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晚唐游仙诗是游仙诗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与之前的游仙诗相比,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全面世俗化。现世的黑暗、等级的分明在游仙诗中重现,"仙"也下降为"人",仙家的各种活动也打上了人间的烙印。当然,中晚唐游仙诗的全面世俗化与中唐之后诗歌通俗化的趋势是同步的,对宋元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游仙诗是魏晋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而曹植是建安诗人中创作游仙诗最多的诗人,其现存的游仙诗约占存诗总数的十分之一。曹植游仙诗对游仙诗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扩大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题材范围,对后代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历代学者对曹植的游仙诗评价不一,有褒有贬,由此,本文试对曹植游仙诗的内容及其创作成因进行分析,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理解。游仙诗,顾名思义,即以神仙、仙境、人神交游等为描写题材的一类诗歌。它源于屈原《离骚》、《远游》的影响,滥觞于两汉,直到魏建安时曹植在诗中“幻想要超越人间,邀游于五岳之上,游…  相似文献   

3.
论唐代艳情游仙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艳情游仙诗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源于神仙观念;二是来自道教有关性的养生术;三是仙话传说的影响。游仙诗中所写仙女与凡夫之恋,表现了艳情的雅化;中唐游仙诗则将艳情诗仙化,道士和女冠之间的恋情被视为仙人之恋。李商隐的爱情游仙诗内容深情绵邈,表达婉转曲折,成为这类诗歌的极品。  相似文献   

4.
王梵志的诗歌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甚广,是我们了解初唐时期世俗生活的重要材料。以王梵志的诗歌作为载体,从饮食与博戏两方面入手,将其诗中涉及的初唐时期的饮食与玩乐状况加以研究,有助于观照初唐世俗生活的深处。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于魏晋南北朝兴起,至唐人"始有意为小说"[1],到宋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起,《京本通俗小说》就是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小说中运用诗歌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短篇白话小说在此运用诗歌是延续传统的表现,其改变有两个方面,一是宋词的加入,这是词的特性与词在宋代繁荣的结果;二是诗词的世俗化,明了化,这是受世俗的影响,为了百姓更加的喜闻乐见。可以说,宋代白话小说与诗词既相结合又相妥协。如果说唐传奇中小说与诗歌是相映生辉,那么在宋代短篇小说中诗词与小说就是相映成趣。而这趣又多指世俗之趣,与当时的风情习气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游仙诗歌以超现实世界──天界仙境作为审美对象表现于诗歌之中,审美对象同作者所面临的现实的这种距离感、差别感,使作者凭借想象这种表现美的手段来感知对象,体现了一种想象的真实美,而想象中的神仙世界是那般的缤纷多姿,完美无缺,尤其是游仙诗歌之中对于动态性的意象的描绘,又产生了一种化美为媚的效果;同时,对于那空阔、超越时空的审美意境的追求,又能给人一种恢弘无极的意境美,凡此构成了游仙诗歌的特有美质。  相似文献   

7.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诗型,其源于先秦,兴盛于魏晋。生活于两晋之交的郭璞为这一时期游仙诗之集大成者,并以19首《游仙诗》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为第一位以游仙诗而名世的诗人。郭璞《游仙诗》(其五)显在以游仙为名,追求高蹈隐逸;潜在则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抒发其坎壈之怀。出身寒门的人生经历、忧生患时艰难时代的压制及诗中隐含的诗人对国家、百姓的忧患感伤,均是郭璞在《游仙诗》(其五)中抒发坎壈之怀的缘由所在,诗中显在的游仙终无法掩盖其潜在的坎壈咏怀主题。  相似文献   

8.
《集宁师专学报》2015,(3):21-26
本文以中唐社会及历史环境为时代背景,以鬼才李贺为代表人物,分析在中唐的时代背景之下,诗歌的发展情况。中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界点,在重创的社会背景下,诗风也由盛唐的浑厚宽大走向中唐的纤巧细腻。由于中唐诗人的早年多生活在贫苦之中,入仕途径又逐渐变窄,因而诗人的创作心态多失意苦闷,李贺更是关注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创作多造语、造境。诗歌题材偏向以讽喻为主,李贺的诗歌体式更偏爱于乐府诗的创作,这些都与中唐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黄丽萍 《文教资料》2008,(18):11-13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诗型,在其承继和发展过程中,曹植和郭璞是两座不可忽视的重镇.本文对二人游仙诗进行比较研究:曹、郭游仙诗同是抒写胸中牢落的作品;曹植游仙诗个人色彩浓重,而郭璞则突出了他对俗世的关怀;从曹植到郭璞,游仙诗中的宗教气息越来越淡漠,出现了"人间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李贺继承了齐梁诗歌女性生活的题材与声色大开的诗艺,他又力求新变,熔铸了冷与奇的艺术特色以及跳跃化的诗歌意脉,形成其别具一格的冷艳瑰奇诗风。其将文学视为事业的文学观念,也与齐梁诗人大为不同。李贺对齐梁传统的继承与新变,不仅在中唐齐梁诗风复兴的潮流中有其独特成就,还深刻影响了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诗歌。  相似文献   

11.
谶纬是汉代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来解释经学而产生。谶纬盛行是与经学自身的发展分不开的,它与汉代儒生的社会地位有关,又是“学随术变”的必然。在特定的环境中,谶纬被一些人用作王权争夺的工具。王权们不断改造谶纬的功能,使谶纬限制王权的积极功能减弱,加上学者对谶纬的怀疑批判和古文经的突起,导致谶纬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2.
欧美象征主义诗歌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象征主义诗歌重要的诗学意义和美学原则一是富于神秘美。这种神秘美具有构幻和错觉、暗示和神秘、朦胧和晦涩的特征。神秘美主要通过非理性化、音乐化和陌生化的方式形成和营构。象征主义使欧美乃至世界诗歌美学都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质变,其中神秘美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与神秘文化有缘,因为史官文化的母体是巫官文化;神秘文化出现在《史记》中有因,因为作为百科全书性质的《史记》,会收录那个时代很有影响的神秘文化。而且神秘文化是被司马迁当作一项政治内容载入《史记》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古化中,游仙和游园是密切相关的。游仙思想对园林的造景布局和建筑设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园林化又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仙境想象和游仙热忱。在学领域,游园学和游仙学,无论在表层还是深层,都存在着同构或共生的现象。对园林与游仙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古化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5.
曹植的“游仙诗”尽管是在写仙道、仙境,但实质上却内蕴着“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儒家情怀,是现实中的抱负在诗歌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曹操的游仙诗是曹操借用游仙题材抒情写意,在诗歌创作的出发点上明显超越了秦汉游仙诗;诗中表达他对本然生命之获得充分满足的潜在渴望和建功立业、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渴求。曹操的游仙诗出之于艺术理性,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理性认识和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把握。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与神秘文化的因缘,一是由于史官文化的母体是巫官文化,二是由于作为百科全书性质的《史记》,会收录那个时代很有影响的神秘文化;而且神秘文化是被司马迁当作一项政治内容载入《史记》的。  相似文献   

18.
明清章回小说往往以神奇怪异的故事开端,但其功能与作用是不同的。考查其模式,大体可分为宣扬神异型、因果报应型、表达主旨型三种情况。其成因亦较复杂,既有神话传说、史传文学、“讲史”话本的影响,又有作家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有意而为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古游仙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古游仙文学中,女性形象主要有四种类型:母亲型、情人型、女乐型和女仙型。母亲型的形象是西王母,她是传说中的太阴之神,兼管死亡与复活;情人型的形象是作为男性游仙者的追求或被追求者而出现的,其原型较为复杂,可能与迎神巫术、春祭仪式及房中术等有关;女乐型形象的出现可能源于娱神乐舞;女仙型形象指的是作为仙界象征符号而出现女性。  相似文献   

20.
汉魏六朝游仙诗的类型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仙诗是汉魏六朝的一个重要诗型。根据"游"与"仙"组合关系的不同,可以把游仙诗分为游仙诗(狭义)、咏仙诗和慕仙诗三大类。这三类又分别有不同的结构模式:游仙诗(狭义)主要由游仙的缘起、历程和终结三大板块构成;咏仙诗主要由主干(咏仙)和引发(析理、颂德)两大板块构成;慕仙诗主要由慕仙诱因和慕仙情怀两大板块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