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视角对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探讨了从源语到目的语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归化映射和映射移植三种主要翻译方法。适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文读者正确理解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文化内涵,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2.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式菜谱的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对等论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用该理论作为菜谱翻译总的指导原则,指出由于中式菜谱本身的特点,其英译只能求得最切近的对等,最后总结出了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段云波 《海外英语》2012,(14):139-141,143
该文对尤金·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做了初步介绍。按照对等翻译理论,译文应该实现与原文对等的功能,合乎目的语的自然习惯,传达出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又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基本一致的反应。据此理论,该文对《失乐园》三个中文译本进行了对比,审视了不同译者不同的翻译方式,探讨了原文美在译文中的失与得。  相似文献   

4.
根据"跨域映射"理论,成功的隐喻翻译是将原文中喻体知识结构映射到目的语中,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与源语读者对该隐喻产生相同的文化体验.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将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视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强调译语与源语的功能的一致,正好符合隐喻翻译的内在要求,可被用来指导隐喻翻译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操时尧 《英语辅导》2008,(5):123-124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观认为,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对等"。陈道明认为,"对等"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上限标准,当译者找不到"对等"的译法时,应当寻求"功能相似"的下限标准。本文旨在以这两个概念为基础探讨我国职称职务的"副"职的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6.
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功能对等的翻译要寻求原文同译文在语义上的最切近和语体上的自然对等。旅游文本的翻译注重文化的交际和传播,在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功效。本文主要分析了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原理,结合甘孜州旅游文本的功能特点,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甘孜州旅游文本翻译指导理论的可行性,提出了译文行文自然,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语义优先,自然对等和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相似的三大翻译原则及标准,并采用释义、类比和改译三大具体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英汉商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贵 《黄山学院学报》2005,7(1):117-119
商标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形式,“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其有积极指导意义。译文商标应力求语音、意义、文化意蕴的统一,使译文商标读者对译文商标的反应与原文商标读者的反应大体上对等。  相似文献   

8.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界引起了长期争辩.功能对等其实质译文文本的读者应该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不管是从语议上文体上,还是从读者反应论方面都应作到功能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应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9.
赵春红 《天中学刊》2004,19(3):91-92
对隐喻的结构、本质和认知渊源的分析有利于隐喻的理解和翻译。由于英汉隐喻结构、本质和认知规律的相似性,一般采取直译的方式;但针对“文化空缺”的现象,则应采取多种补救方案以达到原文和译文的对等。  相似文献   

10.
陈莹 《英语辅导》2011,(1):142-144
本文旨在讨论翻译批评标准,并在分析前人研究和借鉴奈达翻译理论和图示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着建立了一个包含文本、译者和读者诸因素的文学翻译批评标准。这一标准是基于读者反应的批评标准。它从人类认知的角度研究读者反应,借助图式理论,在奈达的“动态对等”基础上提出“动态互动对等”,指出原文读者对原文形成的图式若能与译文读者对译文形成的图式达到互动对等,那么从读者反应角度来说,译文就是好的译本。  相似文献   

11.
杨挺扬 《中国教师》2012,(20):57-58,69
<正>一、功能对等理论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动态对等,即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和个别词汇的绝对意义,而是着眼于文章要表达的精神和含义,并在此指导思想上进行翻译。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理论可从最低和最高两个层面来阐述:一是译文的读者能大致想象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原文的,二是译文读者完全可以用与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相同方式理解译文[2],也就是,要求译者通过翻译活动使对象读者能够体会到与源语言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译者用另一种贴切、自然的语言再现原文的艺术形象和风格,使目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美感。《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传世名作,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和句子两个方面对其译文进行分析,以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即译文和原文在交际效果上具有象似性。纵观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基于象似性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不仅构成其核心理念,而且有助于指导、优化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4.
是一篇专利申请书最言简意赅的自我介绍,如何把握其翻译而使译文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相似的反应尤为重要。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对专利摘要英译展开研究,从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两方面加以论述并给出例证,以选取最适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指出译论界对盛行全世界的主流翻译理论———奈达理论的三大误读。一种误读是奈达主张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与原文对等;第二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要求译文在译文读者中产生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完全等同的效果;第三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主张功能完全等同。文章指出第一种误读是由奈达的翻译定义的错误中文译文造成的。第二、三种误读是由“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中的“等”和对这两个术语的错误解释造成的。文章同时提供奈达翻译定义和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的试译译文,最后呼吁澄清被引用了数千之多的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和存在了20多年的“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两个术语及其错误解释在译界所造成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它实质上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某一类事物。对于隐喻的理解我们必须依赖我们的经验,即背景知识。由于不同民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文化上的差异,隐喻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隐喻理解的多样性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隐喻的认知语境分析,寻找最佳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最大程度获得与原文读者等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潘琴 《双语学习》2007,(3M):90-9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它实质上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某一类事物。对于隐喻的理解我们必须依赖我们的经验,即背景知识。由于不同民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文化上的差异,隐喻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隐喻理解的多样性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隐喻的认知语境分析,寻找最佳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最大程度获得与原文读者等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认为,应该把译文读者的反应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但有学者发现过分强调读者就会削弱原文的地位,进而导致译者越来越注重“再创造”而偏离了翻译中对原文的“忠诚”原则。文章以动态对等作为理论基础,对比《红楼梦》两个权威英译本中刘姥姥的语言翻译,提倡在考虑译文读者感受的同时,适当译入原文特色,从而真正达到“等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围绕对等映射、转换喻体、结合喻底和只译喻义四种翻译策略,对《围城》典故性成语英译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如何将富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典故性成语翻译为英语。分析发现,若保留源语隐喻不影响译文读者从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则采用对等映射;若保留导致译文读者无法实现从来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则要么采用结合喻底以传播中国文化或达到某种文学效果,要么采用转换喻体或只译喻义使译文读者快速理解其意。  相似文献   

20.
如何使译文呈现出与原文对等的意境和美感是古典诗歌翻译的重难点。从意象图式中的容器图式出发,进而引申到以容器隐喻来探讨古典诗歌翻译的意境构建。指出从容器隐喻的视角来翻译古典诗歌能再现原文的意境,达到与原文风格一致的效果,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