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启问所谓启问就是启发学生怎样发问。这一步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完成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间长了也能使学生知道怎样发问———就是不能随便提问题 ,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 ,要有价值。所以教师在新课改中要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 ,让学生之间提问或学生向老师提问 ,做到每事多问 ,每题多问 ,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知道怎样发问了。二、自问所谓“自问”是指学生自己学习或做事时向自己发问。古人曰 :…  相似文献   

2.
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可如今从信息技术课堂到其他课堂,普遍存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不会质疑,不会提出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文章认真分析了学生产生不了问题的原因,并从教师示问、导问、评问,学生学问、试问、精问两方面尝试构建新型的“学问式”信息技术课堂,希望通过探索一个新型模式来帮助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发问进而促进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笔者看了两盘教学光碟,一盘是有关作文的教学,一盘是有关课文的教学。两个教学案例都谈到了“谬问”问题,作文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训练题目是:《从男子汉穿裙子想到……》。男子汉穿裙子有悖于常理,似有荒谬。见到这一题目时,多数学生都“愕然”了,引起了心理上的强烈刺激,引发了思维的兴趣,接着,教师再用激将法引出了一个个独特的见解。课文教学中,老师就《中国石拱桥》设了这一“谬问”:中国石拱桥,有的像赵州桥,有的像卢沟桥,你们看这样的理解对吗?提出问题后,教师未作详细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最后,他们自己解决了问题。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而且还要鼓励学生“敢问”,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发问,教学生“会问”。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闪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兴趣。导学生转换角色,自觉提出问题。找准质疑端口,便于学生提出好问题。  相似文献   

5.
引疑七法     
目前有些教师放手让学生发问、学生答问,看起来“问题”满天飞,热热闹闹,实际上流于形式。不是“问题”肤浅没有质量,就是该发问的地方不发问,不该问的地方纠缠不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将发问答问的过程分解成引疑(引导学生质疑,即“发现问题”)——述疑(引导学  相似文献   

6.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自己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喜欢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他们人问亦问,或“书问亦问”,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没有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  相似文献   

7.
一、巧用谬问,开启茅塞所谓“谬问”,是教师故意用一种荒谬或者截然相反的说法向学生发问,其特点是出奇制胜。二、虚拟情境,投石激浪有时,为了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或为了引发学生情感更深刻的体验,可以虚拟特定的情境,从而获得投石激浪的效果,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三、分解迂回,曲径通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或太笼统,学生感到茫然,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就应将它分解成若干个较简单的、较具体的问题,一步一步地达到提问的目的。四、变换说法…  相似文献   

8.
有疑而问,由问导思,由思出新。敢想、会思、善问是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而思考的实质即是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学生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提出问题。时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一切,学生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也没有,坐在教室里受“驱使”、“奴役”,谁还乐学?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挑战教师和书本这些所谓的权威。学生发问时,教师要乐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善于发现发问中的智慧火花,给予表扬与肯定,使学生感到问题的价值(也是学生自身价值的显现),进一步激励…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课堂上有效的设疑置问,能够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并不积极配合。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或胡乱应答,或冷漠厌倦,或稳如泰山……因此“问什么”就成为一门课堂教学艺术。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发问。  相似文献   

10.
在真正互动的课堂上,一定会出现许许多多教师备课时不曾预料的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我的观点是不回避,直接面对学生的各种“发问”,因为妥善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考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异的创新思维。不回避课堂上的学生“发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达的个性。问题意识应该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小孩刚学会说话时,问得最  相似文献   

11.
学生具备了敢问和爱问的能力后,不一定就能把问题问得贴切,问得有高度。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反思常规方法,捕捉“问”的契机,不但使学生想问、敢问,还要善问。首先,要注重示范,通过教师的“举一”引导学生“反三”。其次,向教师发问,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质疑习惯后,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质疑的空间,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质疑的状态。最后,还要向学生发问,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旧教材中存在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教师要善于…  相似文献   

12.
一、以提问式教学代替启发式教学有些教师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两者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问”就是“启发”,导致课堂教学“满堂问”,过多地提出没有思维价值的简单问题。诸如,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等,造成满堂课尽是学生震天价响的“回音”;或者连珠炮似地发问,一问未了又是一问,一问刚完再来一问,使学生应接不暇、浅尝辄止。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式原则的有效途径,但不能片面地把提问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点拨法这一整体范畴中,有不少技巧性问题值得总结与探讨。讲与问的并用,就是一个常见的教学技巧。必须注意到,有些同志在学习运用启发教学原则的时候,认为“启发”就等于教师的课堂发问,于是组织课堂教学时,常常搞成“满堂问”的局面。教师频频发问,学生连续作答,显得有些忙乱。有些同志一味地排斥“讲读法”这一传统的教学形式,认为“讲”就是“灌”。在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讲,或者干脆就不讲。甚至有些人还把这种偏激的做法视之为实验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潜心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或正面发问,或反面发问的不同形式。所谓“正问”,就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从正面提出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按文究道。如教《草原》一文时,可从文章的前后两个部分提出问题:从哪些地方可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问,在发问中学会探究,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6.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但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极少发问,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如何问,问什么,教师早已设计好写进教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语文课堂成了一问一答式的流水作业。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呢?笔者认为应创设敢问、会问、爱问的语文课堂。“问”本是人的好奇心的表现。但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的极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受授课教师评价的影响。授课教师受教师时间、教学任务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限制学生自主质疑发问的权力,控制学生发问的时间,对学生实行专制管理。视学生的问题为扰乱课堂行为,使得学生不敢…  相似文献   

17.
秦连群 《时代教育》2010,(3):214-214
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问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发问以及学生自主的发问,后者更能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自觉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开发学生的自觉发问的素质,让学生不仅“敢问”,而且要“会问”。只有“敢问”和“会问”,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积极、健康的发展轨道上,为今后的语文学习经历打好基础。为激发学生“敢问和会问”的素质,本文总结出几种具体路径,包括建构学生自由发问的时间和场域、鼓励和支持学生之间的互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引疑七法     
目前有些教师放手让学生发问、学生答问,看起来“问题”满天飞,热热闹闹,实际上流于形式。不是“问题”肤浅没有质量,就是该发问的地方不发问,不该问的地方纠缠不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将发问答问的过程分解成引疑(引导学生质疑,即“发现问题”)——述疑(引导学生描述问题,即“提出问题”)——答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做到“收”“放”自如。在这个过程中“引疑”是关键,笔者总结了七种引疑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初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的发问.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会遇到学生问问题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意识".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就是学生所问的"问题"的背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问”在大多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作为教师则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乐问.如何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