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淮南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层气赋存总量高达5928亿m^3,地区地质构造复杂。通过分析煤层气地质特征、提出勘探开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评价勘探开发前景,提出合理建议。该区地质构造相对复杂,煤层赋存状态和煤体结构均较复杂,区域差异大,煤储层渗透性低,含气饱和度低,这些给勘探开发带来了难度。但地理位置优越,含气总量高、煤层厚,煤层多和局部地质构造优越等有利条件为该区煤层气开发带来巨大潜势。建议制定勘探开发总体规划,实施可持续开发,实施采气采煤一体化,优势区域优先开发,加强构造煤层区煤层气开发研究,实现煤层气开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乡宁矿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河东煤田南部,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储层渗透性是制约煤层气勘探选区的重要参数,通过对该区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本区主要2#、3#、10#煤层属于低—中渗透性煤储层,该区煤储层的裂隙系统是影响渗透性优劣的决定性要素,此外,还与显微组分、宏观煤岩类型、煤变质程度、埋藏深度和有效应力有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围岩性质、煤层埋深、煤质,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了格目底向斜内的煤储层含气性特征.得出该区煤厚大、煤层气含量高、顶底板渗透年底,含气性弱,有利于煤层气富集的结论.其中,南部煤层气含量高于北部,达到19.03cm3/g,是以后煤层气开发的首选地带.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煤层气井水力压裂压后无产量、产量低等目前等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综合应用煤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煤层水力压裂技术、煤层气井排采技术、统计分析和神经网络等,提出了基于非线性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的煤层压裂效果预测模型。本文总结了影响煤层气井压裂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非线性主成分方法对模型的输入参数进行了分析并提取了其主要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应用表明,将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BP神经网络进行煤层气井压裂效果预测,简化了网络结构,提高了运算速度,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采工作的日渐深入,以及相关技术不断进步,对于煤层气资源的开采利用技术也日渐成熟。本文就对煤层气井的产气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了煤储层的伤害机理,进一步对煤层气井控压控粉技术展开了深入探究。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为相关的煤层气井产气开发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煤层气处在煤岩中,主要成分是甲烷,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游离在空隙中或者溶解在水中。煤层气是一种新型能源,具有高效、洁净的特点。我国的煤层气资源丰富,开采和使用煤层气资源不仅可以减少燃煤带来的污染,还可以弥补常规能源的不足。现阶段对煤层储层改造主要技术就是水力压裂技术,本文立足于此,主要对水力压裂技术进行介绍,并对水力压裂设计过程中对裂缝的控制进行阐述,希望对煤层气水力压裂技术的实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二维地震在煤层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邓国成 《内江科技》2012,(3):114+86
煤层气做为一种新型能源,越来越引起重视,沁水盆地是我国煤层气产量最大的盆地,是煤层气勘探开发最有潜力的盆地。本文通过在沁水盆地开展煤层气勘探的实例,分析总结在沁水盆地这类地表条件复杂地区开展野外数据采集的经验、数据处理、资料解释和储层估算等方法。实践表明,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合理分析研究,在该地区利用地震勘探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可以确保煤层气开采井的正确布置,从而降低煤层气开发风险  相似文献   

8.
煤层气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在国外已被开采多年,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起步较晚,目前,国家正在加大煤层气开发力度。但是,开采煤层气的关键手段—煤层气井钻井与常规油气井差别较大,本文从煤层段造穴、煤层水平分支井剖面设计、轨迹控制、水平井联通、煤层气保护等方面介绍了煤层气井钻井技术,为更多队伍进入煤层气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依兰煤田形成于老第三纪。为断陷型舍煤盆地.含煤地层为达连河组。该组仅有一个煤层群,集中分布于煤系底部10—40m厚的范围内。煤层群厚约10—30m,含煤五层。煤层平均厚度14.63m。煤层群顶部为巨厚油页岩层(70—140m),煤种为长焰煤。煤层含气量为4—12m^3/t.平均8.0m^3/t。依兰煤田煤炭保有储量1.97亿吨,预测煤炭资源量3.61亿吨;煤层气资源量为52.73亿m^3,埋深均在1000m以浅。本区煤层群顶板厚层油页岩,是煤储层最理想的封盖层,断层不发育的块段,是依兰煤层气相对富集的地带。  相似文献   

10.
薛鲲 《中国科技信息》2007,27(22):21-21,26
开发利用煤层气,对于我国能源战略实施具有重大意义,而建立煤层气地质数值模拟是煤层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煤层介质的渗透率特性、煤层气的解吸扩散渗流特性、煤层与围岩的组合方式、含气饱和度对煤层气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建立煤层气地质数值模型的应用方向,对于合理开发煤层气资源,提供洁净的能源,有效地保护大气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ANP-SWOT模型的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利用煤层气可以有效减少煤矿瓦斯事故,改善大气环境,增加能源供给。针对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错综复杂现状,提出了ANP-SWOT综合分析模型。首先运用SWOT模型全面分析了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其次,设计能够准确反映影响因素间关系的ANP网络结构,以此度量具有关联性的影响因素权重,进而对煤层气战略备选方案作出选择。结果表明:煤层气开发风险大、地质条件复杂、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中国煤层气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最佳战略是WO战略组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①为增加国家能源供给,要坚定不移发展煤层气产业;②建立现有技术可开发煤层气的资源评价方法与标准体系;③从基础研究入手,深入分析煤层气形成单井产量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和作用规律,并与现有技术优化集成,形成以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为核心的适用于中国大多数煤层地质条件和储层条件的煤层气开发系列配套理论、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断裂、微裂隙等是地下岩层中常见的现象,在煤储层中裂缝不仅可以作为重要的煤层气储集空间,还可以是渗流通道,控制着煤层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利用蚂蚁算法自动追踪地震剖面中的断层与裂隙,对煤储层裂缝进行识别和判断,通过剖面和切片定量的确定裂缝的倾角、方位角和相对密度大小,进而对裂缝发育有更进一步认识。分析得出该区域裂缝倾角大分布在75°-90°之间,裂缝主体发育表现为高角度、近平行分布特征,方位大多数以NS-NNE方向。结合成像测井成果,区分出天然裂缝和诱导缝,较为准确得描述煤储层中裂缝发育情况,两者结论相互验证。获得煤储层中裂隙特征,为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内江科技》2015,(9):78-79
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的分析,煤层气的富集成藏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煤层主要发育在分流河道环境中,太原组主要为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煤层发育与泻湖环境中。沉积体系由不同的沉积相类型、分布特征、时空组合等表征的。本文通过对沉积体系特征的研究,对煤储层富集特征分析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对煤层开发不断深入,在不同的煤层中开发方面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本文主要结合我国的煤层气分布情况,运用对比分析方式对煤层气的开发模式进行阐述,并指出今后煤层气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区块,根据典型煤层气情况而提出开发的模式以及相关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15.
煤层气的资源量是评价含煤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参数,现阶段计算煤层气储量的方法主要为体积法(或称容积法、块段法)。通过对传统体积法与基于GIS的煤储层建模法对比,运用GIS计算所得的煤层气资源量精度更高,同时能将煤层气资源的地理属性和空间分布特征精细刻画。运用GIS对煤层气资源量进行评价,可以对煤储层因空间各项异性产生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降低煤层气勘探开发风险。  相似文献   

16.
刘付喜 《中国科技纵横》2011,(18):239-239,252
在沈北地区煤层气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沈北地区煤层分布规律研究及煤层气含量分布规律研究,通过国内外煤层气评价标准,对沈北煤层气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关石焦煤矿处于贵州省关岭自治县沙营乡辖区内,煤层气为矿区内主要有益矿产,煤层气俗称“瓦斯”俗称“瓦斯”,是一种高效、洁净的气体清洁能源。本文对区内煤层进行了结构、厚度、顶底板情况、煤层含气量等方面的描述、测试实验等,对区内煤层气的含量、丰度、赋存状态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黄塘煤矿煤层含气性的基础上,从煤变质程度、煤岩煤质、煤层顶底板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研究了影响煤层含气性的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塘煤矿煤层含气量相对较高,平均高达9.22m~3/t;较高的煤变质程度和镜质组含量有利于煤层气的生成,煤层顶底板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则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致使黄塘煤矿煤层含气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周国庆 《大众科技》2012,(11):46-47
针对煤层气钻井施工中的煤层气储层保护技术进行了初步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科技人物     
《中国科技信息》2012,(2):17-20
我国首次实现低阶煤煤层气产业化开发利用继美国褐煤煤层气成功开发之后,我国首次实现了低阶煤(褐煤)煤层气勘探开发重大突破,"低阶煤、多煤层、薄煤层煤层气开采压裂组合及投球分压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成功。近日,该项目通过了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