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课文之一。《桃花源记》的文体问题,一般认为它是散文,是《桃花源诗》的序文,这固然是没有错误。但这种观点只是从文体的共通性来看问题,并没有考虑到这篇文章的文体特殊性,而且它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作品的思想性质、作者的主观寓意帮助不大。《桃花源记》的文体应是古代小说,而且是魏晋六朝小说中的杰作,是"有意"为之,罕有伦比;这篇小说实际上寄寓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国"精神,而这也是《桃花源记》的思想性质所在。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他的《在酒楼上》是一部充满诗意却又隐含着深意的小说。鲁迅通过小说中"酒气"与"花香"两种气味,表达出两个意蕴:"死亡"与"反抗"。这种表达,并不是一味充斥着沉重与压抑,而是时时充满诗意,体现鲁迅小说的从容美,可称得上是"最具鲁迅气氛的小说"。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的文体之妙,妙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诗序。对《桃花源记》的文体特征进行多元探微,是让阅读成为一种创造性的、丰富化的欣赏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源远流长,小说观念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关于魏晋时期的小说观,自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引明人胡应麟“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少宝山房笔丛》三十六)作出魏晋“非有意为小说”的论断以来,各种文学史、小说史,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只有到了唐代,自觉创作小说的时代才真正开始,而魏晋六朝并非小说创怍的自觉时代。然而,如果我们能全面考察魏晋时期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就会发现,上述结论并不准确,有重新认识魏晋小说观念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到西方文体概念的影响,我国历代许多学者把《桃花源记》当做文笔洗练的古典散文来欣赏。桃花源也成为众多文人士子向往的理想之地。但仔细考证,《桃花源记》的文体特征与当时广泛流传的仙乡淹留小说极为相似,诸多内容来自当时的神仙志怪小说和道家的神仙洞天小说。将《桃花源记》归入仙乡淹留小说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认知习惯。再考察作者和道家思想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笃信儒家义理,内心排斥道释等玄学。《桃花源记》当是陶渊明虚构出抒发其政治理想的作品,在故事情节处理上有不完整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王莉 《天中学刊》2012,27(5):63-66
鲁迅建立在"立人"基础之上的博大思想,时时充满着二元对立的复杂矛盾。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背后,隐藏着他爱憎交织、希望加绝望的内心痛苦。这尤其体现在1924―1926年的小说集《彷徨》及散文诗集《野草》等作品中。《彷徨》多数作品在人物和情节安排上的二元对立与鲁迅此时的"彷徨"思想互为表里,形成了某种契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7.
日前,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的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大村泉称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为虚构小说而非“回忆性散文”,惹来学界热议。我国学者、著名鲁迅研究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王吉鹏旋即予以坚决回应,表示《藤野先生》某些内容“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但只是记忆的失真,而绝非“虚构”。据了解,大村泉在其《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是“回忆性散文”还是小说?》的发言中,考证鲁迅《藤野先生》有几处细节不符合真实,如鲁迅在仙台的某科考试成绩不是60分以上而是58分,与鲁迅有联系的学…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天才的散文家。曾给她的小说《生死场》以高度评价的鲁迅,就格外看重她的散文,曾说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萧红的散文总有一种寂寞气息淡淡地逸出,她的散文语言是"明丽和新鲜"的,这些都是萧红散文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之后,张承志选择散文这种更直白的方式作为表达自己的载体。他在散文中坦承自己对鲁迅的景仰之情,鲁迅已经成为张承志的一个情结。《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是三篇直接写鲁迅的散文,对这几篇文章进行梳理分析,不难看出其对鲁迅的认识发展脉络。从张承志的散文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张承志与鲁迅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目前侠义小说研究中"重论轻史"的问题比较突出,研究者对于魏晋侠义小说往往存在习惯性的忽略。必须看到,魏晋时期,中国侠义小说出现了"夺宝"、"行侠"等新的叙事主题,并呈现出好奇、通俗的审美倾向。对魏晋时期侠义小说的重新开掘,能够有效地弥补中国侠义文学发展史研究中的汉—唐历史断层,重新建构中国侠义文学发展的历史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