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教育体系中,对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评价不仅要注重结论,而且要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不能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评价仅受到考试制度、教育评价、传统教育思想、班主任工作量等方面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评价的不全面、不准确,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宋炎玲 《河南教育》2005,(11):42-42
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 有人认为教师无权惩罚学生。尤其是在推行赏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学生、赏识学生,这样才能激励他们进步。所以不能批评芎粤生。更不能惩罚学生,因为批评和惩罚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而有人提出,我们每个人走上社会后都会因为做错事而受到相应的批评和惩罚,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就不能受到批评和惩罚呢?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如果能,应该注重什么问题?如果不能,怎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请您对此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3.
“意义障碍”的产生是道德观念形成规律的反映,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矛盾的反映。当教育者不能向学生表示积极的道德期望、与教育要求不一致时,如果教育者采用的是呆板机械的教育方法,或者不能制定合理有效、富有人性的课堂规则,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特点时,就很容易造成“意义障碍”。  相似文献   

4.
有人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此口号的提出,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但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即使过上富日子,也要苦孩子。现在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掌上明珠,孩子要星星,不给月亮,优越的家庭环境使有些学生依赖性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有的学生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  相似文献   

5.
王峰 《宁夏教育》2012,(2):48-48
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是的,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润滑剂。当师爱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灵时,即使是荒芜的心灵也能开出希望之花。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英语教学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教学方法、模式单一陈旧,主要以单向的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中仍占统治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教材内容展示的方法过于简单,不能抓住学生的特点,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三是教学资源缺乏,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能力不高,不能有效地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获取信息、进行教学设计和语言情境的创设。四是由于教材承载的信息较大,教师很多时候是“满堂灌”,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时间不多,所操练的内容没有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题材下进行语言交际。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门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作为教育者,对学生的变化不能漠然视之。当我们的学生利用网络,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时,我们便不能再手执书卷,照本宣科了;当学生高谈两岸关系、阔论中东局势时,我们便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当学生们要求平等,拒绝惩罚时,我们再也不能手执教鞭,堂而皇之地辩解说“严师出高徒”了。  相似文献   

8.
作为教师,作为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塑造”,但学生毕竟与泥团木块不同,他们无法随学校与教师的心愿成为理想的“泥塑木雕”。所以,必须创造适合学生的“塑造”方式,否则,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发挥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对学生作无原则的迁就和迎合,它是由教育自身的规律和时代发展到今天的需要所决定的。就教育自身的规律来说,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适合学生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不能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  相似文献   

9.
谈惩罚教育     
在现在的班级管理中。对于学生的教育,社会、学校大都提倡赏识教育,避免惩罚。杜绝体罚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谈罚色变,放弃惩罚,我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它将失去教育力度,使学生思想涣散,行为会随心所欲。应该明白我们所说的教育惩罚与体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等同。教育惩罚是纠正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手段,通过惩罚能引起畏惧和悔恨,从而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并通过意志而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体罚是一种有意识地造成学生身体的痛苦来制止和预防某些问题行为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教师之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激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的触点,也是教师教育机智、教育才能的“血”和“肉”。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有可能点燃其追求进步的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11.
现状篇 毋庸讳言.如今的学校德育工作太难做了:三令五申教育学生不得吃零食.而学生照吃不误。甚至越吃越猖獗;明文规定学生不能进“三室一厅”.学生还是偷偷摸摸,变着法子去网吧玩游戏,甚至通宵达旦:三番五次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不破坏公共财产,学生还是置若罔闻.课桌椅、门窗屡有破坏;铁性要求学生考试不能作弊,作业不能抄袭。学生还是屡屡违反。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明确规定学生不得谈恋爱,而“地下游击队”却如“星星之火.燎原一片”;苦口婆心教育学生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而学生却嗤之以鼻。认为大惊小怪。不合时宜……总之.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时下,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形式的赏识教育倍受人们青睐,而以批评和处罚为主要形式的惩戒教育却渐渐被人们遗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切勿过了头。如果学生受到的赏识和赞美太多,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势必会使学生迷失自我、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自我,这对  相似文献   

13.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结果。它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讲究惩罚策略,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先进的教学理念依赖于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提高国民素质,在现阶段,重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因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逐渐淡出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因其鲜活、学生喜闻乐见而以迅猛之势走入课堂。为此,若一线教师不能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将不能适应形式的发展,学生学习变得枯燥,  相似文献   

15.
徐开星 《福建教育》2005,(9A):16-17
智慧来自热爱。罗素说,教师缺爱,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夏与尊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仅仅把教书当作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情感上冷漠麻木,工作上敷衍应付,得过且过,就不会追求教育中的智慧,最终会与智慧擦肩而过;如果不爱学生,不尊重学生,对学生抱有偏见,没有善意,遇到调皮的学生不能与之平等地对话。遇到突发事件受埋怨情绪干扰,教师就不能灵活机智地应对。  相似文献   

16.
吕海燕  赵金涛 《中国德育》2004,(9):43-44,53
在对部分“问题”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一部分源自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家庭。因此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中,家校双方若各是其是,不能相互交流,共同教育,则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时,还会因为家校双方的教育方法及观念相反而加深学生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心理疾病。因此,要使问题孩子真正走出心理阴影,家校  相似文献   

17.
爱,教师的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红 《教育文汇》2005,(9):27-28
如果说无私的师爱是阳光,那么,她应当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说高尚的师爱是雨露,那么,她应当播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学习动力 虽然许多教师都已意识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许多学校依然奉行的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学习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刻板单一,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学习内容主要是书本知识,属间接经验,因此学生对许多知识缺乏感性认识,特别是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直接和紧密,有些内容陈旧、滞后,加之一些教师教学时又不善于联系实际,使学生看不到学习的必要性和知识的价值,因而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另外,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不能深入浅出讲授教材;不重视教学艺术,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育方式不当,打击或者损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等也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主因。  相似文献   

19.
在学生集体中,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个性也存在很大差异。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进度、形式去强行改变。个性教育应当一把锁一把钥匙,采用各种灵活又有效的方式进行针对性教育,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浅说师生关系的和谐美江苏省射阳县新东中学吴运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向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就不能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产生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因此,师生间应建立起一种和谐美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