的关系看,蜀汉政权中襄沔地区人士最为重要,曹魏次之,孙吴又次之。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期蜀汉实行的民族政策最为成功,成效最为显著.在争夺荆州的战争中,各少数民族尤其是武陵蛮夷部落,表现了鲜明的“拥刘”倾向,为蜀汉集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蜀汉之所以能够赢得各少数民族的鼎力支持,是因为刘备、诸葛亮等人改变了过去单纯杀戮的民族压迫政策,执行了以“和”“抚”为基本原则的民族策略;而且消除歧视行为,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民众的人格和文化习俗,采取了汉夷两级官吏共同管理地方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建兴五年(227),他出师伐魏,以图中原,临行上表后主刘禅,要求后主亲贤远佞,励精图治,以巩固和扩大蜀汉的事业。文章情辞恳切,不求华艳,字字句句都从肺腑流出。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篇里曾赞扬说:“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表之英也。”寒假备课,浏览清人总集,得有关《出师表》的评论数则,辑录如后,或可有助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金元之际佛教人士在救世活人、延续传统文化方面做出特别重要的贡献。因此,元好问对佛家大乘教义“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慈大悲给予高度评价,进而对佛教人士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礼赞高扬。对佛教人士在文学上的贡献,元氏也特别重视,在禅与诗的关系上有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东汉顺帝永和5年和蜀汉炎兴元年两次较为详尽的益州人口数量记载与统计背景的考订,对此期间益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口迁徙状况的分析,力图证明汉魏间益州不具备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的可能;而东汉中后期少数民族内附时其户口数量被益州地方官吏着意谎报和夸大,蜀汉时期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在统计上的缺漏,才是各正史所载汉魏间益州人口数量锐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中蜀汉的败亡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与道德的矛盾冲突造成,具体而言,就是道德原则代替政治原则,蜀汉主要人物身上狭隘的“义”的道德观念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政治行为,桃园结义事件已暗示出蜀汉最后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20.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等伐蜀。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新成立的司马氏政权为笼络民心,征蜀汉旧臣入朝做官。李密在蜀汉以至孝闻名于世,且为人刚正,颇有文名。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像李密这种孝子贤孙,当然是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