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是一个兵 1958年,许世友已经五十多岁了,他积极响应毛主席“将军下连当兵”的号召,重新体验士兵生活。许世友到军区下属的“临汾旅”6连7班,穿上士兵服,戴上船形帽,成为一名上等兵。  相似文献   

2.
文龙 《精武》2004,(3):46-48
1958年,许世友已经五十多岁了,他积极响应毛主席“将军下连当兵”的号召,重新体验士兵生活。许世友到军区下属的“临汾旅”6连7班,穿上士兵服,戴上船形帽,成为一名上等兵。  相似文献   

3.
黄泥抠豆     
相传过去一个老武师授徒三年,徒不肖竟提出要跟师父决一高下,老武师夜不能寐。老伴说你把绝活都教给了那不肖之徒,老武师默然点头。老武师欲解小便。突然顿悟“黄泥抠豆”未曾传教。第二日,师徒二人来到武场较技,不肖之徒使出浑身解数频频向老武  相似文献   

4.
在中非喀麦隆首府雅温得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位身材魁梧的黑人武士,只见他闪转腾挪,矫若游龙,捷若惊鸿,正在表演中国武术。他纯熟的功夫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阵阵喝彩。这位黑人武术家就是新华社一篇通讯中所描述过的“少林黑弟子”雅克·马拉,被喀麦隆人尊称为“马拉大师”的少林武馆的馆主与教师。 这位在喀麦隆知名度颇高的武师是一名普通的邮局职员,他从少年时即酷爱习武练功,曾经练过6年的日本柔道和空手道。大概是听说日本的柔道和空手道均来源于中国古代武术吧,他决心探本求源,于  相似文献   

5.
谁的拳头更硬? 7月1日,中国武术 院散打馆内的散打王争 霸赛呈白热化状态。一名 观众在冷眼观看了几场 比赛后,悄然退出散打馆,找到散打王争霸赛组委会的官员,表示要上台挑战散打工:“这些运动员都没有功夫,他们的拳头太轻,我的拳头比他们重一倍。” 一位练“卢氏结构”的民间武师给组委会打来电话:“我们练的是内家拳,学的是内家拳中最优秀的东西。你们的散打训练不科学。我们有信心打败散打王。” 贵州省一位派出所民警打来电话说,看了散打王争霸赛很兴奋,很想参加:“我在贵州十年间没有对手了,这次一定要到北京会会散打…  相似文献   

6.
范克平 《武当》2004,(9):66-67
秦淮区胭脂巷的名武师徐铸人素有“怪腿”之称。据民国出版的《少林拳图解》等史料记载:“江宁(府)徐铸人尤著……精于怀心腿法,”相传,徐在与人交手比搏之时.可将单腿(或左或右)由长衫领口内抽出,与敌相距寸余,即可贴面抹踏致其仰面倒地.对方倒地后方才明白自己已遭打击。1937年元月的一天,  相似文献   

7.
光侠 《武当》2009,(6):52-53
又过了几天,六名日本武士又来到孙家,孙禄堂像久别重逢的故友似地把六名武士迎到家中道:“即承各位多次约请,自当奉陪领教,请诸位到我家后花园一叙。”花园中摆放着四条横石凳,日本武士看到后说:“我们日本武士可拳击八百,脚踢千斤!”  相似文献   

8.
1937年前后,姚宗勋已经是北平城中小有名气的青年武师了。他年方20岁,自幼随名拳师洪绪如习练弹腿、形意拳。拳谚云“形意三年打死人”,他练了十几年的形意拳.本人又天资聪颖,还是中央大学的学生,与一般的一介武夫自是不同。因此,年纪轻轻的他,武术功底颇为深厚.在武风浓厚的四朝古都的武林中早早的有了一点名气。  相似文献   

9.
8月3日,一年一度的东亚“希望杯”少年夏令营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中国、韩国、日本三个国家的50余名少年运动员参加了为期4四天的夏令营活动。在50名队员中,有韩国队10人,日本队16人,中国队16人以及北京队的队员。此次活动是专门为8月中旬在韩国举行的东亚“希望杯”比赛而举办的。1992年,由日本TSP公司发起的首届东亚“希望杯”少年乒乓球比赛在日本举行。原来只是一年一度举办一次比赛,日本组委会为了加强少年运动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切磋球艺,促进友谊,决定在每一年的比赛前增加夏令营集训活动,今年已经是…  相似文献   

10.
他曾经是一名中国足球队的国脚,他用 “要当就当最好的足球队员”的座右铭激励过自己;他曾经努力拼搏和奋斗过,却饱尝了“一只脚踏人了世界杯大门后,却最终没能进人那个足球圣殿”的辛酸:他曾满怀“要振兴中国足球的神圣愿望”东渡日本,当学到了许多先进的足球技艺后,怀揣着报国之心,毅然返回了生他、养他、把他从一个无知的孩子培养成一名优秀足球运动员的祖国;他是一名教练,在他的心中为改变中国足球的落后面貌而尽心竭力;他又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正是他为自己人生所确立的准则。他就是刚刚…  相似文献   

11.
王祥法 《中国钓鱼》2004,(10):41-41
在日本,80%的人有把钓到鱼做成鱼拓的经历,市场上有专用的工具、颜料、纸张及书籍出售,鱼拓已成为人们垂钓之后的另一种艺术享受,前些时读日本《鲫鱼专科》杂志,内有一篇题目为“中国文化:钓:吃”的文章,讲述在中国的垂钓经历,文章最后两句是“中国人当然不会把鱼放回去,无疑他们是要带  相似文献   

12.
陈洁 《乒乓世界》2003,(10):26-27
中国公开赛历来都是中国人唱主角,这届也不例外。除了波尔以外,施拉格、格林卡、萨姆索诺夫、塞弗等欧洲优秀选手都没有出现在赛场上。到了比赛的后两天,赛场上一眼望去全都是中国人,女双的前四名全部被中国选手包揽;男双的前四名中有三对中国人;男单前8名中有5名是中国选手,女单更是被中国人大包大揽,前8名中有7名是中国人,另一名是中国香港人,但是,就在中国人“横行霸道”的中国公开赛中,仍然有几个外国选手,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第11届LG杯世界棋王赛八强战战罢,结果足以让那些乐于在网上押分的棋迷呼天抢地。八强中有4名中国大陆选手,3名韩国选手与1名中国台北选手,此次LG八强战是局典型的“中国流”对“韩国流”,俨然成了中韩擂台赛,延续了近几年世界大赛中韩对抗的主旋律。其实,围棋这项较适合亚洲人的项目一直以来是中日韩的三国演义,而70年代以后,日本棋坛的坂田荣男时代被木谷门下众多英杰结束,同时也结束了大和民族的辉煌。近30年来,雄踞日本棋坛宝座更长的是中国人人和韩国人,况且日本选手在近几年在外战中抢不过中韩两国选手的风头,又加上中国众多实力棋…  相似文献   

14.
呼吸     
霍顿打英格兰而来,容光焕发。寥寥数日,身上便多了“绅士派头”、“足球理论家”。“实践经验丰富”等众多头衔,无疑这些中国特色的话语都是我们加上去的,据说还有人给新帅创造了一个更显亲切的称呼“霍爷”。亚洲俱乐部杯赛上万达很风光,2∶1力克韩国似乎是近几十年来对韩国球队战绩最佳的一次。但灰头上睑的败给缺少6名主力的日本鹿岛鹿角队仍是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而且我们还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万达取胜的关键大部分都应算在临时“转会”而来的申花小将吴承坡的身上。海埂春训年年引人注目的是体能测试,在今年的体能测试中…  相似文献   

15.
河南新县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河南新县田铺邮政部门于7月1日启用“许世友将军故里”风景日戳一枚,戳径32毫米,戳图是许世友将军胸像雕塑,像高2.6米,由河南雕塑书画院设计、山东莱州石雕厂雕塑,整体形状为将军背靠大山,目视前方,其寓意为“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将军,回归到大别山”。  相似文献   

16.
中日韩三国论弈到了最后关头! “中国、日本各剩一人,韩国二人,所以,中国和韩国的希望各是一半,韩国独占一半”老张如是说。 “非也!中国最不利,俞斌要连过三关才能胜,所以中国的希望是1/8;日本也好不到哪里,无论俞、曹谁胜,日本都要连过两关才胜,所以日本的希望是1/4……”老李说。 老王一听火了:“照你这么说,韩国只有(1-1/4-1/8)=5/8的希望?!”王老头典型的曹李迷,现在还得加上小李——李世石。 老张和老李一算,曹要输了才能请出李,曹两轮全胜的概率是1/4——不胜了还有一半归李昌镐,所以韩…  相似文献   

17.
相扑被日本人视为“国技”,似乎全球唯有日本人对相扑运动情有独钟。其实,相扑既不是日本独有的运动,相扑之源亦不在日本。历史最久的首推蒙古相扑。蒙古族人的三大传统竞技项目便有相扑在内(另两项是骑马与射箭)。在每年的那达慕会上相扑是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常有数百名选手参加,规模极其盛大。比赛时,选手穿着色彩鲜艳的紧身衣裤和长靴进行角斗,其中一方肘、膝、肩、背等着地,对方即获胜。选手入场和离场均手舞足蹈地跳“鹰舞”。各级优胜者被冠以“巨人”、“狮”、“象”、“鹰”等称号,有人考证日本的相扑即源于蒙古。中国在历史上也有相扑运动。从一些出土文物看,中国秦汉时期的角抵就同日本现在流行的相扑很相似。至迟在西晋  相似文献   

18.
高楼下那两间低矮的小屋,里屋是卧室,外屋做诊所,不足20平方米,紧巴巴地铺着九张病床,患者往来络绎不绝。一些人满怀希望、强扶病体而来,一些人满怀喜悦、神清体健而去。别看这诊所简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祖传名医王修身,年逾六旬,神采奕奕,手不拾闲地为病人诊脉、扎针、开药方,忙得满头大汗。床上的病人在养针,椅子上还坐着几位。门  相似文献   

19.
管察 《钓鱼》2006,(9):19-20
“台钓”的贡献是把我们从两步走,诱饵粗、钓饵精的诱钓分离引导到诱钓合一。众所周知,我们称为“台钓”的钓鱼方法典出日本,是在“日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于日本人原来怎么钓,《丸九钓饵词典》的说法是“上钩用雾化饵诱鱼,下钩是让鱼咬钩的”。显然,主诱和主钓是分开的。最近,看了一个韩国的光碟,他们钓鱼是上钩用商品饵,下钩装蚯蚓,诱和钓分离,只是操作时是把我们的两步走缩短为一步了。  相似文献   

20.
4月25日至30日,应水原市邀请,笔者随“LG中国球迷团”对韩国进行了参观访问。走马观花,北至三八线,南到济州岛,亲身感受了2002韩日世界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浓烈气氛和韩国人那“有朋自中国来,不亦乐乎”的热情。如果说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那么与朝鲜半岛则是陆陆相连,唇齿相依,更有一种心理和文化上的天然亲切感,仿佛去近亲好友家串门。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