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粟特人是古代中亚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民族之一。他们不仅以经商著称,在文化方面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回鹘人使用的回鹘文、摩尼文和亚述文(即古叙利亚文)借自粟特人使用的相应的文字;背景各异的几种文化通过粟特人的媒介传播于回鹘中。根据回鹘语文献中存在的一些借词,探讨粟特语及其对回鹘产生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科尔沁左翼中旗花图古拉镇西白塔子嘎查为例浅谈了科尔沁土语中汉借词及其特点:从借词的词类上看,实词尤其是反映物质文化的名词动词数量最多使用时间也长,虚词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普遍;从汉借词使用的存在方式上看,有汉借词与固有词的并存,汉借词被固有词替换,汉借词与固有词无对应三种情况;从语法上看,汉借词加蒙古语词缀和蒙古语词根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论文中的汉语借词主要是来自于回鹘文世俗文书的两种版本著作。文章穷尽式地罗列两种版本中的汉语借问,并探究同一个汉语借词在不同版本中呈现状况。采取比较回鹘文-汉语语音的对音方法。归纳汉语-回鹘语的对音规律。该研究不仅可帮助建立回鹘语和汉语的语音对应关系,探讨回鹘语从汉语借词的途径和规律,而且还能看出回鹘语言受到汉民族语言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4.
回鹘文是维吾尔族先民—回鹘人于公元8世纪前半叶以古代粟特人使用的草体粟特文为基础创制的音素文字。回鹘文产生后,不仅在回鹘文化历史上,而且也在北方诸民族文化历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北方的许多民族以回鹘文为基础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本文以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回鹘文研究的新成果为依据,结合汉文史籍的有关记载,初步推定从公元10世纪起至今,回鹘文一直广泛传播在西起阿尔泰山,东至辽河流域一带的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中。契丹小字,蒙古文以及后来的满文、锡伯文之创立皆受到回鹘文的影响。回鹘文、契丹小字、回鹘式蒙古文、满文和锡伯文具有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5.
多数学认为,蒙古族于13世纪引进佛教经并对其翻译时即开始吸收一些梵语借词。而根据史料记载,蒙古语中梵语借词的出现要早于13世纪。并且,通过回鹘语进入的梵语借词在其音节结构和写法特征上受到了回鹘的影响,而通过藏语进入的梵语借词的写法与原梵的写法很相近。但是,这一时期的梵语借词在写法上仍未得到规范,一词多种写法的现象很普遍。  相似文献   

6.
汉越两国自古联系紧密,在越南语中留下了大量源自汉语的借词,这些词语经过越化,成为越南词语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从构词形式上看,越南语中汉语借词有以下六种越化模式:完全借用汉语词形;调换语素顺序;缩略汉语原词;增加越语语素构词;更换语素;借用汉语语素构造新词。  相似文献   

7.
"伊宁",当地民族语称"固尔札",这个地名的起源,并非起于清代,并非源为准噶尔蒙古语,而是起源于唐代通行西域的商业用语,古波斯语中亚方言粟特语:"苦日则儿—金乳香",陆路香药贸易衰落后,粟特人或突厥人将其讹变为"固勒札—花园",到清代再演变为"固尔札—盘羊"和"金顶寺"。海努克的起源亦非准噶尔蒙古语,而是粟特语:"哈纳努克—银房子",准噶尔时期演变为"海努克—犏牛"和"银顶寺"。  相似文献   

8.
粟特人作为商业民族和移民,中古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有着较多的活动,北起漠北,南到江淮,都可见其足迹。这些活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尤其对促进北方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粟特文化载体的粟特文,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广为流传和使用,传入漠北后,直接促成了回鹘文的创制,而回鹘文又促成了蒙古文的形成,并间接促成了满文和锡伯文的创立,契丹文的创制也受到回鹘语文的影响。10-11世纪以后,粟特文渐趋衰微乃至逐步消失,但其影响却一直不绝如缕,至今犹存。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21,(1):29-35
结合回鹘摩尼教文献,解释文献中常见神祇之名的来源,以此来揭示粟特语对回鹘语的影响。文章比较详细地整理和说明了摩尼教教义中经常出现的诸神在不同语言中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章勍 《现代语文》2013,(6):151-153
本文以日语借词为例,从语言和文化这两个角度分析了翻译对目的语产生的影响。从语言上看,日语借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包括输入新词和词义变化等几个方面;同时也增强了汉语表现力,具体表现在构词法上。基于翻译会对目的语语言文化带来影响,译者主体性在出发语到目的语这一转换过程中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1.
借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民族交往的见证。"萨宝"一词可以折射当时粟特商队从遥远的中亚长途跋涉来到吐鲁番和西域各地,进而辗转中原的情景,折射出粟特人到中原入朝为官而逐渐汉化融入汉族的过程,这只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一个微小缩影。  相似文献   

12.
敦煌发现的回鹘语头韵作品数量很多,而且涉及内容也十分广泛,不仅回鹘民间文学、宗教诗歌采用头韵诗形式,而且出现于佛事文献中,诸如回鹘文题记、写经尾跋之中,更有甚者,回鹘人在翻译佛经时,也常常把原本为散文体的著作也改用头韵诗形式表述,独具一格.所谓头韵,就是诗歌前一句和后一句的首个词语或音节全部押韵.究其源头,当来源于蒙古高原发现的突厥卢尼文碑铭,更加普及化、个性化,而且又影响到后世阿尔泰语系的多种语言.  相似文献   

13.
对古今维吾尔语的历史分期问题学术界有不同见解。文章认为,古今维吾尔语历史应分为三个时期:一、回鹘语时期,即8-15世纪。其中,突厥文文献语言期为8-9世纪,回鹘文文献语言期为9-15世纪;二、喀喇汗王朝突厥语和察合台语时期,即10-20世纪初。其中,喀喇汗王朝突厥文文献语言期为10-13世纪,察合台文文献语言期为14-20世纪初;三、现代维吾尔语时期,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同时,文章还就古代维吾尔语元音i与觙"合二为一"的时期问题,元音a、覿弱化为e、i在文字上如实反映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主要对英语低元音与鼻音组构借入普通话的匹配情况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源词和借词倾向于保持元音音段的相似性,这是因为元音在语音听感上的显著性要高于鼻音;2.借入语固有的音系规则会影响到借词音系改造的结果,普通话具有韵母和谐的特征,即低元音部位同化,要求前低元音[a]与前鼻音[n]组构,后低元音[ɑ]和后鼻音[?]组构,从而直接排除了不合法的借词表层形式;3.源语、中介语和拼写形式等语法外因素,也会影响借词音系分析的结果。从整体上看,英语低元音与鼻音组构借入普通话的匹配模式符合最佳配对的借词音系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有关回纥汗国古突厥文碑铭的研究,因碑文残缺、释读困难,其成果较多被人忽视。古突厥文碑铭的研究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碑铭的发现和解读、成果的整理和使用、碑铭的重勘和深究。碑铭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语言学、历史学和文化等方面。碑铭的解读成果主要为研究回鹘史或维吾尔史、古代突厥语或突厥历史语言学以及回鹘或维吾尔文化所利用,中国学者的研究今后将在七个方面会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唐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先世的籍贯、姓氏、内迁路线的考察,认为以往关于这一族出于奚、粟特、抑或突厥民族的说法皆难成立.这一族应该是回纥(回鹘)药罗葛氏后裔,中唐时代河朔地区"胡势"强盛是这一族冒改粟特姓氏的主要原因."泛粟特"的学术倾向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17.
任何语言都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不断变化,并可能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形成外语借词,在全球化交流的今天,这种现象就更为常见。汉语借词的存在是在中西方加强交流的背景下,英语发展的必然现象,这种必然产物的产生在英汉语言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在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汉语词在逐渐地融入英语中,但是它们的生存状态各不相同。基于此,主述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应用,从语外和语内的角度分析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生存状态的因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贵州剑河方言归属汉语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其特色词语的来源主要有:传承古代通语或古代方言的词、借自少数民族语言的借词、创新方言词等三类。这些词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在不同地域发展的渐变与不平衡性规律,也体现了社会变迁、民族接触对语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彭玲霞 《考试周刊》2007,(50):47-48
英语词汇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词汇,从世界上50多种语言中借词,现代英语词汇中70%是借词。可以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在英语中找到自己的词汇。语汇借用是语言交流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融合和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介绍了英语借词的主要产生来源及类型,并分析了英语借词对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山西二人台唱白对词汇修辞进行了三方面的积极运用:从词语的来源或结构上看,主要是利用了方言词、熟语等词汇成分;从词语的意义上看,主要是利用了词语的同义、反义和多义关系;从词形方面看,主要利用了拆词、倒词等变化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