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北京雍和宫     
刘鹏 《北京档案》2008,(7):44-45
北京雍和宫古建筑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位于北京内城东北角。原是清雍正做皇帝以前居住的地方,当时叫亲王府。雍正继承皇位后,将其中一半改为黄教上院,给喇嘛诵经.一半作为皇帝行宫。后来行宫起火焚毁,在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行宫,改名雍和宫。  相似文献   

2.
孟修 《历史档案》2013,(1):85-90
雍和宫是清代重要的皇家藏传佛教寺庙,有特殊的管理及运行体制。其重要的经费来源为香灯地租。虽然雍和宫地位崇高,并拥有大量土地,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从乾隆时期开始,地租征收日趋困难,导致收入减少。笔者利用相关档案,对雍和宫香灯地租征收、拖欠以及内务府的解决方法进行梳理,并阐释造成拖欠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琉璃瓦的色彩北京雍和宫是一座由王府改成的喇嘛庙。它的屋顶用黄色琉璃瓦却有一番来历。这个建筑群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最初是作为康熙帝第四子胤禛的府邸——雍亲王府,屋顶覆绿色琉璃瓦。按照明清制度,宫殿寺庙可用黄琉璃瓦,亲王府许用绿  相似文献   

4.
曾海鷃 《新闻天地》2006,(10):49-50
进人昌都地域.沿途的白塔、经幡、玛尼堆、神山、墨水、寺庙、喇嘛和摇着经简,念善六字真言的老人.给这片土地蒙上了神话般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明代从永乐时期迁都北京之后,为宣扬尊奉喇嘛教的政策,接待、安抚晋京的藏族大喇嘛,在修复已遭破坏的元代喇嘛庙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大批喇嘛庙。从建筑艺术上来说,除喇嘛塔外,明代所建喇嘛庙,大体上还是汉式寺庙格局,藏式喇嘛庙的建筑特点不是很突出。很多喇嘛庙又是藏族喇嘛和汉族和尚合住的。下面仅根据实地考察和文献记载,就明代所建主要喇嘛庙作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古刹--雍和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座落在北京市东城区的雍和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将生身府邸改建的藏传佛教寺庙,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雍和宫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喇嘛寺院、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和十大名胜古迹之一,以恢弘的建筑、神秘的巨佛、奇谲的双身像、赏心悦目的坛城、别具西藏雪域风格的唐卡绘画和大型壁画以及极富传奇色彩的珍奇文物而闻名于世.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81年3月开放以来,观光游客络绎不绝,接待近3000万信士游人和150多个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僧俗名士.  相似文献   

7.
捕捉亮点     
我在西藏工作了15年,其间12年的记者生活,使我对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访感触颇深。在这里,仅谈一些我的采访感受和体会。 以小见大,寻找采访新角度 前些年,我在日喀则报社当记者。1989年秋天.在扎什伦布寺采访。当时,正是国际上反华势力诋毁共产党在西藏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时候,扎什伦布寺是一座爱国寺庙,历史上曾为反帝爱国做出过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曾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寺庙还开展了多种经营,成立刚坚发展总公司,喇嘛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选择这一典型,无疑是有说服力的。在采访中,我的脑子里总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从新的角度,用铁的事实去说明喇嘛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查玛舞是一种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传统蒙古宗教舞蹈,它和藏传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这种由寺庙喇嘛来表演的宗教舞仪之所以能够在蒙古草原上悠久流传并保留至今,有其深刻的宗教、文化和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9.
“嘎布拉”是梵文的音译,藏语称“托巴”,汉语谓“颅器”。是用经过喇嘛占卜选择的死人颅骨制作的碗状法器,或用玉、象牙等制作的鼓状法器,专供喇嘛敬神念经时陈设之用。 从馆藏内务府选办处乾隆四十一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事录中选刊的嘎布拉制作情况史料,记录了从嘎布拉制作的选材,选办处精心成造,到乾隆皇帝亲自审定并陈列于重要寺庙的过程。这些史料,对研究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藏族的文化和风俗,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历史档案》2007,(1):120-12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和宫管理处合编的《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近日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顺义县档案馆所藏档案中记载的"镶蓝旗载公府与嵩祝寺喇嘛互控地亩案"是一个横跨晚清民初、历时近50年的互控争产案件,诉讼双方身份特殊,一为满洲镶蓝旗宗室王公,一为章嘉活佛驻锡地喇嘛庙。通过对该案的梳理,可以看出此期间王府对旗产、寺庙对寺产的管理及变化,揭示出较为深刻的满汉、政教问题,以及相关的司法审判、承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诺  高勇 《北京档案》2006,(1):46-48
一代帝王乾隆皇帝,在登基后的第九年就将父皇的行宫正式改建成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院,并亲赐一藏语名:噶丹敬恰林(即雍和宫).从此,雍和宫就开始了既是皇家的第一寺院,又为连接蒙古、西藏地方纽带桥梁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13.
光绪二十一年(1865年)十月,为慈禧皇太后60岁生日,一些寺庙住寺拟届时于万寿寺排班唪经三日,以示祝贺。在馆藏内务府全宗档案中,存有当时管理僧录司正印行存等致内务府呈文一件,其中开列了当时在京48位寺庙住持之名录,现予刊布,以供研究寺庙史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丹丹 《大观周刊》2006,(43):126-126
英国作家希尔顿写了一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讲到一架美国飞机在穿越青藏高原时,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失事。幸运的是,机上的人都活了下来。他们来到一块陌生而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有雪山、有草原、有湖泊、有峡谷、有喇嘛寺庙、有热情好客的居民,甚至还有天主教堂和会讲英语的老人。于是,他们当中有些人留了下来,而有些人则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原来的世界。随着时间流逝,很多曾经离开的人都想再回到那里,可由于路途艰险,他们再也记不起回去的路,只记得那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叫——香格里拉。  相似文献   

15.
乾嘉年间五台山寺庙行宫修缮工程史料(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圣地,其悠久的建寺历史及宏大的规模居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清代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间,康熙、乾隆、嘉庆皇帝先后十余次巡幸五台山。为筹备清帝巡幸,清廷曾多次拨巨款维修扩建五台山寺庙和行宫,逐渐形成了规模巨大、气势恢弘的寺庙和行宫建筑群。在馆藏档案中,有大量反映五台山寺庙和行宫修缮方面的史料,现从中选辑部分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位于北京香山公园内的宗镜大昭之庙,在乾隆帝接待六世班禅朝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前学界关于与六世班禅朝觐相关的北京地区寺庙研究均集中于雍和宫和西黄寺,而对于宗镜大昭之庙少有关注.为此,本文拟利用清宫档案、方志等相关史料,复原宗镜大昭之庙的藏汉交融建筑风格,并揭示其繁华背后面临的建造资金短缺问题,同时,通过详细考证该庙的开工时间得出结论:宗镜大昭之庙本来并非为六世班禅朝觐而专门建造.  相似文献   

17.
车林齐密特是清末民初外蒙古宗教界、政界的显要人物,历任库伦额尔德尼商卓特巴衙门的宰桑喇嘛(又译斋桑喇嘛)、达喇嘛,是策划外蒙古分裂活动的首要分子。外蒙古宣布独立后,被任命为第一任“内务大臣”(1911年12月——约1914年6月在任),而且在1912年6月之前负责主持“大蒙古国”全局事务,以致于长期以来被误认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兼“内务大臣”。  相似文献   

18.
历史性跨越     
1959年3月,西藏民主改革正式开始,开展了“三反”(反对叛乱、反对乌拉差役制度、反对人身依附制度)和减租减息运动,解放家奴,废除人身依附。在寺庙里,坚决打击披着宗教外衣的叛乱分子和反革命分子,废除寺庙中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建立寺庙民主管理制度,保护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19.
实胜寺     
<正>实胜寺,全称"莲花净土实胜寺",又称皇寺或黄寺,位于盛京城小西门外五里,是清入关前所建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喇嘛教)寺院。清初,皇太极征服蒙古察哈尔部,墨尔根喇嘛以原藏察哈尔部林丹汗处之佛宝来盛京进献,其中包括以千两黄金铸成的玛哈噶喇佛像和金字蒙古文藏经等,这些都是藏传佛教的稀世之宝。为使蒙古察哈尔部长久归服,皇太极推崇喇嘛教,命人举行隆重的仪式,将佛宝迎至盛京,并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敕建实胜寺尊藏佛宝。历时两年,寺庙于1638年8月建成。竣工时,皇太  相似文献   

20.
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陈锵仪妙应寺白塔座落在阜成门大街官门口以东路北,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元代喇嘛塔之一,也是北京最早修建的喇嘛塔。佛教的传播,主要靠两种形式:一是用佛经,通过传经、念经、讲经进行传播;二是用形象的实物,使信徒们顶礼膜拜,佛塔就是一种突出形象的实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