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从生活的历史本质层面和哲学意蕴层面去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文学形象也如此。哈姆莱特这个形象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到现在,之所以产生无穷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复杂而深刻,在于他行动上的延宕,在于这个形象所包蕴的历史本质和哲学意蕴的深度。这也是造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哈姆莱特的延宕,前人已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做过深入分析。在这儿,我试着从文本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莎翁之悲剧代表作《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王子形象,历来被评论家称之为他的全部剧作中的“三个复杂形象”之一。这是一个有血有肉,血肉丰满时典型形象,是一个体现流动感和立体感的高度个性化的、发展着的行动王子形象。我不同意,“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  相似文献   

3.
上一世纪中期 ,西方文坛曾经有过一次争议 :谁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英美学者推崇的是莎士比亚 ,苏联公认的是老托尔斯泰。虽说由于圈子狭小及标准方法不明确 ,这见解未能成为定论 ,但莎士比亚之了不起 ,却是毋庸置疑的。不必说莎翁那众多的历史剧、喜剧与悲剧了 ,单是一部于 160 1年首演的《哈姆莱特》 ,4 0 0年来已经成为读者与观众心目中的常青树 ,逗引出世人无尽的唏嘘与评说。在英美 ,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哈姆莱特》”之说 ,其原因是因为“在一千个人眼里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而且还有一个比中国的“红学”派(《红楼梦》研…  相似文献   

4.
《哈姆莱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中研究价值最高的就是哈姆莱特形象的研究,他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就是每个人对于哈姆莱特的形象都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我们摒弃以往的传统说法,把哈姆莱特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来解读哈姆莱特复杂性格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欧里庇得斯笔下美狄亚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也决非单一的色彩。仅其“杀于惩夫”的复仇方式的选择,就已使读者或毁或誉,或理解认可、或反感谴责,而沸沸扬扬了。  相似文献   

6.
回答     
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他悲剧命运的哀伤,对他“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对他……四个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人看出了圆的光滑无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的直线组成,有人看出了半圆的方圆兼济,有人看出了不对称图形独到的美……不妨套用苏轼的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的,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  相似文献   

7.
骰(shǎi)子的每个面都不一样,我们能看见的也不一定一样。就如同《哈姆莱特》一样,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是看了一篇杂文《登山》才受到启发的。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运动员去登山,快到山顶时,他却怎么也爬不动了,只好退下。后来,有人觉得他太懦怯了,拼出命也该爬上去;有人  相似文献   

8.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他悲剧命运的哀伤,对他“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对他……四个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人看出了圆的光滑无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的直线组成,有人看出了半圆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力。从现象上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 语感具有个人性,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不是要把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标准化的一个,而是通过莎士比亚原作中的“这一个”去丰富、提升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这样,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就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与提升。正如  相似文献   

10.
胡屠户另解     
学创作是没有定论的,每一个读在与它的心灵接触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千个读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学作品总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阅读学作品,论人论事切忌人云亦云,陈陈相因。  相似文献   

11.
杨彦辉 《学周刊C版》2019,(21):126-126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更应讲求创新。教师要指导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来,努力做到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不拘泥于一种格式,套用于一种特定的模式,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悲剧《哈姆莱特》中成功刻划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的不朽典型——哈姆莱特。不同的眼睛看出了不同的哈姆莱特,故有“一千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本文仅就“哈姆莱特之延宕是一种历史性延宕”进行力所能及的解读,以期解开其人物性格发展的“司芬克斯之谜”,并力求推断其悲剧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3.
哈姆莱特悲剧成因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国内批评家一般持社会原因说,国外批评家持个性缺陷说,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缺陷也很明显。本文认为,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脱节。他的思想有的没有辅之以相应的行动,而他的行动有的没有经过思考或者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由此造成了他的悲剧。这两者之间的脱离,主要不是由于哈姆莱特自身内在因素的矛盾运动,而是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因此,《哈》剧的基本主题,实际上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程陵 《当代电大》2001,(7):26-28
4 论述题 1)为什么说《神曲》具有两重性? 2)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品格高尚、多才多艺。对现世、人生、人与人的关系、爱情、友谊都有与传统教会观念不同的看法。但哈姆莱特在剧中出现时却忧心仲仲,忧郁成为他性格的特征之一。其原因是现实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相悖。哈姆莱特回到丹麦时,国家正逢乱世。父死母嫁,叔叔篡位。他从父亲的鬼魂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并决心替父报仇。他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责任,不断地与敌人周旋,却始终没有下手杀死克劳狄斯。哈姆莱特行动延宕的原因主要是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替父报仇,还要按照人文主义理想改造现实,改变这个颠倒混乱的社会,在这一方面他感到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5.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历来观点甚多。本文通过对剧本中故事情节的分析,尤其是对哈姆莱特装疯和放弃克劳狄斯祈祷的机会两个情节的分析,认为哈姆莱特的性格是以行动为主的,他是一个行动的王子。  相似文献   

16.
回答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他悲剧命运的哀伤,对他“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对他……四个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人看出了圆的光滑无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的直线组成,有人看出了半圆的方圆兼济,有人看出了不对称图形独到的美……不妨套用苏轼的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的,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着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同是一个甜…  相似文献   

17.
豆豆:Hello!我叫钟敏儿,这是我第一次向大家推荐心目中的好书。我要推荐的是世界名著《王子复仇记》。谁都知道,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小说作家,而《王子复仇记》则是他的著名悲剧作品之一。《王子复仇记》的主人翁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也作:哈姆雷特)。哈姆莱特的父亲是个很好的国君,也是哈姆莱特王子心中最完美的人。在一场精心策划的宫廷阴谋中,父亲永远离开了他,而王位则由他的叔父继承了。父亲的死让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把自己的私仇和社会上的普遍罪恶现象联系起来,看出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丹麦和全…  相似文献   

18.
哈姆莱特为什么一再拖延,迟心不动手为父复仇?这就是所谓“哈姆莱特之谜。”它是理解整部悲剧的关键。造成哈姆莱特失去行动能力的原因有二,一是性格上的矛盾冲突:为父复仇,重振乾坤的责任感促使其行为,软弱的个性又使其本能地逃避责任,行动缺少勇气,逃避又受不了良心的遣责,最后只好“听凭自然”;二是思想中的矛盾:他明了复仇的重大意义,但对人性的疑问和对人类的失望,使他感到现实无法改变,进而从形而上的生死意义上去追问人类的生存现实,并得出了“忍受命运的毒箭”和“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说不上谁更有价值的结论,最终消解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不能克服自己身上的矛盾,这导致了走向毁灭。哈姆莱特之谜实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类的司芬克斯之谜,它提出的是人是什么、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具有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要关注的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感知和赏析能力。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的思想是灵动而迥异的,统一的标准化的阅读,已经丧失了个性和创造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  相似文献   

20.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初中习作训练的序究竟是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语文教师,就有一千个习作训练的序。在教学中,采用三部曲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理念,也体现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精神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