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在书评创作很是繁荣的当下,如何写出有质量的书评值得每位书评家的思考。书评写作力求其客观、公正性,以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份重要文学刊物《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为例,沈从文及朱光潜十分重视和强调书评写作的公正性,是当下书评写作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而《家》是他创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都长篇小说。 《家》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主题。它是一都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史,宣告着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作者怀着为“一代青年呼吁,为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的愤怒心情,对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叫出“我控诉”!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跋涉》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跋涉》的写作绝非偶然,它是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学潮流与作者独特生活经历的有机契合进发出的火花,在当时的青年作家之中颇有代表性。《跋涉》在思想阐释和艺术表达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这表明作者当时尚未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学道路,但它为萧红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在萧红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胡适先生的《白话文学史》对于中国文学有独特的认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平民文学的观念;它对于以滑稽、诙谐为特征的“打油诗”的意义有新的认识;它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方式有独特的剖析。在写作文学史的同时,这些观念也深刻的影响了胡适的个人诗歌尤其是新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刘锋杰 《学语文》2002,(1):34-34
张爱玲的《金锁记》曾经获得傅雷的好评,他认为这是一部“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并说它“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虽然这种评价不无保留之处,但毕竟是用新文学的高峰——鲁迅的创作来比照张爱玲的创作,这样说,在心高气傲的傅雷那里,已经是对张爱玲另眼相看。至海外的夏志清,他对张爱玲的推崇备至,超出大陆学者的想象。夏志清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语压群雄,惊世骇俗,不免为人非议。但我个人认为,夏评不是过誉,而是实事求是的公允之论。夏志清没有受到大陆文学史观的侵淫而保持了口味的纯真,才见山说山,见水说水,将自己从张爱玲作品中所读出的感受和盘托出,成了一段妙论。若夏志清先将自己的切身感受交予文学史的陈旧法庭去作评判,然后才敢将之公布于世,我以为,那样做的结果,恐怕他的见解也就消融在文学史的惯例之中,反而不能大胆立论。  相似文献   

7.
《贞女传奇》在乔叟的创作发展和英国文学史上都具有特殊意义。它是14世纪英国文学中为数不多的佳作之一,特别是其“引子”,既继承了宫廷爱情的诗歌传统,又进行了创新,使“爱情之园”成为喜剧性冲突的场所,实为当时英国文学所仅有。同时,诗人在“引子”里还表达了他注重现实的创作思想,这在英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定意义。但《贞女传奇》是一部过渡性作品,表现出乔叟在转入新的创作方向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它的得与失在一定程度上为《坎特伯雷故事》的创作做了准备。另外,这是第一部用英雄对句写成的英语诗作,对这种诗歌体裁后来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著述,却带有明显的文学史意味,其中《辨骚》、《诠赋》等篇尤具代表性。刘勰并非有意撰写文学史,而是在探求各体文学特征和写作规范的过程中不期然而然地走向分体文学史,在文体论和创作论的交汇中不期然而然地勾画出各体文学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这种异于近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撰述策略使《文心雕龙》得以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于一体,值得今人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问题与方法》可以看作是洪子诚先生从事当代文学史写作与研究的延展,但它又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当代文学史写作与研究,同时还是对“写作与研究”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方法”的一种尝试。这实际上是洪子诚先生对自己长期以来从事当代文学史写作与研究的一次清理,既有学术史的意义,更有学科史的价值。它的深刻意义,在于为“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或者说是“构造”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观察角度,一种可行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小尧 《小学语文》2007,(5):F0002-F0002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作为我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和首屈一指的童话作家,他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受到专家和读者的高度评价。鲁迅先生说,叶圣陶《稻草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相似文献   

11.
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激流三部曲》是巴金早期创作生涯的代表作,其中包含《家》《春》《秋》三部作品。简要分析《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背景、内容梗概及人物形象,并分析《激流三部曲》的女性意识影响因素及女性书写。通过分析及研究,意在深入了解女性意识及女性书写,阐述女性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发展的角度,仔细考察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的经典化历程,可以发现,((寄小读者>的经典化是以其作品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的内在资质最终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的.现在它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探讨它的经典化对于当下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路遥以其专注的创作态度与坚守的文学理想成为当代文学不可忽视的存在。但持续受到热捧的路遥及其作品,却依然在文学史家那里得不到应有的评价与追认。长久以来被排除于当代文学史的作家谱系之外,使得路遥身为作家的不懈追求与其作品的独特魅力都在一定程度上被遮挡在了阴影之下。但路遥及其作品价值不应就此被忽略,这些被遮蔽的光芒站在当下的全新环境中去重新回顾,依然可以看到路遥情真意切的思考对于当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归有光《先妣事略》一文被《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重要选本收入,受到后世读者和古文家特别是清代桐城派作家的普遍重视,在相关文学史写作中也常能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引证具体的文献,探究古文家特别是桐城派作家如何评价、接受归有光的《先妣事略》。他们的创作从中汲取营养,于是类似题材的作品形成了一个文章传统,这正是归氏此文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胡适先生的<白话文学史>对于中国文学有独特的认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平民文学的观念;它对于以滑稽、诙谐为特征的"打油诗"的意义有新的认识:它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方式有独特的剖析.在写作文学史的同时,这些观念也深刻的影响了胡适的个人诗歌尤其是新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系列中,茅盾早期创作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们”真实反映了时代和生活.凭借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一出场就为人们所瞩目。这些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受茅盾自身独特的生活体验、茅盾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作者在塑造女性过程中的无形介入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形象群无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作家自身的整个创作历程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苏 《林区教学》2014,(6):34-35
在与自然有关的描写中,鸟类是哈代极为常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意象。哈代善于使用鸟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其创作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鸟类意象与人类有着一体性,揭示和深化主题,从而反映了哈代悲观主义的自然观和命运观。  相似文献   

18.
在自学考试中,《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放在本科阶段才学习的,但它又不是孤立的。专科阶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学习,其目的之一就是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做准备。这种安排体现了学科学习的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文学史虽然有类型多样、头绪纷繁的特点,但它也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梳理各种知识点,使知识系统化、明晰化。在学习和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一)线索梳理法文学史和作品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强调从史的角度来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对作家作品和各种文学现象的研究来勾勒出…  相似文献   

19.
《茶馆》是老舍在产生颂歌的年代创作的独特剧作,它不仅在对三个旧时代的否定中表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重大主题,而且以精巧的艺术构思、独特的结构方式以及鲜明的语言特色显示了巨大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对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的借鉴,开创了中国戏剧创作的新局面,在多个方面具有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百合花》作为新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早已成为文学教育中常谈的经典。它能从为数众多的革命历史小说中脱颖而出,茅盾的评价功不可没;但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并能在不断重写的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凭借的却是它为批评提供的多种阐释的可能性。梳理《百合花》的接受史,在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叙述的互动中把握它的超越性,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它的美学意蕴及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