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邢州学派是来自邢州紫金山的师生和学友形成的,紫金山是邢州学派的摇篮;邢州学派的成员及先辈生活在邢州"民族走廊"和辽、金、元初长期统治下的地理环境中,正统思想淡化,适应在蒙元政权中为官和研究科学文化;信仰佛教的蒙元统治者对佛教兴盛的邢州倍感兴趣,佛教是连结蒙元统治者和邢州学派的纽带;邢州学派活动于忽必烈统治时期,忽必烈是邢州学派政治上的依托。  相似文献   

2.
邢州学派是来自邢州紫金山的师生和学友形成的,紫金山是邢州学派的摇篮;邢州学派的成员及先辈生活在邢州“民族走廊”和辽、金、元初长期统治下的地理环境中,正统思想淡化,适应在蒙元政权中为官和研究科学文化;信仰佛教的蒙元统治者对佛教兴盛的邢州倍感兴趣,佛教是连结蒙元统治者和邢州学派的纽带;邢州学派活动于忽必烈统治时期,忽必烈是邢州学派政治上的依托。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羽崇拜逐渐形成新的信仰中心并北移的最初阶段。湖北当阳玉泉寺关庙作为关羽显灵之处,渐渐失去其宋元时期的中心地位,而山西解州关庙则以关羽出生地的独特优势,逐渐在明代跃居新的关羽信仰中心。这与解州关庙修建较早,官府祭祀不断,地方志书强化及官商大力传播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明代关羽信仰传播基础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羽庙宇兴修和扩建的重要阶段。关羽的忠勇仁义形象符合官方主导思想,再加上文艺和志书的塑造、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军事活动的推动,到明代后期,关羽祠宇数量甚至超过孔庙,关羽信仰也传播到了海外,从而为清代关羽标准化的国家崇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南宋蒙元时期潮州驿道建设的政治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和蒙元时期,潮州的驿道建设有很大发展.潮州驿道的建设体现了王朝加强其统治的需要,通过驿道,中央王朝不仅加强了对偏处岭东一隅的潮州的统治,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6.
蒙元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甘肃青海地区藏族的统治。本文从蒙元早期与甘青藏族的关系及凉州会谈说起,分析了蒙元在甘青藏区的统治及蒙元与甘青藏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密教与其他信仰之关系为研究中心,对吐蕃时期敦煌的佛教信仰、密教与佛教内部派别之关系、密教与其他宗教信仰之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与分析,以期对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宗教、信仰认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仰人数众多,流传广泛,历史悠久。但蒙元时期在华传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规模并非巨大,从整体上讲,它在中国的影响,要远小于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9.
关羽崇拜是民间信仰中较为突出的信仰形态之一。关羽作为一代武将而被崇奉为神明。似乎与追求金榜题名、实践儒家伦理道德的儒生并无关联。事实上。儒生与关羽崇拜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儒生推动的儒化关羽的过程,使关羽不仅为儒生所接受而且为其由区域神转向全民信仰大神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关羽神在为儒生接受之后,他又不得不违背儒生为其定位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0.
孙倩倩 《文教资料》2014,(31):24-27
《三国演义》中英雄无数,有的如关羽,被后世尊奉为神;有的如吕布,虽得到世人肯定,但地位难与百年来的偶像关羽相提并论。罗贯中在顺应主流突出了关羽这样的典型形象之外,也对吕布这样的非典型性英雄加以肯定和朦胧的赞颂。其中反映出的非典型性英雄观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1.
柳贯是元代中后期的著名学者和作家。他的诗文创作既怀恋、痛惜南宋故国,又称关蒙元王朝,同时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欲求有所救正,从而在应和整个元代中期诗文盛大舂容风气的大环境下,显示出某种个体的复杂性。另外,柳贯师从金履祥,服膺理学,但又兼从方凤、谢翱、方回、戴表元等多人习文章之学,所以其文学主张不囿于理学樊篱,显示出注重创作实际的特点。这在理学笼盖文坛的当时也颇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家,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历来受到广泛关注。不同时代受不同价值观影响,对关汉卿杂剧尤其是其悲剧代表作《窦娥冤》的文化思想意义作出了不同评判。我们认为《窦娥冤》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和道德使命感,立足于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立足于进取精神和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13.
依照现代学术话语,元曲是散曲与杂剧的总称,从“曲”的层面看,作为合乐而唱的“韵”文学,杂剧与散曲均可归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元代的文学语境,从当时文人的视角观察,散曲与杂剧仍有明显的区分,散曲可归为“乐府”的范畴,杂剧则归属为“传奇”、“院本”一类,它们不仅各有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形式,甚至称谓也不尽相同。明代以来,散曲与杂剧的观念发生了微妙的衍变,散曲逐渐与杂剧并称为“元曲”,与元代文人固有的“曲”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称谓及观念作细致的梳理.以彰显杂剧与散曲的渊源流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元代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取得了巨大的文学艺术成就。但也有人认为该剧第四折鬼魂情节的安排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性。然而笔者认为,《窦娥冤》的批判意义其实正体现在窦娥的鬼魂形象的设计上,因此,仅以鬼魂的出现就压低关汉卿作品的成就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15.
海盐腔创始年代及作者,历来众说纷纭。一说创始于南宋张鎡,一说创始于元代杨梓、贯云石,一说创始于明成化年间。从有关典籍的撰述年代及相关材料的考述中,可以认定海盐腔创始于元代的贯云石,而杨梓父子在海盐腔的传播过程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元初大理地区权力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史学家对元王朝统一西南边疆这一事件非常重视,他们强调中央王朝"元跨革囊"的巨大影响。但这种视角无法告诉我们元王朝对云南各地区的影响究竟处于何种程度。同时,元初云南各地社会文化状况体现出多元特点,不同地区面对元中央势力的进入显然也存在着不同的应对方式。我们选择大理地区探讨元初大理国精英深厚影响力。蒙元依靠军事力量击败大理国,但兵力消耗巨大,加之主力很快北返,因而元初大理国贵族故旧仍然是大理地区的主导力量。掀起浩大声势的起义军领导者舍利畏,以及这场起义的平定者段实都体现了这一点。研究表明,元初大理国王室段氏仍然在这一地区拥有至高无上的影响力,甚至等同于"国主";而姚州白长善的例子向我们证明,即便中央王朝已经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但大理各地区的控制权依然掌握在大理国贵族故旧手中。这说明大理社会权力结构并不随着元王朝的进入而发生根本变化,这也是我们理解元代大理地区土官问题、民族政策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成书于金代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面如紫玉";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关羽开始有"赤面"或"丹脸"的直接描述,如"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等。蒙古族审美文化认为"赤面"或"红脸"象征着武勇,是好汉或英雄的体征之一;而《三国志演义》中关羽的"面如重枣"(疑原为"面如挣枣")之赤面的描写来自元杂剧三国戏而不是《三国志平话》,从而可推知《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就是《录鬼簿续编》所记载的戏曲家罗贯中。  相似文献   

18.
关汉卿杂剧创作中以关公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剧目充分反映了宋元以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关公崇拜文化现象,并展示出鲜明的"华夷之辨"题材倾向,在艺术表现上则以通俗、生动见长,有"曲尽人情"之妙。  相似文献   

19.
“关目”是关于戏曲结构情节安排和构思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明代戏曲评论家品评元人杂剧和明代传奇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戏曲关目理论,这些理论在戏曲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戏曲关目艺术:关目新奇有趣,细密紧凑,关注人情。李渔的戏曲关目理论及创作实践,对我们深入了解其戏曲创作成就及繁荣当代戏曲文化事业,提高创作、改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