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传统汉诗语言受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现和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雏方式的影响,往往具体、形象,感性很强,并且伴随有浓烈的情感体验,形成排斥理性分析而富于象征性和隐噙性的特点。杜甫诗歌的言语建构王于汉诗重直感、多体悟的语言体系下。多采用大容量、意象化的词语,组构成分省略、语序杂错的诗句,以致形成陌生化的句式、句群,这些最终指向一个目的: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言志功能。  相似文献   

2.
论传统汉诗的语言体系及其表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述传统汉诗的语言体系及其表现策略,认为:不能简单地认定传统汉诗即言诗,它原本是由传统诗人“天人合一”的观物态度、感物方式所决定的,排除分析一演绎之掺入,从而形成的一个点面展现性语言体系,并藉以物观物、直觉感应的印象化组词,成分省略、语序错综的反常态组句和句式破碎、句群断隔的大跨跳组行等策略,来充分显示其作为意象载体的表现功能。处于这一语言体系中的传统汉诗,也因此显示出“诗缘情”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黄朝恒  杨娟 《文教资料》2009,(17):44-46
模糊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是对客观世界和人类思维过程模糊性的真实反映。诗人思维的模糊性与其特定的政治环境决定了诗人赋诗抒情时对模糊语言的大量使用.于是形成了诗歌语言的模糊性.从而大大增加了汉诗英译的难度。本文主要从修辞学角度分析了汉语诗歌语言的模糊性,探讨了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对传译汉诗模糊意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诗歌堪称隐喻的宝库,在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中都存在大量的隐喻。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中西方文化迥异、社会风俗各异、语言风格不同等诸多因素,英汉诗歌中的隐喻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通过列举、剖析英汉诗歌中的隐喻现象,本文对英汉诗歌中的隐喻现象进行了比较,并分别分析了英语诗歌中隐喻的取向特点和汉语诗歌中的隐喻特征。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以词语为载体的一种修辞艺术,是诗人情感与世间万物的融合体。在探讨英汉诗歌中景物意象语义特征的基础上,诗歌意象的对比研究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意象是日常语言的审美变异,其语义具有多层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从英汉诗歌景物意象的语义特征及其对比研究反映出了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特征、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诗语言的"常"与"变"--兼谈小诗创作的当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考察现代汉诗语言“常”与“变”的角度出发,经由对大陆先锋诗歌及台湾现代诗发展中诸多语言问题的辨析,试图寻找“变”中求“常”,守护中求拓进的语言机制,进而追索其本质特征,并以对小诗创作的当下意义的思考,探求发扬汉诗语言传统的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2011年4月末,"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会议期间,著名汉学家奚密教授就现代汉诗在美国的传播以及现代汉诗阅读与欣赏等问题与笔者进行了交流。近年来现代汉诗在美国的翻译出版呈日益增长的良好态势,港、澳、台三地的诗歌译介也各有特点。影响现代汉诗在美国的传播与译介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因素。奚密教授强调要用成熟开放的心态去阅读现代汉诗,欣赏的重点要落脚到语言的创新上。系统化地学习是培养诗歌读者的重要保证,多读、细读、慢读是阅读现代汉诗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8.
英汉诗歌在措辞、意境及修辞上都有着各自的语言特色,有同有异。其中,音韵在体现诗歌的音乐美上起到极大的作用,它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研究英汉诗歌音韵的异同点,可以有助于提高对英汉语言和其诗歌特点的掌握,并进一步促进英汉诗歌翻译过程中"音美"和"形美"的一致。  相似文献   

9.
英汉诗歌具有意义的多层次性,即明示义、引伸义和象征义。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英汉诗歌不同层次的意义与语言的三大功能密切相关,是通过这些功能来实现的,对英汉诗歌进行语言功能分析,能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地揭示诗歌语篇的多层次意义、不同意义的表现方式以及英汉诗歌语篇在这些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日本汉诗来源于中国诗歌,同时又表现出日本社会文化传统的丰富色彩,在东亚汉语文化圈中独树一帜。本文从春季咏叹诗的角度,细致分析了日本汉诗在咏物、写景、抒情、化用典故等方面的特点,揭示出日本汉诗与中国诗歌同源分流的特性,也展现出日本汉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日常实用语言和科学语言,诗歌语言是一种反常规性的语言。诗人打破语言规范对诗性的束缚,寻求语言的诗性张力。诗歌语言是反常而合道的,语理不通而情理通。诗歌语言突破日常语言规范有缩略、嵌合和倒装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自身语言系统的诗歌形式规范,积累了无数约定俗成而蕴涵丰富的诗的语汇、诗的意象、诗的音乐性以及稳定的艺术思维和运思方式。但新诗的清新自然、灵活自由和承载思想内容之大是旧诗永远无法与之比肩的。然而新诗在对语言艺术的探索中因音乐性的缺失而带来发展上的禁锢与滞涩,这是毋庸置疑的。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诗歌韵律发展的脉络,以阐释中国新诗在对传统矫枉过正的发展与突破中的问题及现状。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诗歌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今天看来,它的发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它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就在于现代汉语诞生之初以及后来诗歌理论家和诗人忽视了诗歌的语言问题,过度强调了诗歌的语言自由化,致使现代汉语诗歌丧失了重要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诗的产生和繁荣发展是与中国人传统的自然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传统的自然意识是中国山水诗诞生的始因,又是中国山水诗蓬勃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5.
神智体作为一种拥有特殊形式的诗谜,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诗中汉字形体变化多端,其新奇巧妙的构形传递出丰富的意义内涵,体现了汉字独特的修辞效果,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功效。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爆发后,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代表这一转折的创作成果就是《慰劳信集》。这部诗集以其机智、幽默、风趣的风格和所蕴涵的现实主义思想,使卞之琳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而且推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在卞之琳创作《慰劳信集》时,西方现代派诗人奥登于这一时期来华,创作了有关中国战场的十四行诗,因此,卞之琳的诗歌创作深受奥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主题、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传统中国画诗画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诗与画内外部结合的方式等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了诗画合一是传统中国画的优秀形式,这一极富民族性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无论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作品,还是梳理中国新诗传统的文化资源,教师的西诗经验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就当下现代诗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教师缺少相应的西诗文化背景与审美经验,是现代诗教育遭遇的主要困境。  相似文献   

19.
屈骚鲜明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其缘情重丽的特征。比兴、设韵、错落、对偶、铺陈,以及语气助词“兮”和结篇所用“乱”皆使诗篇形式华而,情长意绵。其语言艺术与中国传统诗词也有着诸多共通性,并且表现出国人共同的诗歌审美心理特质与情趣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