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初读,学生表达了初步感受后: 师:会读书的人,读一字句能形成一幅幅画面。通过“烧”字,就会仿佛看见侵略者肆意放火烧毁圆明园的痛心场面。读吧。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新课,扫清阅读障碍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跟老师一起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生:圆明园的毁灭。师:(板书课题)"圆"里面的点要写得长一些,写"园"字要写好里面的竖弯钩。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也搜集了相关资料,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圆明园?生:曾经的圆明园非常宏伟。生:曾经的圆明园里面有无数珍藏。生:圆明园是一个皇家园林。生:圆明园的毁灭让人非常痛心。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充分,了解了不少资料,我相信大家对于文中的字词也一定认识了。(出示)  相似文献   

3.
于永正:在导读中关注生命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师:书读了一半。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不但……而且……)师:看黑板,这就是二、三、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的毁灭,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  相似文献   

4.
师 :雕刻家把龙雕刻得像活的一样 ,现在作者把它写得非常美。这一节不仅词语用得美 ,写作方法也是很美的。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课文。(师引读总起句 ,生跟读三分句 ;师引读“所有的龙” ,生跟读“似乎都在游动 ,真像活的一样。”)师 :想一想 ,这一节的写作方法好在哪里?用什么形式来写的?生 :作者用“总—分—总”的形式来写的。师 :对极了?你们看看 ,这里使用的标点符号也很有特点。前面是冒号、分号、分号 ,第三个分句是句号 ,最后一句总结句也是句号。作者通过这种写法 ,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我们今后在习作中也要运用…  相似文献   

5.
师:现在咱们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生:齐《圆明园的毁灭》。师:课前同学们读了几遍﹖生:两遍。师:有读三遍的吗﹖生:我。三五个举手师:好,请放下手。有超过他们的吗﹖一生举手回答:四遍你读了四遍,很好。读一遍两遍就不错了,读四遍更不得了。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边板书边指导。学生书空“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课题师:大家打开书本把课文默读一遍。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  相似文献   

6.
<正>一、读题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指黑板)一起读。(生齐读课题)师:“皂”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在田字格里板书)上边是——生:白。师:“白”字要写得稍微扁一点,下边是——生:七。师:“七”字的一横要稍微长一点,而且要稍微斜着向上,这样就把“白”字托住了。请大家拿起笔,在生字表格边上认真地写上一个“皂”字。  相似文献   

7.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们都读懂了什么呢?生:我知道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师:你读哪段知道的?生:我是读课文第3段知道的。师:那么读了其他各段,你还知道了什么呢?生甲: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那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生乙:我知道圆明园由三座园组成,那里的景观很美。生丙:我还知道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师: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现在,老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还有哪些没读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自由…  相似文献   

8.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世界园林的奇迹。园中处处有美景。教学时,必须抓住五美学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总体布局美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了圆明三园。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团团围绕在圆明园周围,  相似文献   

9.
“透”出信念《海上日出》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话,想一想,“透”是什么意思?生:“走”的意思。生:“跑”的意思。生:“冲”的意思。生:“离开”的意思。教师出示一组句子:(1)太阳慢慢走出重围。(2)太阳慢慢跑出重围。(3)太阳慢慢冲出重围。(4)太阳慢慢离开重围。(5)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哪句写得好?为什么?生:第五句好。从“透”字可以看出太阳不是一下子离开黑云的。生:第五句好。从“透”字可以看出太阳不是很容易就离开黑云,黑云很厚,它…  相似文献   

10.
师: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刚才的问题。(生自由读)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图画,给我们以美感。我们再读一读,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生自由读)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  相似文献   

11.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先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生:红叶似火、对答…  相似文献   

12.
师:同学们,在我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皇家园林,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它就是举世闻名的———生:(齐读)圆明园。师:大家看,这就是圆明园的总体布局图(课件显示),谁能根据预习时所知道的,给我们介绍一下圆明园的总体布局呢?生: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因此又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师随之用课件演示小园环绕的情景),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它的周围。师:介绍得十分清楚,尤其是“众星拱月”,太美太形象了。我们漫步园中,就仿佛置身于幻想的境界。大家想去饱览一下园中美不胜收的…  相似文献   

13.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生:我字写得不好。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练习练习吧。(生上台板书)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生欲回去)师:先不要走。当老师还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生:和……朱元思写信。师:“与”有“和”的意思,但这里应解释为“给”;“书”解释得很好,在这里是名词,“信”的意思。生:给朱元思的信。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  相似文献   

14.
陈晓萍 《江西教育》2002,(23):30-30
师:(出示“土”字卡片)这个偏旁叫什么?生:提土旁。师:(出示“里”字卡片)谁来认一认这个字?生:(读)里。(把两张卡拼在一起,出示拼音)师:谁再来认一认这个字呢?生:(读)埋。师:读得很好,请一组开火车读这个字。(生读)师:谁能根据这个字的构成,编个顺口溜来记一记这个字呢?生:东西土里埋。师:编得真好。一想起这个顺口溜就知道怎么写“埋”字了,全班齐念三遍。(生齐读)师: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字,左边的提土旁和“土”字有什么不同呢?生: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师:这个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埋”字是…  相似文献   

15.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先看两个案例:眼案例一演《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芽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芽(生答)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芽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芽(生答)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生答)眼案例二演《只有一个地球》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穴第二课时雪。l.朗读课文,思考:你由只有一个地球想到了什么芽穴8分钟雪2.以“地球与环境”为主题,实话实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芽…  相似文献   

16.
师: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母"字,写横的时候,要写得长一些。长笔画写开了,整个字就舒展了。师:读课题。生:(齐)慈母情深。师:读得很有感觉。课文读熟了吧?谁愿意把课文读给我们听一听?(生读课文,语速很慢。)师:停一下,语速要加快一点,读书不能这样拖音。  相似文献   

17.
案例师:我来写个字,看。(板书“杏”)认识吗?读一读。(学生齐读)师:大家的后鼻音读得可真准,我还想再听一遍。生(高兴响亮地读):杏。师(微笑):真不错!咱们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把上面的“木”写大点,“口”写小点(教师范写)。这样才溧亮。那这  相似文献   

18.
案例片断一:谈话导入,铺垫揭题师:(板书“小”字)这个字,念——生:小。师:(擦去“小”的钩,用红色粉笔,在“小”字底下,添写“隹”用红粉笔写的这个字,读什么?生念不出。师注音:zhui师:这个“隹”字,指的是“短尾巴的鸟”。“小”和“隹”俩字合起来,念——生:雀。师:雀字,从“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断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师:“天际”呢?生:天边。师:那么这二句诗该怎么理解?生:孤单单的一只船远去了,帆影在晴朗的天空尽头消失了,只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生:当时,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船渐渐地远去了,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相连的地方,“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  相似文献   

20.
最近 ,我 听 了 一位 青 年 教 师 的 阅读 课,课 上教 师 对 学 生 朗 读 的几 次 评 价 引 起 了 我 的 一 些 思考 : 现象 一 : 一 学生 朗 读 课 文结 束 后 ,教者 作 了 这 样 的 评 价 :“ 你 读 书 比 以 前 好 多了 , 记 得上 学 期 刚 转到 我 们 班 的时 候 ,你还 不 会 读书 呢。 ” 学 生 原 本 微露 喜 色 的 脸顿 时变 得 通红 ,讪 讪坐 下。 现象 二 :学 生 在 流 利朗 读 课 文 某 段 落后 ,教 师 评 价 说 :“ 读 是 读 得 挺 好 的 ,就 是中 间 读 丢了 一 个 字。 谁 能比 他 读 得 更 好?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